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简意丰,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仅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乐出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此,本文再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本;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鉴赏月夜美景,领悟闲人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法、情景交融法
教具安排: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学生指出苏轼《浣溪沙》)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对苏轼相关知识进行回顾。
二、走近苏轼,初读文本
1.苏轼简介——展现苏轼一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
师:将苏轼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生:概括每一个阶段苏轼的经历:功成名就——贬官黄州——身居高位——贬官海角
师:如何评价苏轼一生?
生:坎坷、多难、不幸、痛苦、郁闷……
2.有一位作家在仔细研究了他的一生后,为他写了一部传记,他这么总结苏轼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承天寺夜游》,找一找苏轼快乐的秘方。
设计意图:坎坷的苏轼与快乐的苏轼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并结合词语手册注释自行翻译。
4.听读课文。(教师适当纠正学生读音与停顿)
5.重点字词落实
(1)月色入户 门
(2)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4)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6)盖竹柏影也 原来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6.学生齐读课文。(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读译结合,初步感知文本。
三、解读文本,赏析闲情
1.文章写于苏轼人生中哪一阶段?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贬官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PPT展示“乌台诗案”)
2.苏轼为何深夜起来散步?
生:赏月(月色入户,可对“入”字进行赏析)
3.他是独自赏月吗?生:还有张怀民。被贬官的人。
4.苏轼为何找张怀民,而不是其他人呢?
生:志同道合。(PPT展示张怀民简介)
5.你能从文中找到描写他们志同道合的词语吗?
生:亦,相与,念无与为乐者。(可进行具体分析)
师:怀民是可与为乐者,他们分享的是怎样的快乐呢?
(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李白《将进酒》)
生: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景色描写的语句。(学生找出来并读一读,点“如”
“盖”等字)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景。
但见庭院上下积水充盈,水色澄澈空灵,水中有藻荇摇曳生姿,错落斑驳,恍如梦境。仔细看时,才发现那一池清水,原来是月色凝结而成。那微微摇曳的,原来是竹葉与翠柏的光影。
7.学生分析景色描写的特点。(清幽、静谧、优美)
8.怎样的人才能欣赏如此美景?
生:(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的意思,清闲。
9.苏轼在黄州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PPT展示)
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生:开荒、耕作、造房子、挖鱼塘。
生:苏轼过着忙碌而辛苦的生活。
10.那“闲”又是指什么呢?
生:闲情逸致,雅兴,飘逸的情怀,发现生活中的美,诗意的心。
师:这是一种快乐,内心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闲”字着手,把握闲的内涵。由“官闲而身不闲,身虽不闲而心闲”分析苏轼的境遇,体验苏轼的闲情。
四、参透心境,领悟真谛
过渡:苏轼为何能苦中作乐呢?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1.苏轼的景语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明净清幽的环境——澄澈空灵的幽怀 心无杂念。
2.他频遭贬谪,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可他却说:
(PPT展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文中那句话意思相似?)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
生:豁达、开阔、超脱。
学生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为什么提到竹子?
生:苏轼喜欢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师:为什么喜欢竹子?
生:竹子有高风亮节。清高、傲岸、坚强
师:竹子有一种特性:弯而不折,折而不断,不屈不挠。
师:不知道你是否参悟了苏轼的心境,明白了苏轼快乐的
秘方?
(学生可讨论)
5.齐读课文。
6.教师总结:此时的苏轼,放下了所有的得失恩怨,低头处是空明的美景,仰头时是廓然的心境。一俯一仰之间,道尽人生的真谛。
7.学生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境由心生。通过对作者“廓然无一物”心境的把握,领悟作者超凡脱俗的内心,欣赏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
板书设计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本;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鉴赏月夜美景,领悟闲人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法、情景交融法
教具安排: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学生指出苏轼《浣溪沙》)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对苏轼相关知识进行回顾。
二、走近苏轼,初读文本
1.苏轼简介——展现苏轼一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
师:将苏轼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生:概括每一个阶段苏轼的经历:功成名就——贬官黄州——身居高位——贬官海角
师:如何评价苏轼一生?
生:坎坷、多难、不幸、痛苦、郁闷……
2.有一位作家在仔细研究了他的一生后,为他写了一部传记,他这么总结苏轼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承天寺夜游》,找一找苏轼快乐的秘方。
设计意图:坎坷的苏轼与快乐的苏轼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并结合词语手册注释自行翻译。
4.听读课文。(教师适当纠正学生读音与停顿)
5.重点字词落实
(1)月色入户 门
(2)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4)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6)盖竹柏影也 原来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6.学生齐读课文。(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读译结合,初步感知文本。
三、解读文本,赏析闲情
1.文章写于苏轼人生中哪一阶段?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贬官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PPT展示“乌台诗案”)
2.苏轼为何深夜起来散步?
生:赏月(月色入户,可对“入”字进行赏析)
3.他是独自赏月吗?生:还有张怀民。被贬官的人。
4.苏轼为何找张怀民,而不是其他人呢?
生:志同道合。(PPT展示张怀民简介)
5.你能从文中找到描写他们志同道合的词语吗?
生:亦,相与,念无与为乐者。(可进行具体分析)
师:怀民是可与为乐者,他们分享的是怎样的快乐呢?
(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李白《将进酒》)
生: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景色描写的语句。(学生找出来并读一读,点“如”
“盖”等字)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景。
但见庭院上下积水充盈,水色澄澈空灵,水中有藻荇摇曳生姿,错落斑驳,恍如梦境。仔细看时,才发现那一池清水,原来是月色凝结而成。那微微摇曳的,原来是竹葉与翠柏的光影。
7.学生分析景色描写的特点。(清幽、静谧、优美)
8.怎样的人才能欣赏如此美景?
生:(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的意思,清闲。
9.苏轼在黄州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PPT展示)
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生:开荒、耕作、造房子、挖鱼塘。
生:苏轼过着忙碌而辛苦的生活。
10.那“闲”又是指什么呢?
生:闲情逸致,雅兴,飘逸的情怀,发现生活中的美,诗意的心。
师:这是一种快乐,内心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闲”字着手,把握闲的内涵。由“官闲而身不闲,身虽不闲而心闲”分析苏轼的境遇,体验苏轼的闲情。
四、参透心境,领悟真谛
过渡:苏轼为何能苦中作乐呢?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1.苏轼的景语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明净清幽的环境——澄澈空灵的幽怀 心无杂念。
2.他频遭贬谪,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可他却说:
(PPT展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文中那句话意思相似?)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
生:豁达、开阔、超脱。
学生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为什么提到竹子?
生:苏轼喜欢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师:为什么喜欢竹子?
生:竹子有高风亮节。清高、傲岸、坚强
师:竹子有一种特性:弯而不折,折而不断,不屈不挠。
师:不知道你是否参悟了苏轼的心境,明白了苏轼快乐的
秘方?
(学生可讨论)
5.齐读课文。
6.教师总结:此时的苏轼,放下了所有的得失恩怨,低头处是空明的美景,仰头时是廓然的心境。一俯一仰之间,道尽人生的真谛。
7.学生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境由心生。通过对作者“廓然无一物”心境的把握,领悟作者超凡脱俗的内心,欣赏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
板书设计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