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科学;能力培养;创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有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上《植物的根》这一课时,学生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但平常認识的也只是一些经常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植物,对于长在土壤里的根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上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还是很容易的,但我们作为老师当然不能只为了完成一节课时的任务而了事,要想在每一堂课上不仅能完成每次课的基本内容,而且在这一堂课上还要有超过课本知识以外的收获,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用,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我们在准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往那个方面引导,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不因循守旧,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认识了草本植物的根(因为操场中的野草很容易获取),认识了植物根的形状、根的作用等,特别是对植物根的长度和大小的探究,学生们特别感兴趣。就因为课上探究的是草本植物,故而诱使他们课后去探究木本植物的根,有同学居然去挖学校大树的根(被学校其他老师制止了),想要去探究出个究竟来。这且不说,在后来还有同学到建筑工地看到别人在挖很深的地基,竟然回学校问我为什么修建高楼要挖这么深的坑,而他家在修房时没挖这么深呢?这是不是就是学习植物根的缘故?
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规范自己的探究行为,从规范中寻找新意,从而加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部分来自教师,教师有创新思维,学生才会有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少些批评与束缚,多些欣赏与宽容,甚至参与。
记得在学习完《水》这一节的时候,一个男同学在我耳边小声地对我说:“你知道尿是什么味道的吗?”我一愣,心想:“她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我也没安排她们去观察呀?”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又对我说:“老师,你别笑我。我尝过,黄色的尿咸一些,不黄的尿也是咸的,只是淡一些。”听完后,我太惊讶了“这小女孩太不简单了!”“我上课的时候不是说我们不能随便用尝的方式去探究问题的吗?”我问她。“你不是说不知道的东西才不能随便尝吗?尿我知道它是我们人体排出的废物,不是有毒的物品,我觉得可以尝的。”她回答说。“尿没有毒,但是很脏的呀?”“我尝了,就用水把嘴洗了的。”“那你为什么想要尝尿的味道呢?”“学习《水》时,尝了水是无色无味的,在家里也尝过醋是酸的,我也想知道更多的液体的味道。”她回答说。“你真棒,什么事都喜欢探究明白,不过以后可要注意,我们也不是任何事都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借助别人探究的结论来认识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比如,今后我们要学到浓硫酸有腐蚀性,就不需要我们亲自把手或皮肤去试验啊,那是以前的科学家们早就试过的结论啊。就是尿的味道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探究的呀。”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没想到我的一个问题会让孩子们有那样的勇气去进行一种未知的尝试,这种创新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当然她所用的方法我并不赞同,所以给她指出来并点明在今后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让孩子们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这件事情明显地说明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重要性。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一)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二)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科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五年级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那一单元时,这一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学生根据其他学科和以往的生活经验,还能很容易学懂,但后面几课内容非常枯燥、乏味,也很抽象。但学生对这类内容又好奇,怎样将此联系起来呢?以往的课是用模拟教具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也能悟出一定的道理。但对于学生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就大打折扣了。在这些课中,我尝试打破常规,没用模拟教具,而是让学生自己充当天体,让一位同学指挥,将他们所理解的天体运动展示在台前。错了,同学们指正;正确,同学们鼓掌。就在这不断的纠正、鼓掌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其他同学展示了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过程。当我有这个设想时,脑海里还在想,他们能不能完成这么难的任务?本着试试看的想法尝试了,没想到完成这么好。不仅学生们的创新潜能被挖掘出来了,甚至我还觉得这些孩子以后还可以去做演员呢,这也算是无意中的一项收获吧。
总之,我们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感悟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 李永和.课程教育研究. 2016(15).
[2]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钱波.成才之路. 2019(01).
关键词:小学科学;能力培养;创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有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上《植物的根》这一课时,学生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但平常認识的也只是一些经常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植物,对于长在土壤里的根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上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还是很容易的,但我们作为老师当然不能只为了完成一节课时的任务而了事,要想在每一堂课上不仅能完成每次课的基本内容,而且在这一堂课上还要有超过课本知识以外的收获,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用,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我们在准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往那个方面引导,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不因循守旧,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认识了草本植物的根(因为操场中的野草很容易获取),认识了植物根的形状、根的作用等,特别是对植物根的长度和大小的探究,学生们特别感兴趣。就因为课上探究的是草本植物,故而诱使他们课后去探究木本植物的根,有同学居然去挖学校大树的根(被学校其他老师制止了),想要去探究出个究竟来。这且不说,在后来还有同学到建筑工地看到别人在挖很深的地基,竟然回学校问我为什么修建高楼要挖这么深的坑,而他家在修房时没挖这么深呢?这是不是就是学习植物根的缘故?
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规范自己的探究行为,从规范中寻找新意,从而加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部分来自教师,教师有创新思维,学生才会有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少些批评与束缚,多些欣赏与宽容,甚至参与。
记得在学习完《水》这一节的时候,一个男同学在我耳边小声地对我说:“你知道尿是什么味道的吗?”我一愣,心想:“她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我也没安排她们去观察呀?”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又对我说:“老师,你别笑我。我尝过,黄色的尿咸一些,不黄的尿也是咸的,只是淡一些。”听完后,我太惊讶了“这小女孩太不简单了!”“我上课的时候不是说我们不能随便用尝的方式去探究问题的吗?”我问她。“你不是说不知道的东西才不能随便尝吗?尿我知道它是我们人体排出的废物,不是有毒的物品,我觉得可以尝的。”她回答说。“尿没有毒,但是很脏的呀?”“我尝了,就用水把嘴洗了的。”“那你为什么想要尝尿的味道呢?”“学习《水》时,尝了水是无色无味的,在家里也尝过醋是酸的,我也想知道更多的液体的味道。”她回答说。“你真棒,什么事都喜欢探究明白,不过以后可要注意,我们也不是任何事都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借助别人探究的结论来认识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比如,今后我们要学到浓硫酸有腐蚀性,就不需要我们亲自把手或皮肤去试验啊,那是以前的科学家们早就试过的结论啊。就是尿的味道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探究的呀。”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没想到我的一个问题会让孩子们有那样的勇气去进行一种未知的尝试,这种创新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当然她所用的方法我并不赞同,所以给她指出来并点明在今后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让孩子们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这件事情明显地说明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重要性。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一)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二)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科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五年级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那一单元时,这一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学生根据其他学科和以往的生活经验,还能很容易学懂,但后面几课内容非常枯燥、乏味,也很抽象。但学生对这类内容又好奇,怎样将此联系起来呢?以往的课是用模拟教具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也能悟出一定的道理。但对于学生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就大打折扣了。在这些课中,我尝试打破常规,没用模拟教具,而是让学生自己充当天体,让一位同学指挥,将他们所理解的天体运动展示在台前。错了,同学们指正;正确,同学们鼓掌。就在这不断的纠正、鼓掌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其他同学展示了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过程。当我有这个设想时,脑海里还在想,他们能不能完成这么难的任务?本着试试看的想法尝试了,没想到完成这么好。不仅学生们的创新潜能被挖掘出来了,甚至我还觉得这些孩子以后还可以去做演员呢,这也算是无意中的一项收获吧。
总之,我们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感悟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 李永和.课程教育研究. 2016(15).
[2]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钱波.成才之路.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