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回归生活成为教育研究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与意义等。作为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语文无疑是生活和教学最好的联系,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应将关注点放在这一方面。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所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回归生活。上世纪初,语文学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由于含义本身存在的多义性以及大家对“语文”认识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语文学科的性质就出现了诸多的界定,如: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在1950年以前,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着引领国语、国文课程向大众化、实用化、科学化、个性化转变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战乱,使得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实践史上未能产生效能。[1]1950年以后实现了拨乱反正,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的泛政治化得到改善,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所蕴含的语文价值得到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此外,诸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教育即生活”等理念也为人们所熟知。纵观新的课程标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受到特别强调。语文教育的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语文教育转而走向了更大的生活舞台。
  同样,对于学习语文的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接受的语文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必须是他们感兴趣和熟知的,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便是最好的说明。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强迫学生去吸收外来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固有的能力得到生长。“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2]所以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只能让语文知识变得抽象和枯燥乏味,学生不能从内心出发,真正意义上的去接受语文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被激发。而如果我们将语文教学置身于现实生活——一个学生熟悉并且能够去接纳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将变得不同。生活是他们所了解的,这样蕴含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就更容易被接受,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进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有趣的,富有成效的。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生活为基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
  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浮于表面,回归生活似乎成了无稽之谈。
  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学,语文试卷上出现的题目也让人望而生畏,语文试题琐碎繁杂,深奥晦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灵气和活力,本该是以教书育人为乐的教师也苦不堪言。教师依赖于教参,以旧有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虽然都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但课堂就像调节好的电脑程序,机械保守。这样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语文难生好感,语文课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在语文上付出努力,结果收效甚微,转而缺乏兴趣,漠不关心。学生只关注“书本世界”,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师生关系一落千丈。不论从教师还是学生来看,我们似乎都将语文定位在一个错误的概念上。我们将语文变成了纯粹的技术训练,脱离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教师遵循着固有的模式,教学过程死板乏味。学生则饱受题海战术之苦,被迫接受一堆不感兴趣的东西。语文教师肩负着升学和社会所带来的责任,学生也饱受家长和教师带来的压力,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学自然难以生动有趣。刘国正认为:“我觉得,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最欠缺的是缺少生活的活力,要注入源头活水,增添活力……把语文学习看成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诸多弊端的原因。因此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3]过去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纯粹是语文课本的学习,没有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来看待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为学习生活的一种负担。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依靠课堂的回归。反观当下的课堂,似乎充斥着过多的装饰。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淡化,转而向许多不切实际的目标转化。让学生畅所欲言,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发散性思维训练上,让音乐和影片成为课堂的主角。黄厚江老师曾提到:一位老师用一节课时间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样文质兼美、内涵丰赡的散文,已经是十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了。可是执教老师还要用近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听一首歌《懂你》,然后用音乐、绘画表达对母爱的理解。从这一安排的意图看,无疑是好的,注重感知,调动联想理解文本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但教学环节前后脱节不说,为什么不让学生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出发去展开联想解读母爱呢?为什么要让学生用音乐或绘画去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呢?要求低一点,让学生由课文的细节联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的细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又有什么不好呢?[4]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上,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加重,转而弱化了工具性,语文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语文课转而成了没有文学意味的思想品德课。更有甚者,为了课堂表面的活跃,脱离文本,背离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没有意义的拓展延伸,将《斜塔上的实验》上成物理课或实验课,将《宇宙里有些什么》上成自然课,将《松鼠》上成生物课……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总是以教科书为本,提出的一些问题晦涩难懂,很难让学生回答到点子上。同样,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文本的角度出发,依赖于参考书,回答千篇一律,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师生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反思,需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课堂重新充满语文味,从听说读写做起,从字词句段着手,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多读书”是实现知识积累的必要途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读多少书,能读多少书,又带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读书?以高中三年为例,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得读1 000万字的“经典”,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课本以及中外名著和老师指定阅读的篇目。可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时间紧迫,能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这其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国外译文学生又能理解多少,更不用说像《孟子选注》《庄子选译》等一些文言文了。写作教学面临同样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当下,教师只是着力于写作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文章的内涵,刻意追求立意和格式等作文写作规范。学生方面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累积,写作缺少真情实感,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原态之间完全背离,作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相距甚远。这样的作文自然得不到很高的评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进而按照老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写作,结果相当数量的作文,开头结尾如出一辙,谋篇布局大体一致,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
  三、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一)教师和学生回归生活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应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已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倾听者,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回归。教师应该跳出教参的束缚,从现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这种“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师能够灵活地讲授知识,而学生也能够灵活地接受知识。教师对待语文教学的理念要从“为了升学考试”中跳脱出来,真正意识到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成长,并以此作为教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生活处处皆语文,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同样对于学生,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已经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生活的世界中展开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各种认识来源于生活世界,学生从生活世界里感悟知识,在生活的世界里形成对人生的认识,确立生活的信念。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回归生活的理念下,学生的个性和天性才能得到发展。此外,从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来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以各自的生活为渠道,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的生活都可以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这些将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和启发,分享补充彼此的知识和经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语文教材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语文教材的内容源于生活,才能为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奠定基础,“生活化”是语文教材力图体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取向。有一本让教师容易下手、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材能够贴近教师和学生生活,才能让教师对文本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解读,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留心关注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制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言语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有乐趣的文本和材料以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文教材要贴近生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选入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不包含所有的社会生活,也并不是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才能作为语文教材的内容。语文教材的生活化,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内容要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前提,内容要取材并且贴近生活,同时又要以文化需要为基础。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父母的心》,这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讲述了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字里行间既有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显然,这种经验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是新鲜而不隔膜的。因为熟悉感,学生才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在已有的经验下体验新的信息和表达。而我们反观季羡林先生《幽径悲剧》,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好文章,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对国民素质和科教兴国进行反思。这篇文章写于1992年,尽管老师对文章背景作了介绍,然而对初中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是高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的。“生活经验的层次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对位也至关重要,层次对位,则可能产生认知,否则便是对牛弹琴。”[5]
  (三)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中,课堂的回归至关重要。“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6]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将生活引入到教学中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与语文世界接触的动机和需要,实现师生间情感的碰撞。如此,语文课堂便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晓人”的场所。教师要以课堂为轴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做到课堂上的学习同课外的生活实践相统一。这里的生活领域主要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语文课堂向学校生活拓展主要是指学校的环境和学校内发生的各类事件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如我们经常写的作文《我的校园》《记校运动会》等等。语文课堂也要面向家庭生活,这是因为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很多教学内容都应该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实际。而课堂中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则是因为教学的内容中有许多是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生活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新天地。只有这样,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   (四)阅读与写作回归生活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高位化和低位化都不可取。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和阅读兴趣来制定阅读目标,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方法,让阅读能够为学习生活服务。对于阅读的数量,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阅读是一个细致活,必须用心去读,去品味、感受。在写作教学上,我们要意识到: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是学生对于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生活也是写作的源头,偏离了生活的写作是无本之木。写作教学的真谛在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生活的感悟写出来。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必须和写作相通,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的细节,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用课内学会的方法到课外去运用,最终达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相互对接、交融,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学目的。[7]此外,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评价时,不能只重视写作知识而轻视了文章的内涵和实用性,作文评价的起点应该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评价的手段和标准要合理灵活。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才能从生活中挖掘亮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反思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改革的必然之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适应、感受和创造,密切联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领悟到语文的价值,语文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一问题上,我们思考的应该还有更多。不少教学实践者把“生活世界”等同于“日常生活”,将教学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进行,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而忽略了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虽然教学来自于日常生活,并且以日常生活为背景依据,但是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生活,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世界,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理想化的生活世界而忽略学生的真实生活,最终只能使教学领域成为虚无的存在。事实上,我们强调教学回归现实生活,最根本的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以及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出发,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此外,我们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进行教学,不能让成人的生活世界代替学生的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这只是一种手段,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健.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1).
  [2]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4.
  [3]刘国正,唐晓云.沙滩夜话——访刘国正先生[J].语文学习,2000(11).
  [4]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18.
  [5]朱贻渊.怎样建设“生活化”的语文教材[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6]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J].语文学习,1998(2).
  [7]董旭午. 改善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可行性对策[J]. 文学教育(下),2011(2).
  (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其他文献
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讲法,近年约定俗成接轨高考,按照高考考点的(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去字斟句酌,深挖探究,其实,高考古诗词鉴赏的难度远远低于我们平时的讲的深度,难度。平时如果局限于单一的围着高考去咀嚼,反而把古诗词应有的文学价值忽略了,下面是笔者的讲解思路,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摘抄记忆、默写名句   俗话说:“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