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当代传媒建构的几乎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然而,在这个全世界都在关注女性问题的时代,传媒有义务用多元化的包容态度消解两性的刻板印象,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的性别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强化女性的传统形象。
关键词:性别;传媒文化;男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0-01
一、媒介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通过媒介的使用来接受社会化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具备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个体在社会化后烙上了很深的文化痕迹,无意识地按照社会文化所传递的观念生活。因此,媒介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
二、当代传媒文化所塑造的性别形象反思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生物学上的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是指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期待。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所承担的性别角色的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几乎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烙上了很深的男性思维,对女性的形象存在着诸多偏见,而当代传媒文化也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性别角色定位完全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本应该积极淡化,消解的两性刻板印象被无情地淹没在男权社会的话语中。传媒文化所建构出的女性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观念,思维特点几乎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女性自身也因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无意识地接受了由男性所构建的女性价值体系。在这种性别的压迫下,一切对两性平等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牺牲者的女性形象。
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所以为了维护社群或家族的利益,女性往往以一种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形象出现在当代中国传媒的荧幕上。这样一种形象的潜台词就是以女性的个人利益换取他人的幸福与安全,这就是你们女性的价值所在,是这个社会全力推崇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完全忽略了女性自身的需求,用道德将女性绑架在这样的价值观念的枷锁之上,仿佛这就是女性存在的意义。
(二)性感女神的形象。
当代中国传媒依旧把女性作为被看对象,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女神的形象离不开男性的审美思维的作用。当代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呼吁广大女性认可男性的审美方式,以男性的审美需求塑造自己。女性在当代传媒的主流文化里无法获取性别意识,个体发展依旧沦落在黑暗里。
(三)贞洁烈女形象。
这种形象在古装剧中尤为突出,完全符合传统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而这种传统也是男权社会下的传统,塑造这种贞女形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更多的女性强化一种朝着贞女的目标改造自己的意识。这种形象的塑造使得很多女性在失贞后走向极端,完全意识不到自身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
(四)贤妻良母外加职场女性形象。
中国的女性能够走出家庭步入职场看上去像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然而剥开层层面纱后发现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其说是女性的解放不如说是一场男性集权的政治运动,所谓的男女平等只能称得上是形式上的平等,这种性质的解放的实质是父权制话语机制的运行,并不是基于女性自身对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识与改变。
当代传媒在强化传统文化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同时,也强化了女性步入职场独立自主的新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时刻做好角色的转变,否则要么出现家庭矛盾,要么工作压力变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平衡好各种角色不起波澜,又能不甘人后,证明自己,这又谈何容易!而对那些工作着的男性而言,他们在事业起步时即被告诫要将此类困扰抛在一边。在这种状况下,平等几乎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
当代传媒的主流文化强调女性的主观努力,强调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并以超常的“优秀”事迹为她们树立“榜样”,再次传递给女性一种男权思维模式下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正是当今中国的传统理念和主流意志形态的结合。长此以往,一些女性也用这种要求,使自己强鼓起勇气,去承当与本性相悖的重担,她们几乎很难摆脱因家庭生活引起的焦虑和不安。这种模式已经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观念营造中成为一种新的习惯和心理定势。在这种价值观误导的传媒文化下,大部分女性根本无法摆脱男性话语权的烙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式上的平等中只能通过主流话语的评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全然看不到自身作为个体的意识。
三、改变性别的刻板印象
媒介的受众认同是相互的,一方面大众的潜意识里对女性积淀了颇深的偏见,媒介并没有起到监督与处理问题的作用,反而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环境中为了使其产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加深了男权社会的烙印。若是这种情况无法改变,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将会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永远生活在男女无法平等的障碍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生下来时,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社会还是这样,是我们的无能。我们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媒介环境中也为男女平等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长久以来受限于男性中心的视野,被迫透过男性的角度观看并认识世界。当代传媒文化必须有所建树,有意识地发展以女性的眼光观看世界,打破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传媒文化,建立起女性的主体性,以女性欲望带动并组织传播,以女性观点带动观众的心理认同,借此让女性发声,从而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
四、总结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意志一直都是被压抑,被驱逐的;女性自身对男性话语保持着一种习惯和依赖。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带动了当今世界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两性关系的变动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如何思考决定了女性将走向哪里,从男性思维中剥离,是漫长而艰辛的,是充满挑战的。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传媒也应大胆质疑男性社会构筑的语言体系和女性在其中的从属地位,传播社会性别意识,让女性逐渐脱离以男性为主导的公共语言模式,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和矛盾中引领更多的女性去寻求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帼芬著、《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女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廖雯著、《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吉林美术出版社
[3]曾娅妮著、《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四川大学出版社
[4]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田进(1991--),女,汉,江苏如东,学历:研究生,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关键词:性别;传媒文化;男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0-01
一、媒介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通过媒介的使用来接受社会化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具备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个体在社会化后烙上了很深的文化痕迹,无意识地按照社会文化所传递的观念生活。因此,媒介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
二、当代传媒文化所塑造的性别形象反思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生物学上的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是指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期待。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所承担的性别角色的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几乎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烙上了很深的男性思维,对女性的形象存在着诸多偏见,而当代传媒文化也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性别角色定位完全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本应该积极淡化,消解的两性刻板印象被无情地淹没在男权社会的话语中。传媒文化所建构出的女性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观念,思维特点几乎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女性自身也因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无意识地接受了由男性所构建的女性价值体系。在这种性别的压迫下,一切对两性平等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牺牲者的女性形象。
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所以为了维护社群或家族的利益,女性往往以一种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形象出现在当代中国传媒的荧幕上。这样一种形象的潜台词就是以女性的个人利益换取他人的幸福与安全,这就是你们女性的价值所在,是这个社会全力推崇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完全忽略了女性自身的需求,用道德将女性绑架在这样的价值观念的枷锁之上,仿佛这就是女性存在的意义。
(二)性感女神的形象。
当代中国传媒依旧把女性作为被看对象,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女神的形象离不开男性的审美思维的作用。当代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呼吁广大女性认可男性的审美方式,以男性的审美需求塑造自己。女性在当代传媒的主流文化里无法获取性别意识,个体发展依旧沦落在黑暗里。
(三)贞洁烈女形象。
这种形象在古装剧中尤为突出,完全符合传统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而这种传统也是男权社会下的传统,塑造这种贞女形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更多的女性强化一种朝着贞女的目标改造自己的意识。这种形象的塑造使得很多女性在失贞后走向极端,完全意识不到自身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
(四)贤妻良母外加职场女性形象。
中国的女性能够走出家庭步入职场看上去像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然而剥开层层面纱后发现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其说是女性的解放不如说是一场男性集权的政治运动,所谓的男女平等只能称得上是形式上的平等,这种性质的解放的实质是父权制话语机制的运行,并不是基于女性自身对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识与改变。
当代传媒在强化传统文化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同时,也强化了女性步入职场独立自主的新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时刻做好角色的转变,否则要么出现家庭矛盾,要么工作压力变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平衡好各种角色不起波澜,又能不甘人后,证明自己,这又谈何容易!而对那些工作着的男性而言,他们在事业起步时即被告诫要将此类困扰抛在一边。在这种状况下,平等几乎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
当代传媒的主流文化强调女性的主观努力,强调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并以超常的“优秀”事迹为她们树立“榜样”,再次传递给女性一种男权思维模式下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正是当今中国的传统理念和主流意志形态的结合。长此以往,一些女性也用这种要求,使自己强鼓起勇气,去承当与本性相悖的重担,她们几乎很难摆脱因家庭生活引起的焦虑和不安。这种模式已经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观念营造中成为一种新的习惯和心理定势。在这种价值观误导的传媒文化下,大部分女性根本无法摆脱男性话语权的烙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式上的平等中只能通过主流话语的评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全然看不到自身作为个体的意识。
三、改变性别的刻板印象
媒介的受众认同是相互的,一方面大众的潜意识里对女性积淀了颇深的偏见,媒介并没有起到监督与处理问题的作用,反而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环境中为了使其产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加深了男权社会的烙印。若是这种情况无法改变,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将会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永远生活在男女无法平等的障碍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生下来时,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社会还是这样,是我们的无能。我们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媒介环境中也为男女平等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长久以来受限于男性中心的视野,被迫透过男性的角度观看并认识世界。当代传媒文化必须有所建树,有意识地发展以女性的眼光观看世界,打破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传媒文化,建立起女性的主体性,以女性欲望带动并组织传播,以女性观点带动观众的心理认同,借此让女性发声,从而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
四、总结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意志一直都是被压抑,被驱逐的;女性自身对男性话语保持着一种习惯和依赖。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带动了当今世界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两性关系的变动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如何思考决定了女性将走向哪里,从男性思维中剥离,是漫长而艰辛的,是充满挑战的。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传媒也应大胆质疑男性社会构筑的语言体系和女性在其中的从属地位,传播社会性别意识,让女性逐渐脱离以男性为主导的公共语言模式,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和矛盾中引领更多的女性去寻求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帼芬著、《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女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廖雯著、《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吉林美术出版社
[3]曾娅妮著、《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四川大学出版社
[4]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田进(1991--),女,汉,江苏如东,学历:研究生,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