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多次强调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需要社会各个层次的和谐建设与之呼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校园作为社会一个重要因子,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责任,只有实现了校园的和谐才能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影响下一代人,去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和谐的校园需要一个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一、 和谐校园文化,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学生的信仰。过去中国共产党靠信仰夺取了中国的政权,现在我们还是要靠这种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信仰、有道德、有事业心同时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做人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目前,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维常常进入一种“财富”的误区,社会、家庭经常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所以学校的教育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的方向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二、 和谐校园文化,要注重以人为本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三者互为相助,缺一不可。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精神文化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应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是协调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市场、学校与学校之间及学校内部冲突的和谐文化。在和谐文化影响现代学校制度的同时,制度文化对和谐文化中的其他文化又产生反作用,对整个文化的发展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和谐文化与现代学校制度是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和谐文化决定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方向。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素质的教育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精神文化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精神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
三、 和谐校园文化,要反对腐朽文化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学生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短暂的过程就能形成的,要经过学校的管理者、教员、校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在学校的领导之下,通过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努力,长期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断教育,实现校园和谐的目标。
(镇江市建设学校)
校园作为社会一个重要因子,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责任,只有实现了校园的和谐才能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影响下一代人,去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和谐的校园需要一个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一、 和谐校园文化,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学生的信仰。过去中国共产党靠信仰夺取了中国的政权,现在我们还是要靠这种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信仰、有道德、有事业心同时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做人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目前,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维常常进入一种“财富”的误区,社会、家庭经常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所以学校的教育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的方向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二、 和谐校园文化,要注重以人为本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三者互为相助,缺一不可。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精神文化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应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是协调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市场、学校与学校之间及学校内部冲突的和谐文化。在和谐文化影响现代学校制度的同时,制度文化对和谐文化中的其他文化又产生反作用,对整个文化的发展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和谐文化与现代学校制度是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和谐文化决定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方向。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素质的教育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精神文化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精神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
三、 和谐校园文化,要反对腐朽文化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学生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短暂的过程就能形成的,要经过学校的管理者、教员、校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在学校的领导之下,通过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努力,长期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断教育,实现校园和谐的目标。
(镇江市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