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安徽省在乡村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推动乡村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项目受季节性制约,乡村文化的缺乏等等。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研究相关对策,以确保安徽省乡村旅游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10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游玩地点的选择也逐渐从风景名胜转向原生态的自然乡村。这一转型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安徽省地貌多样,生态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且68%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极大优势。近年来,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内容逐渐拓展,模式不断创新,而同时又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于此本文以枞阳县周潭镇大山村为例,概览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经济条件也是满足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这一愿望的基础。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内涵在不断延展,并推动有关“三农”政策的实施。
  1.1内在供给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开坑荒地等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产生乡村旅游所必须的自然景观。枞阳县周潭镇大山村坐落于在县的东部,与铜陵市接壤,全村有山场6300亩,其中森林面积占比达73.6%。在此丰富的生态基础之上,大山村于1995年创立约1600亩的“师范经果林”,用于种植板栗、茶叶、桃树等果树。同时因地处低山丘陵地带,为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2000年大山村又建立了一座库容量16万立方米的水库,直径约二十公分的钢制水管穿梭于山林之间,为成片的果林灌溉。水庫位于山峰之间,倾泻而下的水形成一座微型瀑布,清明前后与上百亩的桃花一同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游玩。
  1.2外在需求发展
  从游客角度来看,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呈一定的正向关系。数据显示,2016年枞阳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90元,与2010年相比增加一倍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高层次消费,更多人渴望重返自然,感受乡野风情文化。另一方面,2016年初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原属安庆市的枞阳县被划归铜陵市管辖。由此大山村的乡村旅游曝光度提高,游客市场扩大,且对比铜陵市经济实力可知,其将成为大山村乡村旅游的中坚力量。
  1.3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的人数逐年增长,旅游形式与内容也逐渐丰富,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项目中,乡村旅游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3.1规模逐渐扩大
  伴随网络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乡村旅游的宣传途径得到极大拓展。对于为游客带来良好旅游体验的乡村,更是会通过游客的网上好评反馈获得更多潜在消费者。同时道路改善使得交通便利化,私家汽车拥有量的提高,也为乡村旅游创造了先决条件。以大山村为例,据统计,2018年旅游旺季时期,客流量最高达万人一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两千人左右。
  1.3.2内容不断丰富
  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同时在主营农业的基础上拓展副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们利用闲置田地,在景区附近建立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场所,给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此外,还包括手工特色农产品零售,如淌(米)面、糍粑等。这些基于乡村旅游的业务提升了村民们的收入,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增长。
  1.3.3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安徽作为全国农业大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积极出台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乡村旅游中,外来游客的到来让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推行整改项目改善人居环境也可服务于乡村旅游。通过开展房屋修缮,道路清洁,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提升乡村形象。
  1.3.4助力精准扶贫
  当前正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攻坚时期,扶贫模式也由粗放式调整为精准式。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可作为精准扶贫的媒介。
  伴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乡村旅游中难免会造成大量垃圾。对此大山村当地政府的做法是雇用村中贫困户进行垃圾清理工作,由此一方面解决了垃圾污染影响旅游景点美观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效资助了贫困人口。此外,政府还实施优惠补助政策,提供职业培训,鼓励扶贫对象基于乡村旅游进行自主创业,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2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常伴随不同的问题和障碍。在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的现状后,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
  2.1政府职能缺失,乡村旅游发展无方向
  目前,多数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放任状态,被动解决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规划。其中部分原因是景区申请立项困难,缺乏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当地政府无法对自有的生态自然资源进行系统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仍停滞在“自发经营、自助游玩”的阶段。
  2.2经营秩序混乱,市场机制不健全
  随着游客的增长,不少商贩看准时机,在通向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上进行摆摊经营宣传,且以高价销售商品。这种行为不仅占道,影响游客正常通行观光,而且破坏乡容和周边风景的美感,严重拉低游客的好感度。
  2.3基础设施匮乏,游客需求无保障
  乡村旅游的特征之一,是其游客大多是周边城市的居民。他们选择的出行方式一般为自驾“一日游”,从而在短时间内会给村庄带来数量众多的私家车,由此产生了无处停车的问题,且出现外来车辆挤占道路影响村民正常出行的现象。对此大山村部分村民高价出售自家门前空地做停车位,这一行为对村庄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公共厕所缺乏也不容忽视。   2.4游客体验局限,乡村文化未展现
  当前大多乡村旅游的内容紧紧围绕当地已有的自然景观展开,这使得游客的游玩方式局限于观赏范围,没有体验民俗感受民风的活动,只饱眼福而无实质收获。此外,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得乡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旧式建筑、风俗特色间或被替代,使得游客只能感受到仅存的农耕文化。
  2.5季节性较强,经营时间有限
  正是由于乡村旅游基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因此花期、涨退潮期、旱期等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如此一来,乡村旅游有着较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也使得依托该行业的相关业务每年的营业额大打折扣。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多数经营者选择将其作为副业,在旺季时应游客需求提供服务,而淡季时则重操旧业。
  3乡村旅游的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政府作为主力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完善本地旅游资源使用情况的同时,也应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
  3.1全局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需要深刻认识乡村旅游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其次,深入了解当地固有的自然资源,探索如何将其优势实现最大化;再者,根据如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分析潜在游客市场,进行全局统一规划,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依据国家旅游景区评定标准进行自我完善,健全管理体制,提高旅游质量,从而获得上级政府的资金补助。此外,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弥补政府资金来源不足。
  3.2加强监管,建立市场机制
  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让不少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产品服务的同质化、商业信誉参差不齐,都势必导致市场混乱。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建立市场机制,规范经营行为,避免不正当竞争。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监管制度,让经营者在不可影响游客的正常旅行的前提下展开商业活动,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另一方面,对影响景区正常营业,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基础设施的行为,应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
  3.3因地制宜,展现乡村特色
  根据地域特点与现有资源,打造品牌概念,为游客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独创性商品服务,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身处繁杂都市的游客从自发寻找心灵休憩之所,变成慕名前来游玩度假。此外,还应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价值,保护旅游重点区的“乡村性”,使其免于在城市化进程中丢失自身的民俗文化。
  3.4知己知彼,明确游客需求
  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明确乡村旅游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中首要任务是健全基础设施,保障游客基本的安全与卫生要求。通过采访、问卷的形式了解周边地区游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市场美誉度。此外,还应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如联系周边城市中小学,共同开展农事体验、农业知识科普活动。
  3.5择善而从,借鉴优秀实践经验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与其利用稀缺的政府资金进行实验性探索,不如借鉴参考他乡邻村的实践经验,有效规避风险。然而,归根结底还应结合自身特點,不可照搬照抄成功案例,沦为“东施效颦”。因此参考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时,要分析两个主体的相似程度,审视模式的适用性。
  4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类型,其本质是对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消费,这就要求经营者站在游客的角度定制产品和服务,弱化商业性,提供一个真正适合假日休闲放松的原生态旅游场所。此外,乡村旅游发展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也不容轻视的,如何及时正确处理问题至关重要。将旅游开发行为融入乡村的建设发展当中,与各项目的推进工作共同开展,是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01):27-30.
  [2]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06):625-631.
  [3]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
  [4]卜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5]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31(11):2094-2103.
  [6]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9):158-162.
  [7]汪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以安徽省枞阳县为例[J].理论建设,2018,(01):53-58.
其他文献
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工作的重点与亮点,目前已经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如期实现整村脱贫的任务,如何在整村即将脱贫的形势下解决返贫问题,这是摆在广大干部与群众面前的难题,也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与思考的问题。通过对烈湖村、麦塔湖村和吴家寨的问卷调查与走户访谈,了解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首车镇双湖村(龙潭居委会)扶贫情况、精准扶贫政策的现状、民众的诉求及建议与意见,并对其进行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而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第三方支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最为明显。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代表,支付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不仅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代表中国电子商务的代表走向了世界。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发展蕴藏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是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合作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其准入无门槛、行业无准则、监管无机构的“三无”现状也隐藏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信用风
期刊
摘 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保险公司、政府、农户三方面深度剖析了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产品设计不合理及推广方式不完善、政府宣传导向力度欠缺、农户规避风险意识不强且对保险存在偏见等问题,从而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指数设计精准化并不断完善、优化宣传推广方式等意见;对于政府部门给出了建立完善相应政策制度、给予资金人力支持等意见;对于农户提出了逐步消除保险偏见、多种途径细致了解保险等意见,为农业保险的供给
期刊
摘 要:就全球范围来讲,当下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看起来还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主义最终能代替资本主义吗?这种替代过程还需要多久的时间?现阶段,处于这个替代过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上述几个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理论的探讨,已经从现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中,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启发,并且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多次的验证了这个理论的真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在图书馆的各项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图书流通量的关键。图书流通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办馆水平,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新形势下,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品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等等,是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量;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依赖更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机主观肆意地阐述历史以宣扬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评价,质疑中国共产党历史及其执政的合法性,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干扰、冲击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因此,应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针对性批判,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高地,培养牢记初心、勇担使命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关键
期刊
摘 要:为防止被告人在被胁迫或受利诱等情况下做出违背真实意愿的认罪认罚,避免可能发生的刑讯逼供、暴力审讯情况,有必要通过国家财政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活的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建立一种保障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制度,即“法律帮助律师制度”,来弥补当前辩护律师、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律师等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当前这一制度存在帮助律师的职权有限、职责与其职权上的偏差及法律帮助制度欠缺相应的监督机制等问题,通过对
期刊
摘 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行为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并增加新了变量,构建了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理模型。通过对湖南省5所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基础数据,最终获取37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境意识对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环境承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環境承诺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而环境态度对环境
期刊
摘 要:随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增长,许多学校专硕的报名超过学硕。不同的学校的人才培养呈现出一定的差别,因此以地方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在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问题及原因,为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金融硕士;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
期刊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是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發展要求,根据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电商专业发展的现状,为保证学院电商专业“两双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学模式实施而提出的。“课赛证”融通主要体现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和实施关键的探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三融通发展。  关键词:课赛证;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