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传奇:在尘封的朱门中寻梦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p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度大门关又开
  静静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一位妩媚的仙子散发出阵阵清香。一个年轻人挑着一个篾担子,一头是箍桶用的工具,一头是生活用品,担子沉重,脚步缓慢。他实在走不动了,便在柳树的树荫下停了下来,坐到一块突起的石头上,干咳了一下快要冒烟的嗓子。湖面无风镜未磨,透过西湖的镜面,年轻人似乎看见“江南第一家”的大门向他打开了。
  那是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白麟溪畔的义门郑氏。77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郑氏家族祖先们以孝义治家,秉承“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这个大门里,走出来的几代人,在长达三百六十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不勤政廉政。这个大门里,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十五代人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和睦共处,从无纠纷。这个大门里,郑家义居,屡受朝廷旌表,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
  看到这里,年轻人的嘴角微微上翘,眸子闪亮起来。突然,一声响雷将那大门砰地关上了,紧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打在年轻人的脸上、身上。宁静的西湖,顿时大雨滂沱,分不清是泪还是雨,他的眼睛模糊了,那扇大门在风雨飘零中摇摇欲坠。
  
   没落与再起
  清朝末年,国将破碎,家何以存?整个大家族已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了,为了让大家活命,族长于无助无奈中,无望地挥了挥大手:大家各自逃命去吧!
  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他像是久旅的行者,看到了一条新生的路通向若隐若现的大门。这个倔强坚韧的年轻人就是郑义门二十六代孙,我的太祖公,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郑氏义门始祖——郑思洽。
  家族里的人各奔东西后,太祖公郑思洽来到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靠给当地村民做木桶,讨得一口饭吃。由于太祖公手艺高超,用料计算精确,制作的各式木桶精美无比,而且他童叟不欺,价格公道,很快在三墩镇一带做出了名气,也就在杭州三墩郑家兜住了下来。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恳节俭,靠自己的双手渐渐筑起温暖的小家。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靠箍桶手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郑思洽,发扬了郑氏家族善观察、爱思考、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箍桶之余,他将目光投向航运事业并竭力躬行。他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拥有运河上一条小小的舢板船,他从纤夫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多少个日夜,多少次跌倒,多少次重新爬起,河道上,他把身子弯成一张弓,把自己射向人生目标的起点。
  就这样,郑家的航运事业在一步一个血窝一步一个汗窝的艰辛中起步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郑思洽在京杭大运河上壮大了自己的财富和梦想。35岁那年,他拥有了一支24条航船的船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运营主力。
  
   兵荒马乱,大义凛然
  原本以为郑氏家族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然而,伴随这个国家多舛的命运,忠义之门“江南第一家”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了。
  荣耀刚在杭州郑家初显,日本侵华战争便在北方打响,战争的烽火很快烧到了钱塘江两岸。
  1937年12月31日,郑思洽被两个身着军装的中国人请进了侵华日军杭州警备司令部,军方要征用郑氏船队运送一批军用物资。“这是皇军对你莫大的信任啊!”郑思洽漠然地看着眼前这两个穿着日本军装、奴颜婢膝的中国人,真想在他们的脸上狠狠地呸一口。
  独自走在塘路(运河两岸的路)上,郑思洽的心绪此起彼伏,想起那些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那些跌倒爬起的反反复复;那些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的大门;那些泯灭的希望和重新燃起的火花。他该何去何从?郑氏家族的家训浮现在眼前,忠义二字掷地有声,含着热泪,他用他那粗糙的手一遍一遍抚摸着船舷。江水知道,大悲无声,大爱无言。是夜,郑家二十四条航船无声无息地沉入了拱宸桥前的大运河中,那几乎是郑思洽奋斗了一辈子的全部的家资。那一夜,郑思洽辗转难眠,一夜白头。
  
   庄园俱毁,忍辱负重
  失去船队的郑家退守到岸上的郑家庄园,家道中落,只能维持日常生计。然而,平静和坚守再次被打破,1938年春,庄园被日军情报机构占领,作为他们的秘密基地,庄园里的男女老少被赶了出来,所有的家当都被日本人掳去。太祖公郑思洽只好带着全家人到邻居家借住,秘密支持抗日。当时年幼的爷爷心想,是不是只要日本人走了,他就可以回到温暖宁静的庄园里了?
  1945年,也是这样燥热的一个夏日,日本投降了,举国同庆,一片欢腾。但就在那天夜里,从郑家庄园里撤退的日本军为了不留下证据,一把火烧毁了庄园。
  郑思洽最后的财富、无尽的心血,一夜付诸东流。一天一夜,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留下的是一片废墟,更是郑家人的噩梦。就在这样一个全国欢腾的夜里,郑思洽积郁成疾,悲愤而终,留下了一个终生没有实现的梦——在杭州三墩郑家兜重新开启义门郑氏的辉煌。
  没有血溅五步,没有马革裹尸,历史在这个小插曲面前没有说什么,郑家的家谱也只给了这位沉默寡言、睿智坚强的祖先一个名字的位置。但历史知道,他做了什么,老百姓口口相传知道他做了什么,那是一扇门,那个门——义门郑氏,在大家心中,永远敞开。
  
   易地再建,重开大门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不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停止。望着曾经的家园,曾经的乐土,郑家族人泪流满面,曾祖父强打精神组织族人收拾残局。家园被毁的郑家人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在曾祖父的带领下,他们决定异地再建,重整旗鼓,依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重振“江南第一家”的声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中国百废待兴,郑家人在全新的环境里重操旧业,做起了他们所熟悉的航运事业。万事开头难,从零开始的郑家人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风里来雨里去,再次从拥有第一艘小舢板船开始,走上了重建家园的艰辛征程。
  改革开放以后,郑家人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内河航运事业中。有党的好政策、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改革开放的好环境,郑氏企业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着,逐渐成长,壮大着,四十年之后,郑氏家族又一次成为了业界的龙头。太祖公在天之灵应该看得见那开了又关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其他文献
文治  徐世昌就职宣言  “今我国民心目之所注意,佥曰南北统一,求统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和平所不能达。则不得不诉诸武力。乃溯其已往之迹,两者皆有困难。当日国人果能一心一德以赴时机,亦何至扰攘频年,重伤国脉?世昌以救国救民为前提,窃愿以诚心谋统一之进行,以毅力达和平之主旨。果使阋墙知悟,休养可期,民国前途,庶几有豸。否则息争弭乱,徒托空言,或虞诈之相寻,至兵戎之再见,邦人既有苦兵之叹,友邦且生厌
期刊
“2005年爆发的郁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曾经为吉尔吉斯斯坦带来民主与未来的希望,然而,人们在数年之后却发现,一切并没有向着他们想象的方向发展:民主体制成为泡影,整个经济崩溃,超过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一半人希望回到苏联统治的时代。2010年,整个国家陷入新的暴力冲突中,在南部首都奥什、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之间的种族对抗以反乌兹别克大屠杀结束,2000人遇害,40万人被
期刊
1227年,在佛教曹洞宗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这一年,在宁波天童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正式将本宗法脉授予了28岁的道元。  道元是一位日本僧人,出身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世后裔,父亲是朝中高官,母亲是摄政藤原氏之女,可谓名门高第。然而他出生时,正逢幕府军人集团与与朝廷天皇公卿集团激斗,三岁时,父亲死于政局动荡中,八岁时母亲又去世,“家门内外吹来无常之风,难免印下深刻的感伤”,于是在14岁那年就落发为僧
期刊
看起来您幸运地拥有父亲这个导师。我正准备问您关于学校的问题。您所经历的正规教育是好是坏?    我非常幸运。我父亲保罗是一个伟大的人。他高中辍学,加入了二战中的海岸卫队,在巴顿将军的率领下巡游世界。我父亲是一名机械师,手上功夫相当灵巧。他的车库里有一个工作机床,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将工作机床的一部分拆卸下来,对我说,“史蒂夫,现在这是属于你的了。”然后他把他的一些小工具给我,并教我如何试用锤子和锯
期刊
乔布斯的离去,使得无数苹果迷们为之唏嘘。“世界失去了一位有远见的人”,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是说,“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乔布斯短暂的一生中,他完成了诸多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并因此改变世界,而这一切的开端,则源于他首先改变了自己。  1972年,17岁的乔布斯接触到了禅宗,那是一本叫做《禅者的初心》的书。书中要人们关注每一个当下,恰如你活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这一教谕,乔布斯牢记终生
期刊
改造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给出的答案是“27年”。特赦出狱后,他最自豪的,是等待他27年的妻子。  黄维将军去世21周年后,2010年9月29日,黄维将军之女黄慧南讲述父亲的改造岁月和晚年生活。  在黄慧南家中,我们一起听黄维将军在1970年代末的对台广播。在这个需要仔细聆听的嗓音中,黄维回顾了作为战犯的27年。他对国民党不想背叛,对共产党不想离弃,但又始终想保持独立的
期刊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1856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赫里斯顿,美国长老会著名牧师,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教士。他除了在世界宗教界享有盛誉外,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远东问题专家、外交家。他先后于1901年至1902年、1909年来到中国,进行大规模社会调查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并写下17本调查日记。他与诸多中国政要以及各国驻华使节都有广泛交往,熟知中国政局变化。  在中国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
期刊
坦白说,“历史”是个让我有些惶惑的词汇。当我更小一些,知识更少一些的时候,我觉得历史如阳光空气般可亲可近。站在红旗下,坐在课堂上,我的内心总是起伏不定,我曾为祖国悠久的历史而感动,我曾相信,历史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身处其中的亲近感让我觉得真实而踏实。  然而在逐步长大的今天,历史的荣耀、今天的伟迹却再难激起我内心的澎湃。家园的情感因为崇高而苍凉、遥远,我似乎成为了历史的看客。我才只是一名初中
期刊
一个世纪前,满语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官方语言。如今,在中国东北齐齐哈尔市远郊的三家子村里,这种古老的语言混杂着香烟烟雾,从86岁的赵兰凤嘴里吐出来。这些字句弥足珍贵。赵老太太自称是村里仅存的两个满语流利的人之一,这个村子就是濒临灭绝的满语最后的遗存地。  即使在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人统治的清朝被推翻的时候,满语也只是名义上的国语。当时满族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大多数人都说汉语,这
期刊
2011年“两会”上,解放军人大代表、作家裘山山提出了收敛缅甸阵亡将士遗骨回国安葬的提案,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热议。该提案是否通过,通过后将如何实施,目前尚未见进一步消息。  实际上,中国政府面对“海外收骨”问题已有时日。  2008年12月,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称,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国军抗战将士的遗骸,这些官兵是在战场上被俘后被日军强迫至此奴役的劳工。次年3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