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设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没有成功的设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学生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抓住重点,综合设问
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课文的阅读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二、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七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讲究设问的艺术性,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問”“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2年10期
[2]谭振云.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阅读与鉴赏,2010年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学生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抓住重点,综合设问
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课文的阅读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二、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七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讲究设问的艺术性,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問”“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2年10期
[2]谭振云.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阅读与鉴赏,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