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注重从解题的分析、判断、比较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而忽略了反思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反思习惯,才能做到“授之以渔”。
【关键词】初中數学 反思 方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59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简单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是需要每一位数学老师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教学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既不能拔苗助长式对学生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要求,也不能对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及能力过于放松,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其反思意识和能力。
一、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一)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二)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三)在回顧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四)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教学策略
(一)组织预习课程,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预习是每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的开端,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合理布置预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特别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自己不清楚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预习内容,对所预习的课程及其预习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能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进行预习之后,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不会的问题加以琢磨推敲,直至将知识弄清楚。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在数学课预习阶段的反思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数学预习,并为后期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其反思能力的基础。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准备的数学新知识与学生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教师的教学经验合理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对数学问题的追求心理而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下,教师可以不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生硬地讲解数学知识,课堂上的气氛也不再沉闷枯燥。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将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产生一定的冲突,刺激学生进行反思和探索,通常的流程是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成果。通过以上教学流程,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反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新教育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只依靠教师纠正来进行改正,学生必须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否定,自己去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错误,引发学生自身数学知识的冲突,促使学生对已经完成的数学思维过程重新合理且周密的进行再次思考,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从不同的出发点对自身已形成的数学体系重新认识,以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反复思考,以促进自身对数学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反思能力。
总之,学习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它能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力量的展现与成长。因此,教师要将学习反思的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數学 反思 方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59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简单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是需要每一位数学老师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教学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既不能拔苗助长式对学生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要求,也不能对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及能力过于放松,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其反思意识和能力。
一、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一)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二)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三)在回顧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四)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教学策略
(一)组织预习课程,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预习是每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的开端,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合理布置预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特别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自己不清楚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预习内容,对所预习的课程及其预习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能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进行预习之后,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不会的问题加以琢磨推敲,直至将知识弄清楚。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在数学课预习阶段的反思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数学预习,并为后期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其反思能力的基础。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准备的数学新知识与学生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教师的教学经验合理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对数学问题的追求心理而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下,教师可以不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生硬地讲解数学知识,课堂上的气氛也不再沉闷枯燥。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将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产生一定的冲突,刺激学生进行反思和探索,通常的流程是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成果。通过以上教学流程,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反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新教育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只依靠教师纠正来进行改正,学生必须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否定,自己去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错误,引发学生自身数学知识的冲突,促使学生对已经完成的数学思维过程重新合理且周密的进行再次思考,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从不同的出发点对自身已形成的数学体系重新认识,以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反复思考,以促进自身对数学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反思能力。
总之,学习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它能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力量的展现与成长。因此,教师要将学习反思的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