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创新,需要主客观的各种条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灵魂。然而,如何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呢?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又必须在创新性实践中进行。由是观之,创新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改造主观世界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灵魂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此做了比较完整的说明,这就是:“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现在人们很少提改造主观世界了,因为它可能会使人产生不快的联想,如“整人”、“洗脑”、“政治运动”等等。其实,这是对改造主观世界的误解,也是“左”的路线下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所留下的后遗症。实际上,人类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然的。每个人到来世间都是不可避免地要改造自己,只不过这种改造有自觉或不自觉之分罢了。那么,人类为什么必须改造主观世界?人类的创新活动为什么必须以改造主观世界为必要条件?为了进行创新活动,人类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其一,关于人类为什么必须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应该从人类为什么必须改造客观世界中去寻找答案。众所周知,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更主要是社会存在意义上的,也即: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生存方式的不同。动物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自在的生存方式,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界所给定的一切,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虽然有些动物(如蜜蜂等)可以创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但这种创造只是一种本能式的活动,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下通过遗传而积淀下来的。人则不同,人要通过制造工具,从事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来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生变化,创造出世界上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形态,从而建立起一个与纯粹自然界不同的“属人的世界”(或者称为“人化自然”和“第二自然”)。而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系统,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还必须不断进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一种实践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就包括如何创新的问题,没有创新,实践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活动;没有创新,客体就不能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没有创新,实践就不能创造出属于人的世界。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方式。既然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方式,就存在着一个如何进行创新性实践的问题。人类创新性实践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表现为创新性实践必须遵循两个尺度:一个尺度是外在尺度,即要遵循客观规律;另一个尺度是内在尺度,即要符合人的生存需要。而要使创新性实践遵循这两个尺度,人一方面需要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另一方面应该把握人的主观需要。为此,人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本身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就必须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其二,人类的创新活动为什么必须以改造主观世界为必要条件?这是因为,人类的创新活动首先是在思维领域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创新活动首先是在主观世界中进行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具有创新性的事物,都是人类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性实践的结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性实践,没有创新性实践就没有创新性事物。因此,为了实现不断创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否则,不仅不能进行创新性实践,而且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其三,人类为了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必须从以下方面改造主观世界。
第一,要不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处、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都是取决于我们创新能力的极大提高,这也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而也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第二,要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想持续创新,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善待大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即人是自然的奴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几个阶段。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慑于自然的灾害,又感恩于自然的赐予,因而匍匐于自然的脚下,把自然界当作超自然的神灵加以崇拜。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开始了无度地掠夺自然的行为,并把自己作为统治者而与自然对立了起来。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都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使我们永远拥有创新的空间,就必须改造我们人类的主观世界,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改造我们对自然的态度。
第三,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还在于人类有意识能思维,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恩格斯所云,人类思维着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些精华是精神的花朵,它们盛开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科学理论和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精神百花国。这瑰丽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精神家园。没有它,人类无法摆脱野蛮和愚昧;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而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就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二、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在创新性的实践中才能进行
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就不能是空穴来风、纸上谈兵,而必须与改造客观世界同时进行,换句话说,就必须在人类创新性的实践中才能进行。正因为如此,创新性实践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论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还是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还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既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发演进的,而是在接触、发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其一,创新性实践为人类提出了认识的新课题,规定了认识的发展方向。人类的认识总是与实践需要密切相关的。在创新性实践中,人类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愈益增强,使人的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
其二,创新性实践沟通了主客观的桥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客观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人类首先要接触客观事物,然后再逐渐把握客观事物的属性,最后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存联系,揭示其本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提高了一步。在此基础上,人类继续前进,去认识新的更多的事物,发现新的更多的属性,揭示新的更多的规律。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川流不息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是这样永无止境的提高,人类的主观世界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得到改造。
其三,创新性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着各种认识工具:有些工具延伸着人们的感觉器官,比如从放大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普通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使我们人类的视野延伸到150亿光年之遥的宇宙和深入到分子层次之微的微观世界,而等离子加速器使人类能够探测到粒子层次的微观领域。有些工具增强着人们的思维器官,比如算盘、电子计算机等,使人类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并解决了许多科学难题。比如,人类早就从经验中知道描绘地图只需四种颜色就可将所有疆界区分开来,这就是著名的“四色定理”,但是始终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它。只是有了电子计算机,人们才通过几千小时的计算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创新性实践源源不断提供着认识工具,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
其四,创新性实践开化着人类的精神。人类并不是从揖别动物界的时候就有了文化,我们的远祖与动物的区别仅仅是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而已。我们有了今天的精神文明,就是由于我们的先人不断创新,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中将对客观世界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积累起来,同时也不断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包括生理现象、心理状况和思维规律)积累起来,这个过程正是不断克服人类的愚昧,开启人类的智力,超越人类的思想界限的过程,一句话,就是不断改造人类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人类精神境界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每一代人都在前人创造的精神文明基础上继续创造新的精神文明,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这雄辩地说明,正是人类创新性实践促进着人类精神的开化。
创新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惟有创新才有我们人类的今天,也惟有持续创新才能有人类美好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否进行创新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创新的旧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其一,本本主义。本本是重要的,但本本主义是要不得的。一些人习惯于把既成的书本理论视为不可置疑的经典,不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理论,而是用理论剪裁和规制实践。其二,经验主义。经验是重要的,但经验主义是要不得的。一些人习惯于把以往的成功经验视为不可更改的原则,不是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经验,而是固有旧经验不放。实际上,经验来自实践,而实践则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以往成功的经验在新的条件下就未必一定能成功。其三,迷信权威、迷信领导。尊重权威和领导是应该的,但将尊重变为迷信和盲从就不对了。当权威或领导的意见和观点符合实际时,我们应当服从。但权威和领导也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也具有局限性,也不可能绝对不犯错误。当实践证明权威或领导的意见和观点不符合实际时,如果仍一味服从,就会陷入盲从,导致工作的失误。以上三种影响创新的陈旧思维定势,归根结底,其实质都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我们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打破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
总之,创新性实践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沃土,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主观世界才能得到改造并不断升华。而人类也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可能进行创新性实践,从而使人类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类创新性实践与人类主观世界的改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改造主观世界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灵魂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此做了比较完整的说明,这就是:“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现在人们很少提改造主观世界了,因为它可能会使人产生不快的联想,如“整人”、“洗脑”、“政治运动”等等。其实,这是对改造主观世界的误解,也是“左”的路线下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所留下的后遗症。实际上,人类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然的。每个人到来世间都是不可避免地要改造自己,只不过这种改造有自觉或不自觉之分罢了。那么,人类为什么必须改造主观世界?人类的创新活动为什么必须以改造主观世界为必要条件?为了进行创新活动,人类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其一,关于人类为什么必须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应该从人类为什么必须改造客观世界中去寻找答案。众所周知,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更主要是社会存在意义上的,也即: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生存方式的不同。动物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自在的生存方式,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界所给定的一切,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虽然有些动物(如蜜蜂等)可以创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但这种创造只是一种本能式的活动,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下通过遗传而积淀下来的。人则不同,人要通过制造工具,从事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来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生变化,创造出世界上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形态,从而建立起一个与纯粹自然界不同的“属人的世界”(或者称为“人化自然”和“第二自然”)。而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系统,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还必须不断进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一种实践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就包括如何创新的问题,没有创新,实践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活动;没有创新,客体就不能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没有创新,实践就不能创造出属于人的世界。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方式。既然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方式,就存在着一个如何进行创新性实践的问题。人类创新性实践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表现为创新性实践必须遵循两个尺度:一个尺度是外在尺度,即要遵循客观规律;另一个尺度是内在尺度,即要符合人的生存需要。而要使创新性实践遵循这两个尺度,人一方面需要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另一方面应该把握人的主观需要。为此,人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本身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就必须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其二,人类的创新活动为什么必须以改造主观世界为必要条件?这是因为,人类的创新活动首先是在思维领域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创新活动首先是在主观世界中进行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具有创新性的事物,都是人类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性实践的结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性实践,没有创新性实践就没有创新性事物。因此,为了实现不断创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否则,不仅不能进行创新性实践,而且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其三,人类为了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必须从以下方面改造主观世界。
第一,要不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处、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都是取决于我们创新能力的极大提高,这也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而也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第二,要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想持续创新,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善待大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即人是自然的奴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几个阶段。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慑于自然的灾害,又感恩于自然的赐予,因而匍匐于自然的脚下,把自然界当作超自然的神灵加以崇拜。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开始了无度地掠夺自然的行为,并把自己作为统治者而与自然对立了起来。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都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使我们永远拥有创新的空间,就必须改造我们人类的主观世界,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改造我们对自然的态度。
第三,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还在于人类有意识能思维,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恩格斯所云,人类思维着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些精华是精神的花朵,它们盛开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科学理论和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精神百花国。这瑰丽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精神家园。没有它,人类无法摆脱野蛮和愚昧;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而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就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二、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在创新性的实践中才能进行
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就不能是空穴来风、纸上谈兵,而必须与改造客观世界同时进行,换句话说,就必须在人类创新性的实践中才能进行。正因为如此,创新性实践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论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还是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还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既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发演进的,而是在接触、发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其一,创新性实践为人类提出了认识的新课题,规定了认识的发展方向。人类的认识总是与实践需要密切相关的。在创新性实践中,人类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愈益增强,使人的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
其二,创新性实践沟通了主客观的桥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客观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人类首先要接触客观事物,然后再逐渐把握客观事物的属性,最后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存联系,揭示其本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提高了一步。在此基础上,人类继续前进,去认识新的更多的事物,发现新的更多的属性,揭示新的更多的规律。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川流不息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是这样永无止境的提高,人类的主观世界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得到改造。
其三,创新性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着各种认识工具:有些工具延伸着人们的感觉器官,比如从放大镜到射电望远镜,从普通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使我们人类的视野延伸到150亿光年之遥的宇宙和深入到分子层次之微的微观世界,而等离子加速器使人类能够探测到粒子层次的微观领域。有些工具增强着人们的思维器官,比如算盘、电子计算机等,使人类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并解决了许多科学难题。比如,人类早就从经验中知道描绘地图只需四种颜色就可将所有疆界区分开来,这就是著名的“四色定理”,但是始终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它。只是有了电子计算机,人们才通过几千小时的计算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创新性实践源源不断提供着认识工具,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
其四,创新性实践开化着人类的精神。人类并不是从揖别动物界的时候就有了文化,我们的远祖与动物的区别仅仅是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而已。我们有了今天的精神文明,就是由于我们的先人不断创新,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中将对客观世界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积累起来,同时也不断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包括生理现象、心理状况和思维规律)积累起来,这个过程正是不断克服人类的愚昧,开启人类的智力,超越人类的思想界限的过程,一句话,就是不断改造人类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人类精神境界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每一代人都在前人创造的精神文明基础上继续创造新的精神文明,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这雄辩地说明,正是人类创新性实践促进着人类精神的开化。
创新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惟有创新才有我们人类的今天,也惟有持续创新才能有人类美好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否进行创新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创新的旧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其一,本本主义。本本是重要的,但本本主义是要不得的。一些人习惯于把既成的书本理论视为不可置疑的经典,不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理论,而是用理论剪裁和规制实践。其二,经验主义。经验是重要的,但经验主义是要不得的。一些人习惯于把以往的成功经验视为不可更改的原则,不是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经验,而是固有旧经验不放。实际上,经验来自实践,而实践则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以往成功的经验在新的条件下就未必一定能成功。其三,迷信权威、迷信领导。尊重权威和领导是应该的,但将尊重变为迷信和盲从就不对了。当权威或领导的意见和观点符合实际时,我们应当服从。但权威和领导也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也具有局限性,也不可能绝对不犯错误。当实践证明权威或领导的意见和观点不符合实际时,如果仍一味服从,就会陷入盲从,导致工作的失误。以上三种影响创新的陈旧思维定势,归根结底,其实质都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我们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打破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
总之,创新性实践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沃土,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主观世界才能得到改造并不断升华。而人类也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可能进行创新性实践,从而使人类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类创新性实践与人类主观世界的改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