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按部就班、就问题讲问题、赶教学进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宽松的创新思维空间,创新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要使创新教育得到落实,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教师可旁敲侧击,精讲点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摸一摸它的表面。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三种不同的解法:
①4×3+4×2+3×2+3×4+2×4+2×3=52(平方厘米);
②4×3×2+4×2×2+3×2×2=52(平方厘米);
③(4×3+4×2+3×2)×2=52(平方厘米)。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你们觉得这三种求长方体表面面积的方法都对吗?
(2)哪种解法最为合适、简捷?
在小组讨论汇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以上三种解题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他们的思维集中到第三种解法上。这时,我指出第三种解法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佳方法,为了巩固这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解题方法,我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了一些有关求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概括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学生有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而创造性地发现:正方体的表面面积=棱长×棱长×6。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灵感得以闪现,个性得以发展,创见得以表现,从而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质疑,帮助他们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端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一一得到了解决。其中有一个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了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是长方形,它只有长和宽,没有高。我们把这个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厚),所以它是长方体。”
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鼓励创新,培养学生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
保护学生的不同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精神的深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求异。
如,教学“育才小学男生比女生多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育才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时,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1.从整数的角度解:男生人数占5份,女生人数占4份,男生比女生多占1份,全校人数占(5+4)份,全校人数为50÷(5-4)×(5+4)=450(人)。
2.从分数的角度解:①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为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同(1- )对应,全校人数同(1+ )对应,全校人数为50÷(1- )×(1+ )=450(人);②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为1÷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 -1),全校人数同(1+1÷ )对应,全校人数为50÷(1÷ -1)×(1+1÷ )=450(人)。
3.从比的角度解: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是4∶5,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5-4)∶5,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4,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全校人数的比是(5-4)∶(5+4)。①设女生人数为x人,则50∶x =(5-4)∶4,x=200,全校人数为200×(1+1÷ )=450(人);②设男生人数为x人,则50∶x = (5-4)∶5,x=250,全校人数为250×(1+ )=450(人)。③设全校人数为x人,则50∶x=(5-4)∶(5+4),x=450。
这样,通过多种解法相互验证,学生的单一思维就会向多元化发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就会由零散呆板发展为系统灵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2005年,第一期。
[2]《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九期。
[3]《福建教育》.2001年,第九期。
[4]《福建教育》.2003年,第6期。
要使创新教育得到落实,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教师可旁敲侧击,精讲点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摸一摸它的表面。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三种不同的解法:
①4×3+4×2+3×2+3×4+2×4+2×3=52(平方厘米);
②4×3×2+4×2×2+3×2×2=52(平方厘米);
③(4×3+4×2+3×2)×2=52(平方厘米)。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你们觉得这三种求长方体表面面积的方法都对吗?
(2)哪种解法最为合适、简捷?
在小组讨论汇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以上三种解题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他们的思维集中到第三种解法上。这时,我指出第三种解法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佳方法,为了巩固这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解题方法,我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了一些有关求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概括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学生有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而创造性地发现:正方体的表面面积=棱长×棱长×6。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灵感得以闪现,个性得以发展,创见得以表现,从而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质疑,帮助他们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端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一一得到了解决。其中有一个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了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是长方形,它只有长和宽,没有高。我们把这个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厚),所以它是长方体。”
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鼓励创新,培养学生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
保护学生的不同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精神的深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求异。
如,教学“育才小学男生比女生多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育才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时,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1.从整数的角度解:男生人数占5份,女生人数占4份,男生比女生多占1份,全校人数占(5+4)份,全校人数为50÷(5-4)×(5+4)=450(人)。
2.从分数的角度解:①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为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同(1- )对应,全校人数同(1+ )对应,全校人数为50÷(1- )×(1+ )=450(人);②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为1÷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 -1),全校人数同(1+1÷ )对应,全校人数为50÷(1÷ -1)×(1+1÷ )=450(人)。
3.从比的角度解: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是4∶5,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5-4)∶5,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4,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全校人数的比是(5-4)∶(5+4)。①设女生人数为x人,则50∶x =(5-4)∶4,x=200,全校人数为200×(1+1÷ )=450(人);②设男生人数为x人,则50∶x = (5-4)∶5,x=250,全校人数为250×(1+ )=450(人)。③设全校人数为x人,则50∶x=(5-4)∶(5+4),x=450。
这样,通过多种解法相互验证,学生的单一思维就会向多元化发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就会由零散呆板发展为系统灵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2005年,第一期。
[2]《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九期。
[3]《福建教育》.2001年,第九期。
[4]《福建教育》.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