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阐释了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语篇翻译能力的建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篇翻译 建构
引言
全球化经济的今天,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翻译在弘扬并传播中国文化中无疑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翻译也是我国了解世界、加速其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翻译不仅是外语教学与测试的重要内容,更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这其中翻译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人们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翻译,也可见翻译的难度之大,对翻译者的要求之高。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测试是对当前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影响最大的考试之一。2013年新改革后的国家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中,翻译的比重由原来的5%提升到15%。考查方式由原来的单句汉译改为段落汉译。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较高的挑战。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常将大量时间花在听力和阅读这样的输入性练习中,而对于翻译和写作这样的输出性的练习较少。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翻译和写作是英语技能中较高的要求,因此篇章段落翻译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是英语学习中一个较难的能力要求。
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中,都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的训练和翻译技巧的学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都不及对其他四个技能听、说、读、写的重视程度。在翻译教学中,很多教师仍以精读课文和课后练习为文本,从词汇、句式结构、语法结构层面对学生的翻译进行指导,并传授给学生一些翻译技巧,如增译、转译、省略等,在教学中很少涉及到语境,语句的语篇衔接等语篇层面,因而在翻译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语篇意识,学生的译文也普遍存在译文生硬、篇章连贯性和衔接性缺乏的问题。这种轻“整体”重“局部”的翻译教学,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也无法达到《课程要求》提出的要求。
二、基于语篇分析的翻译教学
翻译就是译意。奈达将翻译定义为“翻译就是,首先在意义上,第二在文体上,用译入语中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词来转达原语的信息”。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翻译时不仅要将原文的字、词和句子以另一种语言转换出来,同时还要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的文体以及原文传达的文化翻译出来。因此说,翻译就是要在译语中,以语篇为背景,选择最恰当的字、词和句子组成连贯、衔接的译语语篇。
传统的翻译教学在定位方面存在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等同起来。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对比意识、技巧意识,它与教学翻译在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思维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语篇层次的教学也可以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一书中,将语篇描述为“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基于语篇分析的翻译教学,不再只是单一考虑词、短语层面的对等,而是不仅要从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入手,同时还要从语言的文化性、交际性层面入手。
翻译教学中除了应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和翻译基础知识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视语篇为整体,从原来的逐词翻译转变为将词汇和句子放置到语篇中,以动态的视角理解整个词句在整个语篇中的意义,从而做到在一文中还原衔接和连贯的原文语篇。
三、语篇翻译能力的建构
1.提升学生的语篇意识。翻译教学如果脱离语篇教学,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习惯于依照原文的结构形式逐字生成相应的译文,以至于译文支离破碎、错误百出。这是由于学生在翻译时未能意识到中英句法、文化的差异,撇开句群、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很多学生缺乏语篇意识,这样产生的译文必然牵强、错误、与原文格格不入。
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将语篇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孤立地处理一字、一词、一句或一段,不能片面追求一词一句的对等而忽略了整体效果。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的翻译观,让学生做到首先从宏观上了解语篇的交际意图,然后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语篇的文体特色,进一步分析语篇与段落、段落与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这样译文语篇才能更好与原文语篇实现对等。
2.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要做翻译,应该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还要学会用规范的英语来表达和传播离自己生活更近的中国特色文化,这样才能更切实的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发展等的篇章中,往往会有大量的中国式的词汇。英文中这一类词汇对应的英文词汇,我们把之称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它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完成翻译,学生可以在平常的阅读和翻译练习中主动习得这些词汇。通过阅读中国英语新闻报刊,如China Daily (中国日报)、China Today (今日中国)、Beijing Review (北京周报),21st Century(21世纪英文报)等等,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国英语”,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国情,而在阅读中也为写作和翻译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和素材,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有声媒体,如收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电视节目, 收听国内媒体的英语广播,搜索相关网络视频等。 3.注重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作为文化的承载体,汉英语篇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简单地说,汉语一般是借助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句的连接,而不是借住语言形式手段;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是通过连接词来表现句子成分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英语的句子以动词为中心,主干结构是 “主 谓”,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各个成分连接起来,外形严谨。但是汉语是以名词为中心,按照时间的先后和事物推移的方法进行论述,结构松散。所以在翻译尤其是进行汉译英时应根据英语句式、篇章结构特点,首先通读全文,掌握段落中心与逻辑,然后断句、划分意群,选择句子主干,同时考虑前后句子衔接。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语篇意识的培养,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特点,这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
四、学生自主翻译能力建构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上以传授翻译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特征,将参考译文作为翻译的终极目标,把原本动态的翻译过程简化为只有起点和终点的程序,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笔者也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通过语篇翻译练习,为学生营造“真实”地语言情境;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选材应当以语篇为单位,同时选材应多样化,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到多种文本类型。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整理相关常用词汇和句式,达到自主知识建构;
3.建立翻译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与“真实”语料会话的平台;
4.建立报刊资源库,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式”翻译练习。学生在组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语篇翻译,小组间互相评价、修改译文。
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理论,使得翻译教学由静态转入了动态,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树立语篇翻译的理念,把握语篇翻译的深层含义,以提高整篇翻译的质量。在基于建构主义的语篇翻译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主动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主动认知来实现翻译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具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Nida E.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E.J.Brill,1969.3.
[2]穆婷.语篇意识与英语翻译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刘和平.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从希拉克信函的翻译谈起[J].中国翻译,2000(4).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5]董爱华.语篇分析理论观照下的翻译教学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篇翻译 建构
引言
全球化经济的今天,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翻译在弘扬并传播中国文化中无疑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翻译也是我国了解世界、加速其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翻译不仅是外语教学与测试的重要内容,更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这其中翻译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人们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翻译,也可见翻译的难度之大,对翻译者的要求之高。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测试是对当前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影响最大的考试之一。2013年新改革后的国家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中,翻译的比重由原来的5%提升到15%。考查方式由原来的单句汉译改为段落汉译。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较高的挑战。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常将大量时间花在听力和阅读这样的输入性练习中,而对于翻译和写作这样的输出性的练习较少。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翻译和写作是英语技能中较高的要求,因此篇章段落翻译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是英语学习中一个较难的能力要求。
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中,都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的训练和翻译技巧的学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都不及对其他四个技能听、说、读、写的重视程度。在翻译教学中,很多教师仍以精读课文和课后练习为文本,从词汇、句式结构、语法结构层面对学生的翻译进行指导,并传授给学生一些翻译技巧,如增译、转译、省略等,在教学中很少涉及到语境,语句的语篇衔接等语篇层面,因而在翻译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语篇意识,学生的译文也普遍存在译文生硬、篇章连贯性和衔接性缺乏的问题。这种轻“整体”重“局部”的翻译教学,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也无法达到《课程要求》提出的要求。
二、基于语篇分析的翻译教学
翻译就是译意。奈达将翻译定义为“翻译就是,首先在意义上,第二在文体上,用译入语中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词来转达原语的信息”。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翻译时不仅要将原文的字、词和句子以另一种语言转换出来,同时还要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的文体以及原文传达的文化翻译出来。因此说,翻译就是要在译语中,以语篇为背景,选择最恰当的字、词和句子组成连贯、衔接的译语语篇。
传统的翻译教学在定位方面存在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等同起来。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对比意识、技巧意识,它与教学翻译在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思维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语篇层次的教学也可以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一书中,将语篇描述为“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基于语篇分析的翻译教学,不再只是单一考虑词、短语层面的对等,而是不仅要从词汇、句子和段落层面入手,同时还要从语言的文化性、交际性层面入手。
翻译教学中除了应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和翻译基础知识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视语篇为整体,从原来的逐词翻译转变为将词汇和句子放置到语篇中,以动态的视角理解整个词句在整个语篇中的意义,从而做到在一文中还原衔接和连贯的原文语篇。
三、语篇翻译能力的建构
1.提升学生的语篇意识。翻译教学如果脱离语篇教学,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习惯于依照原文的结构形式逐字生成相应的译文,以至于译文支离破碎、错误百出。这是由于学生在翻译时未能意识到中英句法、文化的差异,撇开句群、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很多学生缺乏语篇意识,这样产生的译文必然牵强、错误、与原文格格不入。
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将语篇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孤立地处理一字、一词、一句或一段,不能片面追求一词一句的对等而忽略了整体效果。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的翻译观,让学生做到首先从宏观上了解语篇的交际意图,然后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语篇的文体特色,进一步分析语篇与段落、段落与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这样译文语篇才能更好与原文语篇实现对等。
2.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要做翻译,应该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还要学会用规范的英语来表达和传播离自己生活更近的中国特色文化,这样才能更切实的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发展等的篇章中,往往会有大量的中国式的词汇。英文中这一类词汇对应的英文词汇,我们把之称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它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完成翻译,学生可以在平常的阅读和翻译练习中主动习得这些词汇。通过阅读中国英语新闻报刊,如China Daily (中国日报)、China Today (今日中国)、Beijing Review (北京周报),21st Century(21世纪英文报)等等,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国英语”,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国情,而在阅读中也为写作和翻译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和素材,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有声媒体,如收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电视节目, 收听国内媒体的英语广播,搜索相关网络视频等。 3.注重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作为文化的承载体,汉英语篇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简单地说,汉语一般是借助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句的连接,而不是借住语言形式手段;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是通过连接词来表现句子成分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英语的句子以动词为中心,主干结构是 “主 谓”,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各个成分连接起来,外形严谨。但是汉语是以名词为中心,按照时间的先后和事物推移的方法进行论述,结构松散。所以在翻译尤其是进行汉译英时应根据英语句式、篇章结构特点,首先通读全文,掌握段落中心与逻辑,然后断句、划分意群,选择句子主干,同时考虑前后句子衔接。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语篇意识的培养,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特点,这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
四、学生自主翻译能力建构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上以传授翻译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特征,将参考译文作为翻译的终极目标,把原本动态的翻译过程简化为只有起点和终点的程序,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笔者也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通过语篇翻译练习,为学生营造“真实”地语言情境;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选材应当以语篇为单位,同时选材应多样化,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到多种文本类型。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整理相关常用词汇和句式,达到自主知识建构;
3.建立翻译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与“真实”语料会话的平台;
4.建立报刊资源库,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式”翻译练习。学生在组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语篇翻译,小组间互相评价、修改译文。
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理论,使得翻译教学由静态转入了动态,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树立语篇翻译的理念,把握语篇翻译的深层含义,以提高整篇翻译的质量。在基于建构主义的语篇翻译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主动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主动认知来实现翻译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具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Nida E.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E.J.Brill,1969.3.
[2]穆婷.语篇意识与英语翻译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刘和平.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从希拉克信函的翻译谈起[J].中国翻译,2000(4).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5]董爱华.语篇分析理论观照下的翻译教学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