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美术创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强化他们自我创作的意识并根据美术课中所学知识和技法,给予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因此在儿童画创造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情趣的培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尽情表现内心向往的美好事物和生活,以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实施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的多媒体,可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课伊始 趣即生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趣味盎然 学而不厌
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难点易化 形象直观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兴趣延伸 受益终身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二、积累创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儿童心目中,生活是鲜明的、强烈的、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象一幅幅美的图画,这些事物都是学生美术创作的生活素材。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第一位的。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在引导他们积累创作素材中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以他们的生活天地为主,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素材,以便对事物产生强烈感情,引发出表现这些事物的创作愿望。因此要充实他们的生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积累创作素材创造条件。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产生了生活情趣不等于有了美术创作的素材,因为儿童是在无意注意中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只对事物产生表面的、散乱的、非本质的印象,形不成创作素材。因此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才能逐步进行美术创作素材的积累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矗,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1、类比训练,培养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归类特征。
2、转化训练,培养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说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3、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学习在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冷色。教师在教学新课《海底世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4、推理训练,培养因果联想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经常的推理训练,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提高。
5、发散训练,培养自由联想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联想能力。
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
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具体的。过渡为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思维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创作。要很快完成这一创作过程,难度较大。而借助直观和电教手段,把实景、实物上升为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的直观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是培养儿童画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用儿歌引发创作思维。
儿歌紧贴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好记上口,每一句都写了儿童所熟知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编组儿歌给他们听,并引起他们的联想,而积极进行创作。
3、在游戏中引发创作思维。
人的童年是伴着游戏度过的。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形象的,也蕴含着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绘画前有目的的做游戏,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4、利用音乐,引发创作思维。
音乐和美术有着美育的内在联系。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在音乐家笔下,可以产生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首好的乐曲那些高低不同的音符千变万化的旋律使我们听到后,会产生很多联想,从那美妙悦耳的乐曲中想象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大音乐家贝多芬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演奏中又引起铁匠和盲姑娘对大海波涛的联想。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开拓了思维,提高了美术创作效果。
5、运用故事,引发创作思维。
学生们作画时,一般是画直观的事物,直来直去的表达主题,意义较肤浅,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寓意”或“写意”创作,我常用故事来启发学生深入想象、深化创作主题。
五、提高表现能力。
儿童画中常表现出来的大胆、稚拙、自然、粗犷浑厚、简练和气韵生动等艺术效果,体现了儿童特有的内心世界和对事物特有的感受所产生的形式美。他们的构图,色彩和线条是经过积累素材,通过脑力加工到最后的表现美的一种升华。因此儿童美术创作是属于孩子们的天地,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对待。
儿童创作画的情趣是学生观察力培养的前提。在情趣中观察并积累创作素材为创作立起了“骨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丰富想象力,使创作变得“有血有肉”,再通过创作技巧的点拨和引导,使画面充满稚趣美,如同给作品穿上五彩斑斓的衣裳。在儿童创作画中,这三步相辅相承就能加速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促进美育素质的提高。
一、实施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的多媒体,可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课伊始 趣即生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趣味盎然 学而不厌
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难点易化 形象直观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兴趣延伸 受益终身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二、积累创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儿童心目中,生活是鲜明的、强烈的、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象一幅幅美的图画,这些事物都是学生美术创作的生活素材。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第一位的。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在引导他们积累创作素材中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以他们的生活天地为主,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素材,以便对事物产生强烈感情,引发出表现这些事物的创作愿望。因此要充实他们的生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积累创作素材创造条件。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产生了生活情趣不等于有了美术创作的素材,因为儿童是在无意注意中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只对事物产生表面的、散乱的、非本质的印象,形不成创作素材。因此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才能逐步进行美术创作素材的积累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矗,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1、类比训练,培养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归类特征。
2、转化训练,培养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说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3、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学习在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冷色。教师在教学新课《海底世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4、推理训练,培养因果联想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经常的推理训练,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提高。
5、发散训练,培养自由联想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联想能力。
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
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具体的。过渡为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思维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创作。要很快完成这一创作过程,难度较大。而借助直观和电教手段,把实景、实物上升为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的直观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是培养儿童画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用儿歌引发创作思维。
儿歌紧贴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好记上口,每一句都写了儿童所熟知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编组儿歌给他们听,并引起他们的联想,而积极进行创作。
3、在游戏中引发创作思维。
人的童年是伴着游戏度过的。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形象的,也蕴含着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绘画前有目的的做游戏,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4、利用音乐,引发创作思维。
音乐和美术有着美育的内在联系。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在音乐家笔下,可以产生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首好的乐曲那些高低不同的音符千变万化的旋律使我们听到后,会产生很多联想,从那美妙悦耳的乐曲中想象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大音乐家贝多芬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演奏中又引起铁匠和盲姑娘对大海波涛的联想。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开拓了思维,提高了美术创作效果。
5、运用故事,引发创作思维。
学生们作画时,一般是画直观的事物,直来直去的表达主题,意义较肤浅,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寓意”或“写意”创作,我常用故事来启发学生深入想象、深化创作主题。
五、提高表现能力。
儿童画中常表现出来的大胆、稚拙、自然、粗犷浑厚、简练和气韵生动等艺术效果,体现了儿童特有的内心世界和对事物特有的感受所产生的形式美。他们的构图,色彩和线条是经过积累素材,通过脑力加工到最后的表现美的一种升华。因此儿童美术创作是属于孩子们的天地,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对待。
儿童创作画的情趣是学生观察力培养的前提。在情趣中观察并积累创作素材为创作立起了“骨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丰富想象力,使创作变得“有血有肉”,再通过创作技巧的点拨和引导,使画面充满稚趣美,如同给作品穿上五彩斑斓的衣裳。在儿童创作画中,这三步相辅相承就能加速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促进美育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