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的创新烦恼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m683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EO要把创新相关的事务从研发部门拿出来,变成整个企业的共同追求
  创新决定成败!创新才有未来!从2008“中国最具创新公司”的优秀创新表现来看,这一理念正成为诸多中国企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CEO,把创新放进了他们的日常议程,用创新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是,作为企业创新步伐的直接推动者,CEO们的笑容并非都像收获创新硕果时那么灿烂。由于种种限制,绝大多数CEO在推行创新举措时无法一帆风顺,在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创新型组织,以及通过创新举措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亦有诸多烦恼。
  
  营造创新文化不易
  
  纵观全球知名企业,无论是IBM、苹果、HP还是3M,创新都是它们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支持创新的,都是强大的创新文化。同理,对入选《经理人》“2008中国最具创新公司”的企业而言,优秀的创新文化仍是支持每个企业创新的强大后盾。
  但真正的优秀者永远只是少数,对不少中国企业的CEO们来说,真正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还是奢侈品。“我一年多前到这家企业任CEO。这家企业的多数事情习惯于惟老板是从,而且缺乏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员工只是在尽力完成本职工作,很少有人主动去认真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企业在哪些地方可以有更大的改进。很多所谓的创新建议不过是些花架子,创新往往被搞成一次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并未有自上而下,从基础岗位出发的文化。”王总,这位不愿透露具体姓名,在深圳某电子企业任CEO的受访者说,“在当前这种经营环境中,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更是企业的迫切需求,但营造创新型企业文化需要时间。创新大步迈不开,企业竞争力就无法有效提升。”他说。他所在的这家企业,为几家跨国公司和中国知名企业生产配套产品,每年的产值达5亿元以上。在中国企业界,有他这种烦恼的CEO不在少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煜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CEO需要把创新相关的事情从研发单位拿出来,变成企业整体的事情。过去提到创新,企业就会说我有多少新的科技,有多少新的发明,我注册了多少专利,但这都只是创新的一部分。只有把创新变成整个企业的一致行动,你接下来才能决定企业需要在哪个领域创新——是技术?产品?服务?业务模式?还是流程?CEO们要花时间和心思把创新的环境建立起来,要有办法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帮你想出新的方法、新的建议。”
  
  用于创新的资金投入有限
  
  今年以来,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企业的财务部门会立即行动,把与现实生产经营相关性不大的项目统统砍掉,而其中就包括很重要的项目——与创新相关的投资。但众所周知,许多创新特别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没有了资金的支持,奢谈技术创新无疑是镜花水月。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又很难从银行拿到钱,在我们这个行业,今年有不少企业已经关门倒闭,有些企业虽然在维持运营,但是在靠短期借贷甚至高利贷维持生计。我们当然都知道创新很重要,但怎么活下来,对我们更重要。”东莞荣升鞋业的老板王荣升说。他以前在公司花很多心思让员工提合理化建设,对生产流程和生产线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速,虽然是做OEM的企业,但他在新产品研发上也是不遗余力,可现在他的精力更多地花在了怎么找钱,怎么维持企业营运上。
  即便是运营状况良好的很多行业顶尖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也有限。2006年一年,IBM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达到了63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7.7%。相比较而言,这一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能达到信息产业部要求,使研发费用占到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6%者,不过区区十多家企业。其中,百强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总和,尚不及IBM一家企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仅为3.86%,而全行业平均水平仅为2%。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资金尚且如此有限,叫CEO们如何不为创新烦恼!
  
  众多创新成果如何取舍?
  
  没有创新文化令人烦恼,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创新文化,企业高管们实质上也不轻松。“我们追求有节制的创新,创新在每个部门都可能随时产生。譬如说,营销部门会不断开辟新的渠道,企业的产品不断更新,服务部门也是新点子不断,但每一个创新都可能有风险、有成本,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产生大问题。这么多创新成果如何取舍,有时还的确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携程旅行网副总裁汤澜笑言,“各个部门都希望自己的创新能被公司采用,但公司要放在整个大系统上来考量。我们的许多创新最终都需要IT的支持,譬如说,有的创新IT部门费的劲不大,就能为公司带来很好的效益,但有些创新,IT部门可能要派十几个员工努力好几个月才能完成,产生的业绩却有限,这时候,这个创新只能被pass掉。”
  
  创新机制和人才缺乏,创新成果易被窃取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使诸多中国企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把创新视为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的事,研发人员由于沉重的压力,又不得不通过抄袭等手段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绝大多数的研发工作者尚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经常与客户进行很好的沟通,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市场调研,更无法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自然就无法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
  令CEO们头痛的还有创新人才的缺乏,对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就算是我们请到优秀的研发人才,花大力气搞出个创新成果,产品上市不到两个月,竞争对手就跟上来了。企业的创新成果很容易被对手低成本窃取。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企业的成长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王荣升苦笑着说。
  
  跟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学创新
  1 市场增长放缓,多数技术开发公司准备过紧日子的时候,仍要不断创新。
  2 创新的理念可能来自走廊上的碰面,也可能来自晚上的一次电话交流。
  3 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懂得说“不”,以免过犹不及。
  4 优秀的工程师和各种人才,需要有一种向心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
  5 CEO的大部分时间要花在前瞻性的工作上,可以把一半日常工作交给其他高层管理者。
其他文献
9月20日,“2008中国CEO年会”在北京好苑建国酒店隆重开幕。本届年会主题为“开放创新驱动力——企业转型生死之战”。主办方《经理人》杂志诚邀世界顶级管理大师、政府官员、跨国企业领袖、中国成长型企业冠军,以及近500位中小企业CEO、高层管理者同台,就“开放创新——中国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动态成长系统”、“构建360度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产业创新之路”等中国企业所遭遇的群体性的转型挑
期刊
中国创新能力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这是今年6月份的一份调查结果。听到这个结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呢?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低下是公认的事实。  也不纯粹是开玩笑。这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受德国《世界报》委托对1000家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的结果,其结论是全球创新能力排名,前5名分别是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印度。中国排名第二,评价是“中国迅速地从剽窃者成长为发明者”,中国不仅是热门的生产型国家,也是创新型
期刊
“什么时候我们才可能拥有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这已经成了中国商业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尴尬的挑战    三十年来,中国企业跋涉在一条十分独特的市场化道路上,它们在一系列看似偶发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譬如“特区”的开设、乡镇工业的意外崛起、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互联网经济的诞生以及十分特殊的资本市场等等——不断适应、随机衍变。在这场精彩而多变的历史进程中,根本观察不到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客观规律
期刊
富豪们需要的是私人银行能花时间了解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来了解业务种类有多少    家族性企业需要私人银行    上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约80%的财富掌握在大约20%的人手中。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帕累托法则”。    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中80%的众人而言,掌控着社会多数财富的豪门巨富们如何生活,又如何理财,总透着点神秘。更何况“
期刊
要从传统经营的存贷业务转向中间业务,从共性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  2008年,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从紧的货币政策、房价下跌、美国次贷危机、证券市场低迷、雪灾地震等多种不利因素都波及到中国银行企业,交织影响之下,2008年成为中国银行战略转型关键的一年,谁能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加大自身转型力度,谁就可能在未来占据市场制高点。创新已成为银行企业提升自我价值、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期刊
认为创新就是在技术上有多少发明,是个大大的误区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生死转型成为不少中国企业的无奈选择。向哪里转,如何转?其中就包含着对创新的强烈需求。“全球化背景下,依靠单一模式达到企业成长和利润增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要将创新提到战略高度,比如通过创新提升环境保护能力,让企业变绿;引入新的业务模式,或者提升服务附加值,等等。有些企业仅仅认为创新是在技术上有多少发明,这是个大大的误区。”
期刊
怎样才能最大化地激励员工,并通过实施企业变革来促使员工行为朝着管理者希望的方向发生改变?这是无数企业几十年来致力追求的管理圣经。  目前,一种自上而下、逐步改变企业结构及薪酬体系的变革在企业内部盛行。一些专家认为,在企业领导层中安排专门组织与实施变革的领导者是十分有效的,这样能使变革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得到贯彻实施。  但全球著名的企业变革学者斯图尔特·布莱克与哈尔·格雷格森在其新著《从一开始:变革中
期刊
自2008年5月与美国政府咨询业务分拆后,我们博思艾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BoozAllen HamiIton)现在正式更名为博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BOOZ&Company)。  分拆之后,我们的全球管理咨询业务一如既往地保持服务水准和专业精神。博斯公司现时在30多个国家拥有57个办事处,3,300名员工。  我们的根本理念始于公司草创的1914年,就是为客户带来独特的远见和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实
期刊
投资者是财务报告的最终“消费者”。资产负债表、成本收益表以及各种财务笔记等,都是他们需要仔细琢磨的参考资料。他们根据这些参考资料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发展前景进行判断,并最终做出投资决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04年公布的《财务报表制定与发布准则》中明确指出,仅有财务盈亏收入等方面的信息还不足以达到财务信息报告的目的和要求,企业必须对影响其发展方向、绩效水平及现有市场地位的主要趋势及因
期刊
2008中国最具创新公司TOP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