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家艺术馆属于区域级中小型美术馆,多为地方政府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本人或家属商讨建设事宜,家属捐赠艺术家的收藏品、书画作品、生平文物资料等作为典藏基础,政府集资兴建,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具有科学典藏书画名家作品、研究名家艺术影响、宣扬名家艺术精神的社会功能。西泠二李艺术馆是西泠印社李伏雨、李早父子命名的专题艺术馆,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博物馆内,本文选取介绍的3幅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的作品,均为二李父子多年收藏之精品,作品的捐赠及展出实现了两位先生绵延文脉、建设家乡的心愿。
【关键词】名家艺术馆;黄宾虹;陆俨少;沙孟海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93-04
【本文著录格式】谢娟.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西泠二李艺术馆捐赠藏品赏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93-195,209.
推动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是我国这几年的重大文化战略,拍卖市场的表现则见证了这一复兴战略的成效。在中国嘉德2018秋拍大观之近现代书画夜场中,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潘天寿《无限风光》、傅抱石《蝶恋花》三件拍品过亿,黄宾虹《山水四绝》143.5cm×47cm×4cm己丑(1949年)设色纸本的成交价为7820万元,南北拍卖2018秋拍中,陆俨少《沧江秋云》69.5cm×139.5cm设色纸本横幅(1979年)成交价510万元,这充分表示了在拍卖市场中近现代书画大家们的作品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高价拍品的频出让近现代书画风头正劲,远胜古代书画。
根据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的数据统计,以近现代书画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各类美术馆、纪念馆是典藏书画名家作品最集中的机构,另有一部分散佚在外的作品多为私人收藏家通过拍卖、交换获得来庋藏。绝大多数名人馆的典藏作品都来自名人家属及后人的捐赠,观众可以在这里了解书画家的艺术生平,欣赏大师作品中的技巧和美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主张及精神内涵等。目前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的正式成员馆为24家,其中15家集中分布在江浙沪地区(表1),湖南省仅一家齐白石纪念馆坐落于白石故里湘潭。
名家纪念馆聚集的江浙沪地区,西泠印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在此集结,国立艺术院、上海艺专等中国现代首批艺术类院校在此设立,国内三大画院中的两大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和江苏国画院在此创建。上海、杭州、南京作为江浙沪地区艺术文化交流的三大中心,以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优秀艺术家,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沙孟海、王个簃、刘海粟等艺术名家生前大多都活跃于这些城市。艺术名家纪念馆、美术馆的建立,一方面着力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使群众能欣赏到艺术精品,提升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也促使当地各级政府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名家艺术精神的传播与宣传,因此更是各地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重要举措。
2016年7月开馆的湘潭西泠二李艺术馆是李伏雨、李早父子专题艺术馆,其中收藏和展出的均为父子二人在书法、篆刻方面的作品以及李伏雨先生的多年收藏。李伏雨(1924—1995),曾名康球、胡雨,湖南望城人。1945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在校期间得到潘天寿启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向沙孟海和印社前辈韩登安请益,一生致力于书法和篆刻创作,尤精小篆,得西泠先贤沙孟海、陆维钊推崇备至,被誉为“当代小篆第一人”,其楷书丰伟凛然、正气堂堂,有“浙江第一人”之称(刘江语)。其子李早先生在艺术上受父亲涵濡,幼承家学追求经典与正脉,且又自出机杼独具一格。在父亲李伏雨去世后,李早先生及其家属一直希望李伏雨先生的作品和收藏能有个合适的去处,实现李伏雨先生想为家乡文化建设出力的遗愿,正逢2015年湘潭市博物馆新馆建成,经双方协商同意并经湘潭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湘潭市博物馆内设立二李艺术馆,并捐献621件套作品给湘潭市博物馆以做展览及研究。这些捐赠作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为近现代书画大家们的作品50件,一部分为各当代书法绘画名家如朱关田、陈振濂、刘江、童中焘、韩天衡、郭强等一批为二李艺术馆题写馆名和贺忱的作品共40件,其余均为李伏雨、李早父子的书法、镌刻精品。本文介绍的就是二李收藏并捐赠的近现代书法、绘画大家们的几幅作品。
一、黄宾虹《涼风桥》,山水画,水墨纸本镜心,22.2cm×17.2cm
走进湘潭市博物馆3楼展厅的西泠二李艺术馆,其中一幅山水镜心画夺人眼球,它是中国近代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的作品。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等工作。1953年被授予人民藝术家称号。此画以干笔淡墨勾画远山、民居、长桥、流水、行人,构图疏淡清逸:远山以浓淡结合的水墨写出云雾氤氲,掩逸于崇山中的民居与长桥、流水、行人体现了繁与简、虚与实,对比互相衬托中画面淡远秀逸、意境幽邃。比较黄宾虹其他写生画作,如《雁荡山》《始信峰》等均为寥寥几笔,只表现山的结构线条,而此作却以淡墨勾勒山、石轮廓,加以浓墨点皴表现画面的层次感,一个拄拐踽踽独行的人占据画面中心,成为作品之“画眼”。画作左上角钤印“黄宾虹”,“黄”为朱文“宾虹”为白文,题款“涼风桥”。涼为凉的繁体,凉风桥位于广西桂林灵川县三街镇上,为往返神岭瀑布的必经之路。黄宾虹先生自1928年开始游历四方后,曾九次游览黄山,多次登九华山、泰山、雁荡山,畅游巴蜀之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尽收心中,因此能从古人山水粉本中跳脱出来,以真实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画作,并通过写生实践不断地丰富山水画理论和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技法。此件凉风桥山水镜心当为他游历桂林时实地写生之作,体现了其“黑密厚重”之画风,是黄宾虹先生70岁后兴会淋漓、浑厚华滋之作。 这幅作品是李伏雨先生的重要收藏之一,最初是黄宾虹送与他的学生张振维作为纪念。张振维(1924—1992),字祝如,号沉非,浙江安吉人,1946年入学杭州国立艺专,师承黄宾虹、潘天寿,曾任嘉兴图书馆馆长,工诗、书、画,又擅图书善本、文物鉴赏。张振维与李伏雨同学情笃,多年交好,遂将此画转赠与他,据张振维回忆,黄宾虹赠予此画的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初,应是从以前描摹的山水写生画稿中挑选出来送与他研习画作的。
近几十年来,黄宾虹先生的绘画一直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影响着当今中国画坛。这幅黄宾虹“凉风桥”山水镜心画作为李伏雨先生的重要收藏之一,现正在湘潭市博物馆3楼二李艺术馆呈展,让家乡人民亲眼目睹大师名作风采,真正实现了先生的绵延文脉、建设家乡的心愿。
二、陆俨少《贝宫夫人》,行书书法,水墨纸本立轴,70cm×46.5cm,1979年
陆俨少(1909~1993),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自幼即拜前清翰林王同愈为师学习诗文书画,后拜海派名家冯超然之嵩山草堂门下专习山水。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人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艺术成就斐然,被徐邦达盛赞“五百年来第一家”。陆俨少作为20世纪成就卓越的山水画家,其由传统而出己意的“陆氏山水”广为人们所熟知、认可,历年来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亦验证了他画作的价值,然而,陆俨少在书法中的成就却往往被画名所掩,未得到大众及市场的充分认知。陈振濂曾说:“陆俨少的书法具有一种十足的历史价值,他不是以个人成就的绝顶高超去上攀大师的宝座,但他却以审美追求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有趣的类型。换言之,他的价值并不在于为后人楷范,却在于起到一个转换审美定势的历史作用。”[1]陆俨少楷、隶、行、草兼擅,学习书法从北碑入手,然后转入帖学,最后钟情于杨凝式,中年以后学米芾和王羲之,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笔意放纵、无所羁绊,结字方法出乎意外,不蹈成规、依势就形,大小、正欹极尽变化,多有意态,而又归于自然。[2]
这幅书法内容取材于唐朝李贺的《贝宫夫人》,李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陆俨少平生素喜李贺李长吉的诗歌,“于古文好读《史记》,下及韩、柳、欧阳修、苏东坡以至归有光,皆所眈习,于诗好李杜以及李长吉、李商隐诸选本”[3],而此书法作于1979年,正是陆俨少摘去“右派”帽子不久,书法和绘画正经历着求变求新的变法阶段,并逐步形成了晚年陆氏之韵、趣、气、势的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观摩此作发现其单字结构圆润,即使转折用笔,也注重字体外部轮廓的圆,如“丁”“海”“女”“翘”“揭”等,重写的笔画墨色厚重,吸引注目,轻写的细笔跳跃灵活,无论竖笔、卧笔、拖笔、逆笔都是中锋写就,使得线条丰实壮健又有笔意变化。作品中诗词部分的字体多为向左走势,显得上宽下窄,左下方题款、印章整体上移至空白处,并有意识地居中至右排布,以做平衡整体布局均衡感,这种布局走势在陆俨少其他如《行书八十述怀诗》《行草叶剑英诗句》等作品中屡屡可以看到。作品右上角钤印朱文“穆如馆”,左下角钤朱文印“俨少”,整体来看这幅陆俨少之《贝宫夫人》用笔如刀、沉着痛快、起倒提按、极其变化,整幅作品气势开张、灵气流动、别有雅格。
三、沙孟海《龟虽寿》,行草书法,水墨纸本立轴,139.4cm×30.5cm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邨、石荒,浙江省宁波鄞县沙村人。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功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书风,被誉为“书坛泰斗”。生前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研究沙氏书法的学者都普遍认同其自出机杼、标树新风的艺术特点即:由早年的秀逸儒雅,到中年的浑厚华滋,最终归于晚年之古拙朴茂,尤精行草,气酣势疾、刚健有力,融帖学与碑学于一炉,开辟一种集大成式的艺术个性彰显而又法度完美的书法新面貌之路。
纵观此幅书法,题材取自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千古名篇《龟虽寿》,此诗思绪纵横、大开大合,语言沉质朴素,意境阔大雄浑,情感浓烈高亢,蕴含质朴又深刻的哲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沙孟海素为钟情曹操的诗作《短歌行》《龟虽寿》等,《沙孟海书法集》中多有收录。这幅作品字体呈纵密横疏式布局,字势一致,一律左低右高,显得井然有序,字间连线及字内牵引极多,如第一、二句“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纵向密集、一气呵成。单字结构呈圆笔曲势,但几处棱角的波磔及劲力十足的“L”等部首笔画令这种写法不显得力弱势单,另外,每个字都含一处或多处浓墨重笔的粗厚笔画,这必然使字内空间紧迫、空白减少,比如“神”“龟”“烈”“枥”“暮”等字大块墨团占据了单字的大部分空间,形成了“黑”“密”这一新奇的艺术效果。
沙孟海自1979年担任西泠印社社长以来与西泠印社出版社创办人之一的李伏雨多有交集,李伏雨于书法创作上常向沙老请益,沙孟海、陆维钊等人亦十分推崇李伏雨的篆书作品,称之为“当代小篆第一人”。此幅《龟虽寿》是沙孟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赠予李伏雨,其意既为表达自己白头虽老赤心存,依旧保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有勉励后辈要珍惜光阴,在有限生命中创造出更多的人生价值,从而获得精神永恒的含义。作品下方落款同时钤有沙孟海姓名“孟海”“沙文若玺”两方白文印,在沙氏其他作品中实属罕见,由此可见,沙孟海本人对此幅作品也是钟爱有加,对李伏雨亦是十分关心爱护。
西泠二李艺术馆获赠的艺术精品除去已介绍的三幅作品外,尚有陆维钊、方介堪、赵朴初及朱屺瞻等诸位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精品,以及朱关田、陈振濂、刘江等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加上李伏雨、李早两父子的书法篆刻精品等,可谓是馆藏丰富、艺术底蕴深厚,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热爱艺术、崇尚美学的人们在此驻足。艺术馆通过对李伏雨先生生平回顾介绍及其作品的展出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怀念、瞻仰艺术名家的场所,又因作品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助于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西泠二李艺术馆的建立,离不开其家属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这是艺术馆形成之基石,也反映了当地政府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人文资源开发的重视和支持,博物馆所展现的古代文明和艺术馆彰显的现代美学艺术交相辉映,共同打造了一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了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濂.陆俨少书法论[J].中国书法,2015(3).
[2]陈以超.浅析陆俨少书法风格的形成及书风的演变[J].中国书法,2017(1).
[3]陆俨少.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書画出版社,1986(5).
作者简介:谢娟(1977-),女,湖南湘潭,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为商周青铜器。
【关键词】名家艺术馆;黄宾虹;陆俨少;沙孟海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93-04
【本文著录格式】谢娟.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西泠二李艺术馆捐赠藏品赏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93-195,209.
推动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是我国这几年的重大文化战略,拍卖市场的表现则见证了这一复兴战略的成效。在中国嘉德2018秋拍大观之近现代书画夜场中,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潘天寿《无限风光》、傅抱石《蝶恋花》三件拍品过亿,黄宾虹《山水四绝》143.5cm×47cm×4cm己丑(1949年)设色纸本的成交价为7820万元,南北拍卖2018秋拍中,陆俨少《沧江秋云》69.5cm×139.5cm设色纸本横幅(1979年)成交价510万元,这充分表示了在拍卖市场中近现代书画大家们的作品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高价拍品的频出让近现代书画风头正劲,远胜古代书画。
根据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的数据统计,以近现代书画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各类美术馆、纪念馆是典藏书画名家作品最集中的机构,另有一部分散佚在外的作品多为私人收藏家通过拍卖、交换获得来庋藏。绝大多数名人馆的典藏作品都来自名人家属及后人的捐赠,观众可以在这里了解书画家的艺术生平,欣赏大师作品中的技巧和美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主张及精神内涵等。目前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的正式成员馆为24家,其中15家集中分布在江浙沪地区(表1),湖南省仅一家齐白石纪念馆坐落于白石故里湘潭。
名家纪念馆聚集的江浙沪地区,西泠印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在此集结,国立艺术院、上海艺专等中国现代首批艺术类院校在此设立,国内三大画院中的两大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和江苏国画院在此创建。上海、杭州、南京作为江浙沪地区艺术文化交流的三大中心,以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优秀艺术家,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沙孟海、王个簃、刘海粟等艺术名家生前大多都活跃于这些城市。艺术名家纪念馆、美术馆的建立,一方面着力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使群众能欣赏到艺术精品,提升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也促使当地各级政府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名家艺术精神的传播与宣传,因此更是各地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重要举措。
2016年7月开馆的湘潭西泠二李艺术馆是李伏雨、李早父子专题艺术馆,其中收藏和展出的均为父子二人在书法、篆刻方面的作品以及李伏雨先生的多年收藏。李伏雨(1924—1995),曾名康球、胡雨,湖南望城人。1945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在校期间得到潘天寿启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向沙孟海和印社前辈韩登安请益,一生致力于书法和篆刻创作,尤精小篆,得西泠先贤沙孟海、陆维钊推崇备至,被誉为“当代小篆第一人”,其楷书丰伟凛然、正气堂堂,有“浙江第一人”之称(刘江语)。其子李早先生在艺术上受父亲涵濡,幼承家学追求经典与正脉,且又自出机杼独具一格。在父亲李伏雨去世后,李早先生及其家属一直希望李伏雨先生的作品和收藏能有个合适的去处,实现李伏雨先生想为家乡文化建设出力的遗愿,正逢2015年湘潭市博物馆新馆建成,经双方协商同意并经湘潭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湘潭市博物馆内设立二李艺术馆,并捐献621件套作品给湘潭市博物馆以做展览及研究。这些捐赠作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为近现代书画大家们的作品50件,一部分为各当代书法绘画名家如朱关田、陈振濂、刘江、童中焘、韩天衡、郭强等一批为二李艺术馆题写馆名和贺忱的作品共40件,其余均为李伏雨、李早父子的书法、镌刻精品。本文介绍的就是二李收藏并捐赠的近现代书法、绘画大家们的几幅作品。
一、黄宾虹《涼风桥》,山水画,水墨纸本镜心,22.2cm×17.2cm
走进湘潭市博物馆3楼展厅的西泠二李艺术馆,其中一幅山水镜心画夺人眼球,它是中国近代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的作品。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等工作。1953年被授予人民藝术家称号。此画以干笔淡墨勾画远山、民居、长桥、流水、行人,构图疏淡清逸:远山以浓淡结合的水墨写出云雾氤氲,掩逸于崇山中的民居与长桥、流水、行人体现了繁与简、虚与实,对比互相衬托中画面淡远秀逸、意境幽邃。比较黄宾虹其他写生画作,如《雁荡山》《始信峰》等均为寥寥几笔,只表现山的结构线条,而此作却以淡墨勾勒山、石轮廓,加以浓墨点皴表现画面的层次感,一个拄拐踽踽独行的人占据画面中心,成为作品之“画眼”。画作左上角钤印“黄宾虹”,“黄”为朱文“宾虹”为白文,题款“涼风桥”。涼为凉的繁体,凉风桥位于广西桂林灵川县三街镇上,为往返神岭瀑布的必经之路。黄宾虹先生自1928年开始游历四方后,曾九次游览黄山,多次登九华山、泰山、雁荡山,畅游巴蜀之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尽收心中,因此能从古人山水粉本中跳脱出来,以真实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画作,并通过写生实践不断地丰富山水画理论和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技法。此件凉风桥山水镜心当为他游历桂林时实地写生之作,体现了其“黑密厚重”之画风,是黄宾虹先生70岁后兴会淋漓、浑厚华滋之作。 这幅作品是李伏雨先生的重要收藏之一,最初是黄宾虹送与他的学生张振维作为纪念。张振维(1924—1992),字祝如,号沉非,浙江安吉人,1946年入学杭州国立艺专,师承黄宾虹、潘天寿,曾任嘉兴图书馆馆长,工诗、书、画,又擅图书善本、文物鉴赏。张振维与李伏雨同学情笃,多年交好,遂将此画转赠与他,据张振维回忆,黄宾虹赠予此画的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初,应是从以前描摹的山水写生画稿中挑选出来送与他研习画作的。
近几十年来,黄宾虹先生的绘画一直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影响着当今中国画坛。这幅黄宾虹“凉风桥”山水镜心画作为李伏雨先生的重要收藏之一,现正在湘潭市博物馆3楼二李艺术馆呈展,让家乡人民亲眼目睹大师名作风采,真正实现了先生的绵延文脉、建设家乡的心愿。
二、陆俨少《贝宫夫人》,行书书法,水墨纸本立轴,70cm×46.5cm,1979年
陆俨少(1909~1993),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自幼即拜前清翰林王同愈为师学习诗文书画,后拜海派名家冯超然之嵩山草堂门下专习山水。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人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艺术成就斐然,被徐邦达盛赞“五百年来第一家”。陆俨少作为20世纪成就卓越的山水画家,其由传统而出己意的“陆氏山水”广为人们所熟知、认可,历年来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亦验证了他画作的价值,然而,陆俨少在书法中的成就却往往被画名所掩,未得到大众及市场的充分认知。陈振濂曾说:“陆俨少的书法具有一种十足的历史价值,他不是以个人成就的绝顶高超去上攀大师的宝座,但他却以审美追求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有趣的类型。换言之,他的价值并不在于为后人楷范,却在于起到一个转换审美定势的历史作用。”[1]陆俨少楷、隶、行、草兼擅,学习书法从北碑入手,然后转入帖学,最后钟情于杨凝式,中年以后学米芾和王羲之,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笔意放纵、无所羁绊,结字方法出乎意外,不蹈成规、依势就形,大小、正欹极尽变化,多有意态,而又归于自然。[2]
这幅书法内容取材于唐朝李贺的《贝宫夫人》,李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陆俨少平生素喜李贺李长吉的诗歌,“于古文好读《史记》,下及韩、柳、欧阳修、苏东坡以至归有光,皆所眈习,于诗好李杜以及李长吉、李商隐诸选本”[3],而此书法作于1979年,正是陆俨少摘去“右派”帽子不久,书法和绘画正经历着求变求新的变法阶段,并逐步形成了晚年陆氏之韵、趣、气、势的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观摩此作发现其单字结构圆润,即使转折用笔,也注重字体外部轮廓的圆,如“丁”“海”“女”“翘”“揭”等,重写的笔画墨色厚重,吸引注目,轻写的细笔跳跃灵活,无论竖笔、卧笔、拖笔、逆笔都是中锋写就,使得线条丰实壮健又有笔意变化。作品中诗词部分的字体多为向左走势,显得上宽下窄,左下方题款、印章整体上移至空白处,并有意识地居中至右排布,以做平衡整体布局均衡感,这种布局走势在陆俨少其他如《行书八十述怀诗》《行草叶剑英诗句》等作品中屡屡可以看到。作品右上角钤印朱文“穆如馆”,左下角钤朱文印“俨少”,整体来看这幅陆俨少之《贝宫夫人》用笔如刀、沉着痛快、起倒提按、极其变化,整幅作品气势开张、灵气流动、别有雅格。
三、沙孟海《龟虽寿》,行草书法,水墨纸本立轴,139.4cm×30.5cm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邨、石荒,浙江省宁波鄞县沙村人。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功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书风,被誉为“书坛泰斗”。生前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研究沙氏书法的学者都普遍认同其自出机杼、标树新风的艺术特点即:由早年的秀逸儒雅,到中年的浑厚华滋,最终归于晚年之古拙朴茂,尤精行草,气酣势疾、刚健有力,融帖学与碑学于一炉,开辟一种集大成式的艺术个性彰显而又法度完美的书法新面貌之路。
纵观此幅书法,题材取自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千古名篇《龟虽寿》,此诗思绪纵横、大开大合,语言沉质朴素,意境阔大雄浑,情感浓烈高亢,蕴含质朴又深刻的哲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沙孟海素为钟情曹操的诗作《短歌行》《龟虽寿》等,《沙孟海书法集》中多有收录。这幅作品字体呈纵密横疏式布局,字势一致,一律左低右高,显得井然有序,字间连线及字内牵引极多,如第一、二句“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纵向密集、一气呵成。单字结构呈圆笔曲势,但几处棱角的波磔及劲力十足的“L”等部首笔画令这种写法不显得力弱势单,另外,每个字都含一处或多处浓墨重笔的粗厚笔画,这必然使字内空间紧迫、空白减少,比如“神”“龟”“烈”“枥”“暮”等字大块墨团占据了单字的大部分空间,形成了“黑”“密”这一新奇的艺术效果。
沙孟海自1979年担任西泠印社社长以来与西泠印社出版社创办人之一的李伏雨多有交集,李伏雨于书法创作上常向沙老请益,沙孟海、陆维钊等人亦十分推崇李伏雨的篆书作品,称之为“当代小篆第一人”。此幅《龟虽寿》是沙孟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赠予李伏雨,其意既为表达自己白头虽老赤心存,依旧保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有勉励后辈要珍惜光阴,在有限生命中创造出更多的人生价值,从而获得精神永恒的含义。作品下方落款同时钤有沙孟海姓名“孟海”“沙文若玺”两方白文印,在沙氏其他作品中实属罕见,由此可见,沙孟海本人对此幅作品也是钟爱有加,对李伏雨亦是十分关心爱护。
西泠二李艺术馆获赠的艺术精品除去已介绍的三幅作品外,尚有陆维钊、方介堪、赵朴初及朱屺瞻等诸位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精品,以及朱关田、陈振濂、刘江等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加上李伏雨、李早两父子的书法篆刻精品等,可谓是馆藏丰富、艺术底蕴深厚,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热爱艺术、崇尚美学的人们在此驻足。艺术馆通过对李伏雨先生生平回顾介绍及其作品的展出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怀念、瞻仰艺术名家的场所,又因作品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助于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西泠二李艺术馆的建立,离不开其家属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这是艺术馆形成之基石,也反映了当地政府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人文资源开发的重视和支持,博物馆所展现的古代文明和艺术馆彰显的现代美学艺术交相辉映,共同打造了一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了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濂.陆俨少书法论[J].中国书法,2015(3).
[2]陈以超.浅析陆俨少书法风格的形成及书风的演变[J].中国书法,2017(1).
[3]陆俨少.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書画出版社,1986(5).
作者简介:谢娟(1977-),女,湖南湘潭,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为商周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