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也需大做”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试卷中的解答题我们通常称为大题目,而选择题和填空题在习惯上就被称为小题目,在解决大题目上我们主张“大题大做”,在解题中非常重视解题思维形成的过程,努力揭示问题的实质;但在解小题目时我们为了提高解题效率往往提倡学生采取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手段找出正确答案,这种只重视最终结果的解题方式我们就称为“小题小做”。但很多时候“小题”恰恰浓缩了数学中“精华”,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压轴题通常是高考命题的最大亮点,很有“小题大做”的必要。
  (2007年全国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16题、文科第17题)已知点O在二面角 α-AB-β的棱上,点P在α内,且∠POB=45°。若β对于内异于O的任意一点Q,都有∠POQ≥45°,则二面角α-AB-β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以二面角为载体将空间中的角--线线角、线面角和面面角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绝好素材,笔者就曾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和学生一起小题大做了一番。
  一、小题小解——意料之中的错误
  先尝试让学生自主解答这道题目,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90°,这显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标准答案却是一个取值范围 (90°,180°),令人匪夷所思,二面角的大小竟然是一个取值范围。按照通常的理解角度的大小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命题者在题意的描述上或许欠妥当,如果把“大小”改为“取值范围”题意就会更加明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对“小题”缺乏深入思考,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实质。那90°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对一般填空题来说它的答案应该是很特殊的,所以先从最特殊的情况开始考虑,显然当二面角α-AB-β为直二面角时,通过初步判断题目中的条件都符合, 90°应该就是正确答案。
  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小题小做”的思想,而特殊值代入是解决选择填空题最常用的方法,显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却忽视了符合题目条件答案的多样性,这也是“小题小做”时最容易造成的失误。
  二、动手操作——逐渐清晰的真相
  本题实际上是一道动态立体几何问题,所求的是二面角的变化范围,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要求。发现解决问题切入点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感受二面角的变化,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过程,最后发现问题的真相。打开的作业本是二面角的最好模型,如图1所示,在本子的一面画上定直线OP,用一只笔代替直线OQ绕着O点在本子的另一面内旋转,同时改变本子的开口大小,观察笔和直线OP夹角变化的情况。以上实验分小组进行,要求学生分别观察二面角为直角、锐角、钝角时角 的变化情况。
  学生甲:通过观察,当二面角由直角变化到钝角的过程中,OQ无论怎么转动,总是恒成立;当二面角从直角变化到锐角时,尽管存在着Q使得∠POQ≥45°,但随着二面角开口的逐渐变小,原本∠POQ≥45°的角也变小了,也就是说一定存在着∠POQ≥45°比∠POQ≥45°小,因此可以猜想当二面角为锐角时∠POQ≥45°不恒成立。
  以上的实验已经初步验证了题目的答案,但作为证明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继续引导学生发现事实的真相。
  师:解决恒成立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是什么?
  学生乙:转化为最值问题,也就是说求∠POQ的最小值,只要最小值比45°大就可以了。
  师:那∠POQ什么时候最小呢?我们还是先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先考虑直二面角的情景,Q点在什么位置时∠POQ最小,最小为多少,为什么?
  学生丙:应该是Q点在直线AB上时最小,最小刚好为45°。如图2所示,此时∠POQ刚好是直线OP和平面β所成的角,根据立体几何最小角定理“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所以∠POQ最小值为45°,因此无论Q点在平面β上什么位置∠POQ≥45°恒成立。
  真相逐渐清晰,解决问题的关键竟然是“立体几何最小角定理”,也就是说本题的切入点是作直线OP在平面β内的射影,找到直线OP和平面β所成的角,然后比較线面所成的角和∠POB的大小就可以判定 ∠POQ≥45°是否恒成立。
  师:那么当二面角为锐角和钝角时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丁:当二面角为锐角时,如图3所示,若Q点和点P在平面β的射影重合时,根据立体几何最小角定理,此时∠POQ<∠POB=45°。
  学生戊:当二面角为钝角时,如图4所示,点P在平面β的射影落在二面角的外面,也就是在平面β的另一个半平面内,点Q不会落在点P在平面β的射影位置,显然当Q点落在AB上时∠POQ最小,因此∠POQ≥45°恒成立。
  师:为什么Q点落在AB上时∠POQ最小?
  学生戊:不是很显然的吗,看看就知道了。
  师:的确很显然,但这能作为严格论证的依据吗?
  3.定量计算——解决问题的利器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问题的实质,但数学思维是严谨的,直观的感知并不能代替严格的证明,有时候很直观的结论证明起来却往往大费周章。现在的问题就是当二面角为钝角时,立体几何最小角定理已经不起作用了,那如何证明Q点落在AB上时∠POQ最小呢?当定性的判断不行时我们就应该想到用定量的计算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构造三角形把这些角用对应的线段长度表示出来,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比较大小。
  如图5所示,过P点在平面β上作直线PR垂直AB,垂足为R,过点R在平面β作直线R垂直AB,交直线OQ为∠POQ,则 ∠POQ就是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由余弦定理得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三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各种复习模式层出不穷,有新意的复习方法令人爱不释手,但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介绍我校近几年在高三化学复习中采用的六环复习模式,经过近几年的高考检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现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 课堂结构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高三化学复习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和教师的主动性因素的影响,复习课教学,较多的是老师总结,学生听、做笔记,或整堂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缺少活动而“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数学实验教学可有效地摒弃这一弊端。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数学实验设计要求与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数学实验教学能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有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增强师生双方情感,构建和谐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数学实验 教学模式 实验设计    笔者结合平时数学实
期刊
一、全程设计,激活兴趣  原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应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呈现方式、环节安排、练习形式等方面入手,整体考虑,形成保持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如以“打擂台”“我最快”等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劲头十足,在快乐、紧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基础性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利用对模型的求解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期刊
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熟练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四个基本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事实上,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会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但这种确定不等式解集的做法是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事实上学生对解集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影响——解是可以列举出来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概率计算中易混淆的几个事件,通过七个方面来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个方面都各举一例来说明,使人理解起来更形象直观。  关键词:概率论 计算 概率模型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它是各种数理统计方面的理论基础。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现象——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若一个试验在可以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且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但无法预言每次试验的具体结果,则
期刊
摘 要: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临界速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而以翻滚过山车为背景命题时,若没有指明车长L和圆轨道半径R的关系是L≤R的话,其过顶点的临界速度就不是,因为这是质点动力学的结论,而此时列车不能视为质点。这时可用微积分的方法来处理,但高中学生没有学微积分。现就这一问题采用高中学生已掌握的微元法,对L>2πR和L2πR),欲使游览车能安全驶过竖直圆轨道,平台距水平轨道的高
期刊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我校也积极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的公开课,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一)集成性  能够对信息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二)控制性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
期刊
人们嘲笑不认字的人说:一字认扁担。殊不知这浅显的“扁担”能担不少东西呢!  “一”字除作数词外还有:①成语“一发千钧”“沧海一粟”的“一”兼作量词,有“一根”“一粒”的意思;②《阿房宫赋》“六王华,四海一”的“一”作动词,当“流一”讲;③《劝学》“用心一也”的“一”作形容词,当“专一”讲;④《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的“一”作副词,当“完全”讲;⑤《石壕吏》“吏呼一何怒”的“一”作助词,跟“何”组成
期刊
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等,有的甚至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