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beli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时节,收获着春种、夏耕的果实,在这里我们也迎来了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本届峰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以“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为主题,邀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安东尼·克拉克(Anthony Clarke)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安·林古德温(A.Lin Goodwin)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戴维·汉森(David T.Hansen)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彭恩霖(Lynn Paine)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谢丽尔·克雷格(Cheryl Craig)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佐藤学(Manabu Sato),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克里斯·戴维森(Chris Davison)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授和顾青(Gu Qing)教授,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沙茨(Michael Schratz)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约翰·拉夫兰(John Loughran)教授,荷兰奈梅亨大学教育研究院波琳·梅耶尔(Paulien Meijer)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学术)副校长李子建(John Chi-kin Lee)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深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卢乃桂(Lo Nai-kwai, Leslie)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小蔓教授等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众多教师教育研究者共同就“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实践、创新与政策”这个议题从教师质量、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的相关实践、创新和政策方面进行跨国和跨文化的对话。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研究一度受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关注基础教育实践的指责。但本次峰会上众多学者的研究都体现出较好的实践取向,关注教师培养中的见习、实习,也对如何安排师范生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的学校实习、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如何指导师范生实习及合作教师应具备哪些特质等问题进行探讨。此外,与会者提出应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尤其在教学法、学科教学法等课程中要实现这种融合。而且,此次峰会上,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受到关注。陈向明教授研究发现,在刚性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下,在应对考试与关爱学生的张力中,教师依然可以通过实践推理找到方法助推学生的发展,形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智慧。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其实是对教师的培养要求,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要能够符合基础教育的需求。
  教师教育该何去何从?要从象牙塔走向中小学校,即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等要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为此,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介绍了与香港大学、田家炳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由大学、政府、基金会、中小学组成的“四方联动”院校伙伴协作,北京师范大学宋萑副教授等介绍了大学与区域合作实现教育创新的模式,台湾师范大学黄嘉莉教授介绍了在台湾脉络下附属学校的功能等,而且与会者也针对大学和学校开展伙伴协作的动机与目标、伙伴协作与教师日常专业工作的关系及如何评估伙伴协作的效能进行讨论。
  二、教师教育研究的多主题性
  在大学的学术制度中,教师教育是一个二级学科,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研究领域。此次研讨会中各位学者的研究体现出多主题性,对教师的身份认同给予关注,探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卢乃桂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叶菊艳博士从历史的角度对教师的角色、地位和身份进行分析。而且,荷兰奈梅亨大学教育研究院波琳·梅耶尔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寻求与他人的共识”和“寻求自主性”的过程。并且,戴维·汉森教授主要讨论了在教师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人”和“角色”的关系是什么?他提出,作为教师,不是教师的“角色”在教学生,而是“人”在教学生。
  教师情绪(teacher emotion)是此次会议的另一重点。顾青教授指出,面对不断增加的外部问责与评估及教学复杂性,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克服诸多的困难而留在学校任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心理韧性。针对教师学习,有学者提出一个最为本质的问题,即什么是学习,教师应该如何学习。迈克尔·沙茨教授认为应把学习视为一种经历,而佐藤学教授也提出学习是一段旅程,教师学习是一种在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和个人建构的过程,即教师要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成长。
  如何看待教师培养过程,各位学者也有自己的见解。安·林古德温教授介绍了美国在教师培养中的一些创新性改革,并批判性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谢丽尔·克雷格教授认为,教师培养过程要帮助师范生形成“最佳自我”(best-loved self)的个体发展观,帮助他们在教学生涯中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此外,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此次峰会的核心内容之一。约翰·拉夫兰教授主要分析了学界对“质量”理解的争议,提出就教师教育质量而言,更多的是应该关注“教学”和“学习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克里斯托弗·戴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维度是形成教师领导力,即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资本、专业承诺和专长,而克里斯·戴维森教授的研究发现,通过支持与合作能够促进教师评估素养的发展。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
  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意味着学界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其进行探索,可借鉴的学科有哲学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过程哲学,有社会学如专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有心理学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有社会理论如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福柯知识谱系,还有管理学,如治理、领导力等理论。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能够让教师教育研究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滋养,还需要获得多样化的方法论和研究技术的支持,其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是共存的,既有理论探讨、历史研究、民族志的深度访谈,又有课堂观察、叙事探究、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及行动研究模式等。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学者会关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最适合回答研究问题”,即基于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安东尼·克拉克教授采用大样本的量化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李子建教授则采用小样本的质性研究来探讨教师的专业伦理,而顾青教授则将量化与质性方法结合起来,阐述教师心理韧性是如何在社会与组织环境中形成的这一问题。而且,彭恩霖教授通过理论思辨的方法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学本质是什么进行研讨,朱小蔓教授则采用自我叙事的方法,以个人的学术关注与社会变迁、教育改革浪潮的交集为线索,阐释教师教育的情感维度。
  教师的内在心理、学习本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专业复杂性等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教育者要更多地关注人文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地了解学习的本质,由此才能对师范生进行充分的培养,对在职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朱旭东教授如是说。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孟子是儒家的一位圣贤,被尊称为亚圣,对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重大的影响。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最主要的主体构成部分。我们的生命是天地、祖先给的,但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离不开教育。如果人一生下来,就被放在狼群中,他将来就是一个狼孩,不会懂得怎样才是一个人。所以,要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明白。  一  儒家讲礼有三本,不仅讲生命来源的根本,也讲做人道理的根本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世界各地著名教师教育专家与学者汇聚一堂,共议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的实践、创新与政策。本刊围绕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些热点问题访谈了到会的一些专家,供大家了解和学习当前全球教师教育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与新举措。  《中国教师》:为什么亚洲国家如此积极地建立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共同体的合作关系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首先,“东亚模式”教育的典型
分论坛三  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程准备  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应做哪些课程准备?在本分论坛中,我们聚焦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初中音乐组结合课例《七子之歌——澳门》,分享他们运用建立学历档案、课堂跟踪、阶段汇报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经验。初中体育组分享了他们根据学生心理学、生理学特质,在中学个性化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初中生物组以“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为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学生只要实实在在地关注生活,真真切切地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就能书写出真实、深刻的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他们的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一、初中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正是思维活跃的时期
李先生和他的经典登场了,但似乎不是把我所熟知的“经典语录”“经典思想”如春风般地徐徐送来,而是像秋风般地、狂暴地要把我原有的关于“经典”的所有思考吹跑。我能享受“站在风口上飞舞”的感觉吗?  从《论语今读》到《李泽厚对话集》,滚雪球式地阅读,越滚越远,越深,我读的气力和胃口也越滚越大,节奏越滚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阅读经典:根本停不下来  我喜欢读李泽厚先生的书,源于《论语今读》,简单、执着的我
现代社会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沟通的理念也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并阐述了这一能力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要与中小学生、同事、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协助中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1]。近年来,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受到了各师范院校及教育部的重视。顶岗实习是指高年级师范生在接受
引领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使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就是搞好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习和会正确地学习。在反思与吸收教育前辈们的精华基础上,结合自己2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关于怎样做才能引领好学生的成长,我采用了下列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心情”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原本性情温和的学生,不知为了什么就变得心浮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刺破平静水面的冰山,虽然只窥见一角,可就是这一角,就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水面之下,其实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冰山。  其实,大多数人会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不关心国际格局变化,总觉得即使有所谓的“关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良的商贩依旧在制造“毒奶粉”,工厂依旧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贪官依旧横行。而我们宁愿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假装还自己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直到龙应
“我来自农村,父母亲都是农民,一路走过来,我知道确实是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这个家庭、家族的命运。真正让农民家庭过上和谐、有尊严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子女能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我力图在县城办一所能够让进来的所有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的学校,对所有来到我这所学校的孩子负责任。无论出身、背景情况如何,来到我这里,都能受到均等的优质教育。”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诚的期盼,发自她的内心,她是在用
本刊讯 2016年11月21日,史家小学二年级部伙伴校园举行《大槐树 小伙伴》新书发布会。该书将二年级的典型活动和特色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每一章节后留有可供记录的地方,同学们可以在参与活动后或写或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以与结识的新伙伴共同写下对小伙伴校园的期待与热爱;还可以请老师或家长一起参与;将每年二年级毕业时学校送给同学的合影照片粘贴好,记录下二年级一年的美好回忆。  《大槐树 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