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坏节。能培养学生快乐阅读的兴趣,发挥他们的阅读优势,提倡他们独特的阅读方法,还能通过个性阅读让学生活跃起来,更能加快加深学生的理解,长期的坚持下去,会受益无穷。
关键词 : 阅读 ;快乐;学生;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经常阅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阅读好文章可以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培养快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教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等方法,还鼓励一些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有了成功感,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发挥学生的阅读优势
经常在公开课上听老师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不同理解吗?”很多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而同样很多时候,同学们面对老师如此提问绞尽脑汁,却苦无良策。于是我们想问:难道我们非得对文章有不同理解不可?我们说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既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言语图式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识到,由于学生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所体会的思想、感情往往与文本所表达的原意有出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他们的认知、体验、感情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我们说文本是“多义的”,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解构文本,置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难道提倡多元解读,就非得摒弃一元之见?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是一个“反映”文本的过程。文本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层面的,这个最基本的层面对话性、建构性阅读的基础,是多义、多元解读的前提,是我们超越它的一个逻辑起点。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贾宝玉,更不可能是葛朗台,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待文本,尊重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尊重个体生命的阅读。
三、提倡学生独特的阅读
语文教学要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但也要因文而宜,因时而宜。对个性化解读,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和尺度,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序适度地穿插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拓展,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创新思维。但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在每时每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展开“无休无止”的拓展,发表“独到高深”的见解。要知道教学时间是个恒数,课堂上能供我们好好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还是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基础,切不可顾此而失彼。
一次,学完《草船借箭》后的第二天,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此话一出,很多学生争着举手,因为他们对曹操了解得也不少。我说:“如果现在,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你会和曹操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同学都让“曹操”谈谈对赤壁之战的反思,而“曹操”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失利的原因,并表示要吸取前车之鉴,养精蓄锐,卷土重来。这样的对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个立体的曹操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清晰明朗起来。我想,此时的“我与曹操面对面”不是更水到渠成,更有实效吗?
四、 个性阅读让学生活跃起来
老师们经常说:“来,说说你的理解。”其实,对于文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已是一种共识。在通常情况下,阅读中得到的感情、体验是不必说出来的。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语不发也不现实,那么,如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呢?如学习李白的《秋浦歌》一诗,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由分组:一组有感情的吟诵,一组为诗配画,一组将诗歌改写成生动的小故事或意境优美的散文,一组排演课本剧,一组外出考察、查阅资料等等。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各组的学习活动,然后分组交流学习成果。由于每个小组都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更为充分,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地让学生读,应注意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阅读同语文并行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们,读书吧,让阅读真正成为你们的盛宴。
参考文献:
[1]陈惠霞,卢维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3.
关键词 : 阅读 ;快乐;学生;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经常阅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阅读好文章可以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培养快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教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等方法,还鼓励一些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有了成功感,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发挥学生的阅读优势
经常在公开课上听老师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不同理解吗?”很多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而同样很多时候,同学们面对老师如此提问绞尽脑汁,却苦无良策。于是我们想问:难道我们非得对文章有不同理解不可?我们说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既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言语图式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识到,由于学生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所体会的思想、感情往往与文本所表达的原意有出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他们的认知、体验、感情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我们说文本是“多义的”,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解构文本,置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难道提倡多元解读,就非得摒弃一元之见?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是一个“反映”文本的过程。文本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层面的,这个最基本的层面对话性、建构性阅读的基础,是多义、多元解读的前提,是我们超越它的一个逻辑起点。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贾宝玉,更不可能是葛朗台,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待文本,尊重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尊重个体生命的阅读。
三、提倡学生独特的阅读
语文教学要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但也要因文而宜,因时而宜。对个性化解读,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和尺度,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序适度地穿插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拓展,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创新思维。但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在每时每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展开“无休无止”的拓展,发表“独到高深”的见解。要知道教学时间是个恒数,课堂上能供我们好好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还是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基础,切不可顾此而失彼。
一次,学完《草船借箭》后的第二天,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此话一出,很多学生争着举手,因为他们对曹操了解得也不少。我说:“如果现在,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你会和曹操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同学都让“曹操”谈谈对赤壁之战的反思,而“曹操”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失利的原因,并表示要吸取前车之鉴,养精蓄锐,卷土重来。这样的对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个立体的曹操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清晰明朗起来。我想,此时的“我与曹操面对面”不是更水到渠成,更有实效吗?
四、 个性阅读让学生活跃起来
老师们经常说:“来,说说你的理解。”其实,对于文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已是一种共识。在通常情况下,阅读中得到的感情、体验是不必说出来的。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语不发也不现实,那么,如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呢?如学习李白的《秋浦歌》一诗,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由分组:一组有感情的吟诵,一组为诗配画,一组将诗歌改写成生动的小故事或意境优美的散文,一组排演课本剧,一组外出考察、查阅资料等等。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各组的学习活动,然后分组交流学习成果。由于每个小组都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更为充分,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地让学生读,应注意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阅读同语文并行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们,读书吧,让阅读真正成为你们的盛宴。
参考文献:
[1]陈惠霞,卢维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