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他们的斗争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如岩石般的坚硬。”翻开这本《红岩》,几十年前渣滓洞里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有最高的觉悟“人民革命的胜利,是要千百万人的牺牲去换取的。”,他们有最坚定的毅力“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因为他们有着“没有我们,共产主义的红旗,照样会在全世界插遍!”的信念,所以才能庄重无畏的说出“上级的姓名、地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地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任何材料!”
初读此书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人大概就是许云峰和江姐了,我甚至记住了他们说过的话,但是当这个暑假再次翻开这本书,书中另一个人物同样深深的吸引了我,他就是华子良。
华子良与其他被捕的革命者不同,他不光承受着肉体上的折磨,还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小说中的他在罗世文、车耀先牺牲那天,陪斩。枪声一响,华子良一下子疯了。从此过上了“装疯卖傻”的生活,蓬头垢面的他,每日不是院子里“疯跑”,就是帮着看守买菜、做饭,他被人们称为“疯老头”,甚至被误解的同志,骂作“胆小鬼”,但他并没有半点痴傻,为了革命事业更没有半点辩解。他深知这是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他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对自己放松警惕,才能和外界联系,才能营救自己的同志!最终完成党组织的越狱计划!他忍辱负重、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地周旋于敌人和交通站之间,他克服的种种艰难险阻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华子良一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能屈能伸的伍子胥,甘愿背负对国不忠、对父不孝的骂名,忍受着父兄枉死的耻辱和誓要颠覆楚国的雄心逃亡别国,他辅佐吴王阖闾最终将楚国收入吴国囊中,终报杀父之仇,太史公叹他:“非烈大夫孰能至此哉?”;越王勾践当年被吴王夫差所俘,卧薪尝胆默默忍受亡国受囚之辱,最终灭了吴国;重耳奔翟,他从人质一路走到国君;齐小白奔莒;张骞沦落匈奴……
忍耐需要君子般的修养,忍辱需要宰相般的气度,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无论怎样都要心如止水,纵使是这心头上的一把尖刀,刺出鲜血,也要波澜不惊、从容应对。这样的酷刑定是只有意志如钢铁般坚硬的人才能承受的,身上的创伤随着时间慢慢的愈合后,都会留下可怕的伤痕,何况是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呢!但是总有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的走下去!
历史上的华子良的原型是韩子栋,韩子栋被捕入狱后,在罗世文、车耀先的领导下在监狱里和敌人作斗争,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锋,他发现敌人并未掌握任何有关自己的证据,便将自己的身份更好的隐藏了起来。一日他和特务出白公馆,来到磁器口,乘特务大意之机,韩子栋借机渡过嘉陵江逃走了。过江后,他走小路奔万县,过宜昌,到许昌后他又北上经郑州、渡黄河,在四十五天的日夜兼程之后他终于到达了解放区。而那时的韩子栋可不是什么“疯老头”,他只有三十八岁,而他也成为了1939至1949年间唯一一个在被关押期间成功逃走的传奇式人物。
也许有人会说:“逃走算什么英雄?”可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何尝不是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智慧呢!若是认为自己的价值已发挥到最大,大可以慷慨赴死,这样的是英雄!但若是心中还有要做的大事,因为逞一时之能丢了性命那才真的是懦夫。韩子栋知道当时党的斗争还没有结束,解放大业还没有完成,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认定了只有逃出去才能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逃了,带着一些误解逃了。
“男儿膝下有黄金”,自古多少英雄男儿在生死关头都坚决不会下跪屈从,而大将军韩信,不但在一个屠夫面前跪了下去,而且还从他的胯下而过。当街围观的人们没有不嘲笑他的,但是在所有人“以为怯”的时候,韩信却知晓这里面的轻重,他若不从,无论如何这世间都将不再有韩信大将军了。屠夫杀了他,或者他杀了屠夫,之后法律再杀了韩信,他放弃了得一时之胜的机会,摆出了一个失败者的姿态。在做出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之前,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未来,心中所想的是自己更加长远的目标。试想若是当年司马迁在宫刑之后,没有发愤著书,而是一死了之,那么人们记住的或许只是他的气节,何谈历史巨著《史记》流传于后世呢?
庄子说“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我们要将这只有一次的人生尽可能活的绚烂,活的精彩。有些从容赴死的人,会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将这一来一去中间的部分创造出了最大的价值,便可以了无遗恨的去了。其实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现在十七岁的我们,在过去的六千多个日子里,是真真正正的活了六千多天,还是只活了一天重复了六千多次?
其实当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重复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韩子栋和华子良,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吃饭睡觉跑步,但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为了党的事业积蓄力量成功出逃,一个为了解救狱中的同志装疯卖傻麻痹敌人,顺利传递党的情报。他们何尝不是为了党的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华子良成功与外界联系后,营救大战一触即发,就在隆隆的炮声还在震动着大地的时候,晨星已经在迎接黎明了,天终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红岩》一书用红色的朝霞作結,无疑是在向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革命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是向贯穿全书的“红岩精神”致敬,铮铮铁骨的许云峰、江姐;忍辱负重的华子良,他们将和“红岩精神”一起在我们心中永存!
编辑点评
当我看罢北京市第五中学学生吴雨涵的散文习作《由华子良引发的思考》,我不由得对她质朴无华的文风,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感到很欣慰。我认为这篇文章亮点有三:第一,作者熟读红色经典《红岩》,引发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当时下的学生对影视、歌坛明星盲目崇拜热潮,作者能够热爱革命先烈,的确难能可贵;第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候,能够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的文学才能;第三,作者能够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继承革命先烈的革命遗志,弘扬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
吴雨涵,女,满族,北京市人。现为北京市第五中学学生,团支部书记。本人性格活泼开朗、热爱文学写作,多次在校刊发表随笔及文章,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作文等赛事中获奖。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市 100125
初读此书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人大概就是许云峰和江姐了,我甚至记住了他们说过的话,但是当这个暑假再次翻开这本书,书中另一个人物同样深深的吸引了我,他就是华子良。
华子良与其他被捕的革命者不同,他不光承受着肉体上的折磨,还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小说中的他在罗世文、车耀先牺牲那天,陪斩。枪声一响,华子良一下子疯了。从此过上了“装疯卖傻”的生活,蓬头垢面的他,每日不是院子里“疯跑”,就是帮着看守买菜、做饭,他被人们称为“疯老头”,甚至被误解的同志,骂作“胆小鬼”,但他并没有半点痴傻,为了革命事业更没有半点辩解。他深知这是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他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对自己放松警惕,才能和外界联系,才能营救自己的同志!最终完成党组织的越狱计划!他忍辱负重、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地周旋于敌人和交通站之间,他克服的种种艰难险阻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华子良一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能屈能伸的伍子胥,甘愿背负对国不忠、对父不孝的骂名,忍受着父兄枉死的耻辱和誓要颠覆楚国的雄心逃亡别国,他辅佐吴王阖闾最终将楚国收入吴国囊中,终报杀父之仇,太史公叹他:“非烈大夫孰能至此哉?”;越王勾践当年被吴王夫差所俘,卧薪尝胆默默忍受亡国受囚之辱,最终灭了吴国;重耳奔翟,他从人质一路走到国君;齐小白奔莒;张骞沦落匈奴……
忍耐需要君子般的修养,忍辱需要宰相般的气度,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无论怎样都要心如止水,纵使是这心头上的一把尖刀,刺出鲜血,也要波澜不惊、从容应对。这样的酷刑定是只有意志如钢铁般坚硬的人才能承受的,身上的创伤随着时间慢慢的愈合后,都会留下可怕的伤痕,何况是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呢!但是总有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的走下去!
历史上的华子良的原型是韩子栋,韩子栋被捕入狱后,在罗世文、车耀先的领导下在监狱里和敌人作斗争,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锋,他发现敌人并未掌握任何有关自己的证据,便将自己的身份更好的隐藏了起来。一日他和特务出白公馆,来到磁器口,乘特务大意之机,韩子栋借机渡过嘉陵江逃走了。过江后,他走小路奔万县,过宜昌,到许昌后他又北上经郑州、渡黄河,在四十五天的日夜兼程之后他终于到达了解放区。而那时的韩子栋可不是什么“疯老头”,他只有三十八岁,而他也成为了1939至1949年间唯一一个在被关押期间成功逃走的传奇式人物。
也许有人会说:“逃走算什么英雄?”可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何尝不是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智慧呢!若是认为自己的价值已发挥到最大,大可以慷慨赴死,这样的是英雄!但若是心中还有要做的大事,因为逞一时之能丢了性命那才真的是懦夫。韩子栋知道当时党的斗争还没有结束,解放大业还没有完成,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认定了只有逃出去才能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逃了,带着一些误解逃了。
“男儿膝下有黄金”,自古多少英雄男儿在生死关头都坚决不会下跪屈从,而大将军韩信,不但在一个屠夫面前跪了下去,而且还从他的胯下而过。当街围观的人们没有不嘲笑他的,但是在所有人“以为怯”的时候,韩信却知晓这里面的轻重,他若不从,无论如何这世间都将不再有韩信大将军了。屠夫杀了他,或者他杀了屠夫,之后法律再杀了韩信,他放弃了得一时之胜的机会,摆出了一个失败者的姿态。在做出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之前,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未来,心中所想的是自己更加长远的目标。试想若是当年司马迁在宫刑之后,没有发愤著书,而是一死了之,那么人们记住的或许只是他的气节,何谈历史巨著《史记》流传于后世呢?
庄子说“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我们要将这只有一次的人生尽可能活的绚烂,活的精彩。有些从容赴死的人,会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将这一来一去中间的部分创造出了最大的价值,便可以了无遗恨的去了。其实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现在十七岁的我们,在过去的六千多个日子里,是真真正正的活了六千多天,还是只活了一天重复了六千多次?
其实当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重复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韩子栋和华子良,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吃饭睡觉跑步,但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为了党的事业积蓄力量成功出逃,一个为了解救狱中的同志装疯卖傻麻痹敌人,顺利传递党的情报。他们何尝不是为了党的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华子良成功与外界联系后,营救大战一触即发,就在隆隆的炮声还在震动着大地的时候,晨星已经在迎接黎明了,天终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红岩》一书用红色的朝霞作結,无疑是在向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革命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是向贯穿全书的“红岩精神”致敬,铮铮铁骨的许云峰、江姐;忍辱负重的华子良,他们将和“红岩精神”一起在我们心中永存!
编辑点评
当我看罢北京市第五中学学生吴雨涵的散文习作《由华子良引发的思考》,我不由得对她质朴无华的文风,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感到很欣慰。我认为这篇文章亮点有三:第一,作者熟读红色经典《红岩》,引发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当时下的学生对影视、歌坛明星盲目崇拜热潮,作者能够热爱革命先烈,的确难能可贵;第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候,能够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的文学才能;第三,作者能够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继承革命先烈的革命遗志,弘扬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
吴雨涵,女,满族,北京市人。现为北京市第五中学学生,团支部书记。本人性格活泼开朗、热爱文学写作,多次在校刊发表随笔及文章,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作文等赛事中获奖。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市 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