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弥足珍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语文教师要加大推行课外阅读力度,鼓励学生“海量阅读”,即便是“似懂非懂”和“连滚带爬”地读,也无可厚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用行动来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用实际行动加以引领至关重要。
课外阅读虽然有别于“课内阅读”,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仍然是一种学习活动,其属性同课堂教学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它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过程、有评价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只有先对阅读内容“知其然和所以然”并“备好课”,再进行指导,才能做到目的明确、过程具体、效果明显。
学生说崇拜诸葛亮,教师便趁机诱导:《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是“智绝”,还有两绝是谁?学生一下来了兴趣。教师便描述了“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的各种传奇故事,令学生向往不已。如果教师没有读过作品,或储备有限,轻描淡写般带过,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明确: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特级教师张华民在谈到阅读时说:“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我一直是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光靠课本是不行的。”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专用课时中,同学生一起读书,既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时辅导学生的目的,又丰富自身阅读积累,岂不一举多得?
二、用方法来提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教材也落实了这一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名著导读”一改以往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每次重点学习一至二种读书方法。
综合教材“名著导读”这一栏目,介绍的读书方法大致为两类:一是通用读书法,如精读和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二是专项作品阅读法,分别介绍了经典、纪实、科普、讽刺、外国作品和诗歌、古典小说等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乃保证课外阅读质量之根本。试想,如若不掌握阅读方法,面对像《西游记》这样大部头的名著,学生耗时巨大方读完,又不得要领,岂不影响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对于《西游记》的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名著的内容梗概,引导学生主要运用精读和跳读结合的方法,完成阅读。
三、用教材来扩容
有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教材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就是体现某些教学理念,以及语文教学改革某些动向的一部系列作品。因此,课外阅读指导需要以教材为主线来进行扩容。统编教材编者也认为:“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建议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叶圣陶也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怎样扩容阅读呢?
第一,超前阅读。教材中的文章,并非一个作者只选入一篇。即便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也需要“全局”意识。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可以把后期学的同一作者的文章先备好,以飨“读者”,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课文中古代作品入选数量以苏轼居多,选入初中阶段的作品有5篇(首),分别是《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综合初中全册中他的作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诵读作品,给学生一个几近完整的苏轼,感受其人格的多元化,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兴趣。现代作品入选数量以鲁迅为首,共8篇,可作介绍和引导。这样一来,学生对后期课文有个初步印象,于后期深入学习亦是一种辅助,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内容。
第二,溯源阅读。教材入选的课文,有的本就是名著中的内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均选自其散文集《朝花夕拾》,此类结集型作品,完整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像《智取生辰纲》和《三顾茅庐》两篇,选自《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大部头著作,完整阅读需要时间较长,可以由教师选择相关章节整理复印成册,作为校本教材,指导学生阅读。
第三,同法閱读。教材“名著导读”栏目每一次的内容,都在阅读方法示范作品之外,又推荐两部适宜此法的课外作品,便是为巩固阅读方法的。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其他课外读物时加以借鉴,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关联阅读。即阅读与课内文章背景知识、内容、题材等有关的课外作品。阅读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是书刊、影视、音乐等。
如今的校园,电子设备充足,完全可以利用。如书刊类,在教学毛泽东《消息二则》时,报纸上的新闻便可作为阅读素材;教学《沁园春·雪》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一读。例如,影视类(素材可以引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学《木兰诗》时,可以观看历史题材电影《木兰从军》;教学《邓稼先》时,则可以观看人物题材电影《邓稼先》。音乐类可以推荐一些编入校园广播播出:《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国男儿》(杨振宁《邓稼先》)等。学生阅读后在课堂上介绍其内容及感受,借此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积极参与课内课文的扩容阅读,并形成习惯,更好地学习课内课文。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四、用任务来驱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个观点同我国教育家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异曲同工的,两者都强调人类在学习(接收信息)时,应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安排适当的任务以维持阅读兴趣和促进对作品的理解,达成阅读目的。
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需要分层设置任务,同时兼顾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是按照基础、理解、创新三个层级设置任务的。
基础层,兼顾学困生。为让学困生不对阅读畏难却步,笔者设置了词语填空、補全句子、借助工具书解释指定词语、完成制式读后感(阅读结束后补写完整)等任务。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其实也就完成了词语、涉及修辞及表达等优美句子的素材积累和作品浅层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困生觉得任务不难,甚至有点像寻宝式的游戏,便不再畏难而乐于阅读了。
理解层,提升中等生。在完成基础层任务的前提下,中等生需要完成一些仿制性的任务,如其他优美句子积累、读后感内容的充实具体等。此外,根据要求完成读书笔记,有些课外作品不必硬性要求全文读完,可以选取部分篇章或者部分段落进行引领性阅读,如《人性的弱点》;而一些章回体小说,则可以安排部分回目作为阅读任务,做适量的要点、概括式读书笔记。也可以提供导读问题,协助他们理解作品。
创新层,促进优秀生。因读者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迥异,每个人阅读作品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体会。阅读是个体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对于优秀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等会更有优势,可以增加一些创新性的任务,如改写、新编、续写和作品推介等。
五、用家庭来配合
课外阅读是软性作业,完成的主要时间在课余、休息日和节假日,主要地点在家庭中。家庭是否配合,是课外阅读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提到家庭配合,农村初中生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的确有难度。但通过家访,争取学生家庭成员的支持,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支持的方式也并非专业的讲解和辅导,而是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管理上的监督,毕竟耳提面命远胜于遥控。其实,每一个学生家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专业的讲解和辅导。笔者的孩子目前读八年级,对英语家庭作业辅导笔者同样束手无策,但英语老师的要求,如家长念中文孩子写英语单词、检查数量和卷面整洁度等,还是能做到的。
六、用赏识来激励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过程多为自主、独立完成,其成果同样需要教师的认可和判定,知其优也明其忧,收获喜悦和知道努力方向。作为教师,无论阅读任务是指定的还是自主的,都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查、评价、讲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就无形生命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欣赏像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像号角唤醒学生的价值,像钥匙开启学生的奋斗之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欣赏,践行赏识教育,用中肯的评价去鼓舞学生。
除了对学生的阅读任务进行批阅,还可以组织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达到交流促进的目的。笔者曾经组织过三种活动:
(一)推介会。组织内容为作品(刊物)推介,要求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作品。组织形式为先制作“推介书”下发,学生选择推介对象完善,然后再进行推介,由全班学生民意投票认定推介效果。组织目的一是测试学生对推介对象的整体概括和是否抓住重点;二是展示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能力;三是为制订新的阅读计划收集信息。
(二)故事堂。组织内容为作品(刊物)内容复述,要求学生讲述精彩故事。组织形式为轮流展示,其他学生根据故事的完整度等进行综合评分,最后教师点评颁奖。组织目的一是测试学生对推介对象中的人物及相关情节的掌握;二是展示学生的口语表达等能力。
(三)龙虎榜。组织内容为知识竞赛,倾向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多一些,辅以适当的分析理解、赏析和小写作。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践行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参与,达到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责任编辑 晏祥辉
一、用行动来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用实际行动加以引领至关重要。
课外阅读虽然有别于“课内阅读”,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仍然是一种学习活动,其属性同课堂教学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它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过程、有评价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只有先对阅读内容“知其然和所以然”并“备好课”,再进行指导,才能做到目的明确、过程具体、效果明显。
学生说崇拜诸葛亮,教师便趁机诱导:《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是“智绝”,还有两绝是谁?学生一下来了兴趣。教师便描述了“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的各种传奇故事,令学生向往不已。如果教师没有读过作品,或储备有限,轻描淡写般带过,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明确: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特级教师张华民在谈到阅读时说:“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我一直是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光靠课本是不行的。”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专用课时中,同学生一起读书,既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时辅导学生的目的,又丰富自身阅读积累,岂不一举多得?
二、用方法来提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教材也落实了这一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名著导读”一改以往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每次重点学习一至二种读书方法。
综合教材“名著导读”这一栏目,介绍的读书方法大致为两类:一是通用读书法,如精读和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摘抄和做笔记;二是专项作品阅读法,分别介绍了经典、纪实、科普、讽刺、外国作品和诗歌、古典小说等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乃保证课外阅读质量之根本。试想,如若不掌握阅读方法,面对像《西游记》这样大部头的名著,学生耗时巨大方读完,又不得要领,岂不影响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对于《西游记》的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名著的内容梗概,引导学生主要运用精读和跳读结合的方法,完成阅读。
三、用教材来扩容
有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教材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就是体现某些教学理念,以及语文教学改革某些动向的一部系列作品。因此,课外阅读指导需要以教材为主线来进行扩容。统编教材编者也认为:“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建议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叶圣陶也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怎样扩容阅读呢?
第一,超前阅读。教材中的文章,并非一个作者只选入一篇。即便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也需要“全局”意识。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可以把后期学的同一作者的文章先备好,以飨“读者”,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课文中古代作品入选数量以苏轼居多,选入初中阶段的作品有5篇(首),分别是《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综合初中全册中他的作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诵读作品,给学生一个几近完整的苏轼,感受其人格的多元化,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兴趣。现代作品入选数量以鲁迅为首,共8篇,可作介绍和引导。这样一来,学生对后期课文有个初步印象,于后期深入学习亦是一种辅助,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内容。
第二,溯源阅读。教材入选的课文,有的本就是名著中的内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均选自其散文集《朝花夕拾》,此类结集型作品,完整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像《智取生辰纲》和《三顾茅庐》两篇,选自《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大部头著作,完整阅读需要时间较长,可以由教师选择相关章节整理复印成册,作为校本教材,指导学生阅读。
第三,同法閱读。教材“名著导读”栏目每一次的内容,都在阅读方法示范作品之外,又推荐两部适宜此法的课外作品,便是为巩固阅读方法的。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其他课外读物时加以借鉴,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关联阅读。即阅读与课内文章背景知识、内容、题材等有关的课外作品。阅读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是书刊、影视、音乐等。
如今的校园,电子设备充足,完全可以利用。如书刊类,在教学毛泽东《消息二则》时,报纸上的新闻便可作为阅读素材;教学《沁园春·雪》时,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一读。例如,影视类(素材可以引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学《木兰诗》时,可以观看历史题材电影《木兰从军》;教学《邓稼先》时,则可以观看人物题材电影《邓稼先》。音乐类可以推荐一些编入校园广播播出:《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国男儿》(杨振宁《邓稼先》)等。学生阅读后在课堂上介绍其内容及感受,借此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积极参与课内课文的扩容阅读,并形成习惯,更好地学习课内课文。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四、用任务来驱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个观点同我国教育家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异曲同工的,两者都强调人类在学习(接收信息)时,应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安排适当的任务以维持阅读兴趣和促进对作品的理解,达成阅读目的。
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需要分层设置任务,同时兼顾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是按照基础、理解、创新三个层级设置任务的。
基础层,兼顾学困生。为让学困生不对阅读畏难却步,笔者设置了词语填空、補全句子、借助工具书解释指定词语、完成制式读后感(阅读结束后补写完整)等任务。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其实也就完成了词语、涉及修辞及表达等优美句子的素材积累和作品浅层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困生觉得任务不难,甚至有点像寻宝式的游戏,便不再畏难而乐于阅读了。
理解层,提升中等生。在完成基础层任务的前提下,中等生需要完成一些仿制性的任务,如其他优美句子积累、读后感内容的充实具体等。此外,根据要求完成读书笔记,有些课外作品不必硬性要求全文读完,可以选取部分篇章或者部分段落进行引领性阅读,如《人性的弱点》;而一些章回体小说,则可以安排部分回目作为阅读任务,做适量的要点、概括式读书笔记。也可以提供导读问题,协助他们理解作品。
创新层,促进优秀生。因读者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迥异,每个人阅读作品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体会。阅读是个体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对于优秀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等会更有优势,可以增加一些创新性的任务,如改写、新编、续写和作品推介等。
五、用家庭来配合
课外阅读是软性作业,完成的主要时间在课余、休息日和节假日,主要地点在家庭中。家庭是否配合,是课外阅读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提到家庭配合,农村初中生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的确有难度。但通过家访,争取学生家庭成员的支持,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支持的方式也并非专业的讲解和辅导,而是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管理上的监督,毕竟耳提面命远胜于遥控。其实,每一个学生家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专业的讲解和辅导。笔者的孩子目前读八年级,对英语家庭作业辅导笔者同样束手无策,但英语老师的要求,如家长念中文孩子写英语单词、检查数量和卷面整洁度等,还是能做到的。
六、用赏识来激励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过程多为自主、独立完成,其成果同样需要教师的认可和判定,知其优也明其忧,收获喜悦和知道努力方向。作为教师,无论阅读任务是指定的还是自主的,都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查、评价、讲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就无形生命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欣赏像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像号角唤醒学生的价值,像钥匙开启学生的奋斗之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欣赏,践行赏识教育,用中肯的评价去鼓舞学生。
除了对学生的阅读任务进行批阅,还可以组织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达到交流促进的目的。笔者曾经组织过三种活动:
(一)推介会。组织内容为作品(刊物)推介,要求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作品。组织形式为先制作“推介书”下发,学生选择推介对象完善,然后再进行推介,由全班学生民意投票认定推介效果。组织目的一是测试学生对推介对象的整体概括和是否抓住重点;二是展示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能力;三是为制订新的阅读计划收集信息。
(二)故事堂。组织内容为作品(刊物)内容复述,要求学生讲述精彩故事。组织形式为轮流展示,其他学生根据故事的完整度等进行综合评分,最后教师点评颁奖。组织目的一是测试学生对推介对象中的人物及相关情节的掌握;二是展示学生的口语表达等能力。
(三)龙虎榜。组织内容为知识竞赛,倾向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多一些,辅以适当的分析理解、赏析和小写作。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践行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参与,达到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