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南宁二十六中学为例,探索《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实施过程的四维结构,包括给学生以正确的认知、给学生以外因的影响、给学生以内在的促进、给学生以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 四维结构 认知 外因 促进 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72-02
《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以下称《评价表》)是新课改下学分评定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学校德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课堂教学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本文以南宁二十六中学为例,探索《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实施过程的四维结构。
一、给学生以正确的认知
加强学习目的的说理教育是实施《评价表》的中心维度。问题是加强什么内容的说理教育,目的又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通过行为来体现,也是通过行为来训练的。但行为又是通过思想来指导的。因此,首先要提高人的思想认知。为使课堂教学有序和顺利实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否规范十分重要,而课堂的评价体系建设起到导向作用。因此,南宁二十六中学加强了《评价表》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1.教师的学习。每年高一教师培训,我们都对《评价表》逐条进行学习,明确目的、意义及课堂实施办法。
2.家长的学习。利用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向家长进行宣传学习,让家长也了解明白。通过家长对子女进行《评价表》学习与交流。
3.学生的学习。通过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与学生学习《评价表》,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谈体会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给学生以外因的影响
优化的课堂环境,是《评价表》实施过程的条件维度。因此《评价表》的实施过程必须十分重视课堂环境建设,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他们“自择”有内涵的文明课堂行为。
对学生的行为说理教育的作用不可能包揽环境对他们行为的潜在支配作用。学生既然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他们的行为大部分在课堂表现出来,课堂环境对他们的潜在支配作用就万万不可轻视。
这里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优化课堂环境,一方面应该重视“硬件”环境的优化,即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教室建设得整洁、美观,而且应该发动学生持久地自觉维护。这不仅能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和舒适,更能在这种持久的自觉维护过程中,不断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课堂行为有道德,暗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注意自我矫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特别应该重视“软件”环境的优化,即在课堂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优良传统和人文舆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评价表》实施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没有这种条件,就谈不上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应有行为举止统一。有了这种条件,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所接受的外因的影响,究其实质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活生生的直观的或间接的榜样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制约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更能促进学生的行为从不良到有序转变,最终在这种良好、文明的人际关系的不断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反过来促使这种人际关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课堂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使人的素质提高。
三、给学生以内在的促进
《评价表》贯穿每一堂课,因此,学生对《评价表》持一种什么样的好恶态度,是肯定的情感,还是否定的情感,直接关系到《评价表》的目的能否实现。因此,实施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对情感培养的态度,或者说是动力维度。
学生对《评价表》的根本态度,对课堂行为的规范性要素的情感,是他们认识的具体表现。《评价表》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进行必要的说理教育,给学生以正确认知,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以外因的影响,还必须进一步着力促进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化的情感的自我培养。
认知只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感则是对已经认知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评价表》本身是根据课堂客观要求所确定的最基本的自觉行为要求,即最基本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学生是否意识到这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这两种需要的统一,是他们确定课堂情感的前提。因为中学生在选择“规范”和“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为此,就应该确立课堂激励和鼓励的机制,促进学生在课堂行为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切身感受中不断产生和追求两种需要,并使之统一,就会引起他们对《评价表》的积极态度,产生内心的变化和外部的表现,保持一种肯定的情感,表现出对《评价表》的喜爱,满足和自觉自愿。反之,缺乏或者没有这种动力维度,只是简单地施以行政命令,就不能促使他们产生两种需要。如果与他的一些正当需要相抵触,就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表现出对《评价表》的厌恶、反感、对立,或者不屑一顾。那么,《评价表》实施过程就会中断,任何强行都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目的”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评价表》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确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动力维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良好课堂行为举止有愉快、满足和喜爱的切实体验和感受。同时,应该以学校的领导和任课老师课堂教学的愉悦情感去感化、感动学生。没有这种激励机制的驱动和领导,没有教师行为情感去感化,就不能在学生的内心产生良好的课堂行为需要,也不可能在他们内心确立起对《评价表》喜爱的倾向,良好课堂行为的情感也難以培养。
四、给学生以习惯的养成
《评价表》实施的基础,是学生文明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习惯是巩固和稳定的并变成某种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有好坏之分。一般说来,习惯是后天行为不断重复或操习而形成的。中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们的某些行为表现还属于未“开化”的本能行为,有些由于中学期的种种原因,属于不良行为,有些已初步形成坏习惯。要转化他们的行为方式,达到“开化”的良好行为,并使之巩固和稳定下来,成为他们需要的行为方式,基础在于我们的课堂训练。 “训”是教诲和开导,“练”是操习和重复。“训练”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道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某项动作进行分解,规定要领,在指导者的指导下,被指导者反复操习,掌握规定的要领,达到动作的目标要求。它的特点是规定性和重复性。
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说理教育、优化环境、培养情感的同时,最基础的是导行训练,这是《评价表》实施过程的基础。这是因为,从生理上说,中学生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还不能达到完全自控的程度。通过训练,可以引起他们在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达到文明行为的动作规定。这种条件反射区别于动作,则是在“教诲”和“开导”的前提下的条件反射,是主观能动的条件反射。课堂行为的动作要领经过反复地操习,一一掌握,就能为巩固和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持之以恒,就能变成满足学生需要的行为方式。从心理上说,中学生还没有固定的好恶倾向,他们的情感态度还在孕育过程之中,辅之以说理训练,可以逐步使他们确立对文明行为动作的愉悦的情感,进而自愿选择规范的行为方式。从认知上说,训练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在践行中,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规范的课堂行为的意义,促进知行的统一,离开训练的实践,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规范行为的意义,最终还是容易知行脱节。从养成上说,巩固和稳定的规范课堂行为方式,只有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并在形成中产生需要,在内心为“巩固”和“稳定”奠定基础。只是进行认知教育环境熏陶和情感培养,离开训练就会失去养成的强化基础,最终不能形成规范课堂行为的习惯。
训练有有形和无形、集中与分散之分。集中一段时间对某项行为动作的规定,指导学生反复操习是训练,平时不断地督促也是训练。尤其是全校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的身体力行,更是一种以身立教的示范和训练。没有领导的身体力行,就没有良好的训练氛围;没有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没有学生的规范课堂行为;没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就沒有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是一个基本的结论。
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学科模块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模块的综合评分以百分制计算,由学习课时(10%)、学习过程表现(20%)、平时测验成绩(20%)、模块考试成绩(50%)、奖励(不超过 5%)五项组成。综合评分≥60 分的给予该模块的相应学分。学分下分 A、B、C、D 四个等级,按期评综合评分由高到低 15%(含15%)为 A,15%-60%(含 60%)为 B,60%-95%(含 95%)为 C,其余为 D。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 四维结构 认知 外因 促进 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72-02
《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以下称《评价表》)是新课改下学分评定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学校德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课堂教学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本文以南宁二十六中学为例,探索《高中生模块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实施过程的四维结构。
一、给学生以正确的认知
加强学习目的的说理教育是实施《评价表》的中心维度。问题是加强什么内容的说理教育,目的又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通过行为来体现,也是通过行为来训练的。但行为又是通过思想来指导的。因此,首先要提高人的思想认知。为使课堂教学有序和顺利实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否规范十分重要,而课堂的评价体系建设起到导向作用。因此,南宁二十六中学加强了《评价表》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1.教师的学习。每年高一教师培训,我们都对《评价表》逐条进行学习,明确目的、意义及课堂实施办法。
2.家长的学习。利用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向家长进行宣传学习,让家长也了解明白。通过家长对子女进行《评价表》学习与交流。
3.学生的学习。通过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与学生学习《评价表》,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谈体会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给学生以外因的影响
优化的课堂环境,是《评价表》实施过程的条件维度。因此《评价表》的实施过程必须十分重视课堂环境建设,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他们“自择”有内涵的文明课堂行为。
对学生的行为说理教育的作用不可能包揽环境对他们行为的潜在支配作用。学生既然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他们的行为大部分在课堂表现出来,课堂环境对他们的潜在支配作用就万万不可轻视。
这里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优化课堂环境,一方面应该重视“硬件”环境的优化,即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教室建设得整洁、美观,而且应该发动学生持久地自觉维护。这不仅能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和舒适,更能在这种持久的自觉维护过程中,不断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课堂行为有道德,暗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注意自我矫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特别应该重视“软件”环境的优化,即在课堂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优良传统和人文舆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评价表》实施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没有这种条件,就谈不上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应有行为举止统一。有了这种条件,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所接受的外因的影响,究其实质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活生生的直观的或间接的榜样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制约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更能促进学生的行为从不良到有序转变,最终在这种良好、文明的人际关系的不断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反过来促使这种人际关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课堂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使人的素质提高。
三、给学生以内在的促进
《评价表》贯穿每一堂课,因此,学生对《评价表》持一种什么样的好恶态度,是肯定的情感,还是否定的情感,直接关系到《评价表》的目的能否实现。因此,实施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对情感培养的态度,或者说是动力维度。
学生对《评价表》的根本态度,对课堂行为的规范性要素的情感,是他们认识的具体表现。《评价表》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进行必要的说理教育,给学生以正确认知,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以外因的影响,还必须进一步着力促进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化的情感的自我培养。
认知只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感则是对已经认知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评价表》本身是根据课堂客观要求所确定的最基本的自觉行为要求,即最基本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学生是否意识到这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这两种需要的统一,是他们确定课堂情感的前提。因为中学生在选择“规范”和“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为此,就应该确立课堂激励和鼓励的机制,促进学生在课堂行为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切身感受中不断产生和追求两种需要,并使之统一,就会引起他们对《评价表》的积极态度,产生内心的变化和外部的表现,保持一种肯定的情感,表现出对《评价表》的喜爱,满足和自觉自愿。反之,缺乏或者没有这种动力维度,只是简单地施以行政命令,就不能促使他们产生两种需要。如果与他的一些正当需要相抵触,就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表现出对《评价表》的厌恶、反感、对立,或者不屑一顾。那么,《评价表》实施过程就会中断,任何强行都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目的”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评价表》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确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动力维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良好课堂行为举止有愉快、满足和喜爱的切实体验和感受。同时,应该以学校的领导和任课老师课堂教学的愉悦情感去感化、感动学生。没有这种激励机制的驱动和领导,没有教师行为情感去感化,就不能在学生的内心产生良好的课堂行为需要,也不可能在他们内心确立起对《评价表》喜爱的倾向,良好课堂行为的情感也難以培养。
四、给学生以习惯的养成
《评价表》实施的基础,是学生文明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习惯是巩固和稳定的并变成某种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有好坏之分。一般说来,习惯是后天行为不断重复或操习而形成的。中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们的某些行为表现还属于未“开化”的本能行为,有些由于中学期的种种原因,属于不良行为,有些已初步形成坏习惯。要转化他们的行为方式,达到“开化”的良好行为,并使之巩固和稳定下来,成为他们需要的行为方式,基础在于我们的课堂训练。 “训”是教诲和开导,“练”是操习和重复。“训练”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道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某项动作进行分解,规定要领,在指导者的指导下,被指导者反复操习,掌握规定的要领,达到动作的目标要求。它的特点是规定性和重复性。
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说理教育、优化环境、培养情感的同时,最基础的是导行训练,这是《评价表》实施过程的基础。这是因为,从生理上说,中学生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还不能达到完全自控的程度。通过训练,可以引起他们在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达到文明行为的动作规定。这种条件反射区别于动作,则是在“教诲”和“开导”的前提下的条件反射,是主观能动的条件反射。课堂行为的动作要领经过反复地操习,一一掌握,就能为巩固和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持之以恒,就能变成满足学生需要的行为方式。从心理上说,中学生还没有固定的好恶倾向,他们的情感态度还在孕育过程之中,辅之以说理训练,可以逐步使他们确立对文明行为动作的愉悦的情感,进而自愿选择规范的行为方式。从认知上说,训练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在践行中,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规范的课堂行为的意义,促进知行的统一,离开训练的实践,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规范行为的意义,最终还是容易知行脱节。从养成上说,巩固和稳定的规范课堂行为方式,只有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并在形成中产生需要,在内心为“巩固”和“稳定”奠定基础。只是进行认知教育环境熏陶和情感培养,离开训练就会失去养成的强化基础,最终不能形成规范课堂行为的习惯。
训练有有形和无形、集中与分散之分。集中一段时间对某项行为动作的规定,指导学生反复操习是训练,平时不断地督促也是训练。尤其是全校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的身体力行,更是一种以身立教的示范和训练。没有领导的身体力行,就没有良好的训练氛围;没有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没有学生的规范课堂行为;没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就沒有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是一个基本的结论。
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学科模块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模块的综合评分以百分制计算,由学习课时(10%)、学习过程表现(20%)、平时测验成绩(20%)、模块考试成绩(50%)、奖励(不超过 5%)五项组成。综合评分≥60 分的给予该模块的相应学分。学分下分 A、B、C、D 四个等级,按期评综合评分由高到低 15%(含15%)为 A,15%-60%(含 60%)为 B,60%-95%(含 95%)为 C,其余为 D。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