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写通了文章而仅能像鹦鹉学舌般说些什么,这是毫无意义的事,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能写通,写来才有意义。”因此,作文是社会性的、活动性的。开设活动课应以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目的,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发展个性作文。
一、活动中激发兴趣,迂回发令,提高主体作文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作文,就能以实践性活动本身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般不先提作文的任务,即使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进行观察,也不与作文挂上钩。这种“迂回战术”,让活动本身所散发的兴趣和爱好的引力去召唤学生参与活动、思考问题。
要想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学生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学看图作文《春游》时,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边观看表演,一边思考:①谁演得像?②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
(二)拼一拼,摆一摆。在教学描写景物的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学生想象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动物运动会》……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活动中重视操作, 激发学生内驱力
动手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顺应其天性,激发他们以不同的动机参与活动,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活动。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当场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作文。这种习作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学与做、学与用的一致,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有具体的物可写,有情可叙。
(一)动一动,做一做。在教学有顺序地描写一事物时,可要求每位学生带针、线、纽扣、布头,完成整个钉纽扣的过程,并让其想想遇到了什么困难?整个过程的顺序如何?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比较两次钉纽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制作贺卡、削水果、编写手抄报、设计读书角等都是操作训练的好材料。
(二)玩一玩,比一比。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喜欢做自己所喜欢的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召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走进情境,从而感受情境。例如,不少学生各具特长——唱歌、跳舞、画画、下棋等,应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有益活动。在活动课中,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体验。此时,学生真诚的感情自然争先恐后地表露,并启迪不少没尝试过的学生跃跃欲试。
三、活动中引导体验、研究,丰富积累,激发作文动力
小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限制,对写什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内容关是普遍性的难关。小学生作文,一般要根据题意要求,围绕中心,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加以选择、组织、筛选和加工,进行构思。但这种构思是内隐的,教师不易指导,也就增加了过内容关的难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要靠平时的积累,包括思想、知识、语言材料等,由积累到倾吐,反映了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过程,也揭示了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规律。
有一次,班里进行自编小报的评选活动,采用拍卖会的形式,具体策划是:1.让学生介绍自编小报的特点。2.让学生开始竞拍。3.说说自己的作品竞拍后的想法。
活动开展得很有生气,有拍卖成功的,有拍卖失败的;成功的神采飞扬,失败的垂头丧气、羞愧交加,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很是深刻,作文也不错。在活动后,经过引导,学生把活动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映象,在作文时,他们所表达出的并非活动本身,而是有一定情感属性在内的主观映象。有了这种转化,学生真正实现了“文从心出”的要求,使形象生动,语言表达到位。
综上所述,作文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审美、激思、授法、育人,是一种师生间心灵感应的双边活动,因而上好作文活动课,是每位小学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责编侯艳星)
一、活动中激发兴趣,迂回发令,提高主体作文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作文,就能以实践性活动本身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般不先提作文的任务,即使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进行观察,也不与作文挂上钩。这种“迂回战术”,让活动本身所散发的兴趣和爱好的引力去召唤学生参与活动、思考问题。
要想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学生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学看图作文《春游》时,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边观看表演,一边思考:①谁演得像?②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
(二)拼一拼,摆一摆。在教学描写景物的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学生想象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动物运动会》……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活动中重视操作, 激发学生内驱力
动手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顺应其天性,激发他们以不同的动机参与活动,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活动。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当场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作文。这种习作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学与做、学与用的一致,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有具体的物可写,有情可叙。
(一)动一动,做一做。在教学有顺序地描写一事物时,可要求每位学生带针、线、纽扣、布头,完成整个钉纽扣的过程,并让其想想遇到了什么困难?整个过程的顺序如何?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比较两次钉纽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制作贺卡、削水果、编写手抄报、设计读书角等都是操作训练的好材料。
(二)玩一玩,比一比。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喜欢做自己所喜欢的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召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走进情境,从而感受情境。例如,不少学生各具特长——唱歌、跳舞、画画、下棋等,应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有益活动。在活动课中,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体验。此时,学生真诚的感情自然争先恐后地表露,并启迪不少没尝试过的学生跃跃欲试。
三、活动中引导体验、研究,丰富积累,激发作文动力
小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限制,对写什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内容关是普遍性的难关。小学生作文,一般要根据题意要求,围绕中心,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加以选择、组织、筛选和加工,进行构思。但这种构思是内隐的,教师不易指导,也就增加了过内容关的难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要靠平时的积累,包括思想、知识、语言材料等,由积累到倾吐,反映了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过程,也揭示了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规律。
有一次,班里进行自编小报的评选活动,采用拍卖会的形式,具体策划是:1.让学生介绍自编小报的特点。2.让学生开始竞拍。3.说说自己的作品竞拍后的想法。
活动开展得很有生气,有拍卖成功的,有拍卖失败的;成功的神采飞扬,失败的垂头丧气、羞愧交加,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很是深刻,作文也不错。在活动后,经过引导,学生把活动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映象,在作文时,他们所表达出的并非活动本身,而是有一定情感属性在内的主观映象。有了这种转化,学生真正实现了“文从心出”的要求,使形象生动,语言表达到位。
综上所述,作文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审美、激思、授法、育人,是一种师生间心灵感应的双边活动,因而上好作文活动课,是每位小学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