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理论为指导,以高中二年级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为例,阐述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职德育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21-03
2015年1月,教育部正式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新修订的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并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评价更加完善。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上述规定,直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加强中职德育课的地位,它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问题;三是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改进与目标定位问题提出具体指引,主要是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由于生源和教师素质、学校与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社会认同等原因,职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态度、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又阻碍其技能上的学习,影响其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并进而导致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就业素质都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从德育课的地位和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来看,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职业学校各种德育问题。也因此,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的症结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去解决。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美国教育学家加里·D·鲍里奇则更加直接提出了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他认为,有效教学有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行为其本质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因此,中外教育专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点就是,必须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入手去解决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从遵循教学规律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解决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性问题,需要以解决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为前提。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做好准备,从而较容易发生学习行为。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低效问题的重中之重。
动机来源于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所以,既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也决定了人的动机是多层次的。
一、“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设计的学习动机模型(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头写字母的缩写)。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应围绕包括: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等四类动机策略来设计,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如表1所示。
凯勒教授认为,注意、相关性、信心、满意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四个要素,忽略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教学失效或无效。
根据凯勒教授理论,我们试图从相关动机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在《哲学与人生》中的实践研究
(一)以《哲学与人生》为起点进行学习动机研究的初衷。从学习动机入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哲学与人生》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它对学生认识、解决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与行动的智慧,构建学生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该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相对比较严密,知识和原理较之其他德育课程也更为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整合,很难有效地开展教学。再一方面,德育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意识,并且为学校德育教师开展其他德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科研路径和实践经验。
(二)运用“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则。研究中,教师始终要贯穿这几个要素: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式地学习;二是通过行动把所授知识融合于实际生活或者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又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三是行动导向教学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来开展设计与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四是学生在学习中应实现主体地位最大化,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和评价方式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到行动中的组织、督促者和对话伙伴作用;五是通过团队拓展活动把哲学知识与生活感悟融合在一起。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中职学校二年级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本课经过笔者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例谈谈对该模型的实施路径。 第一,关于“注意”的策略实施
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教授认为,“学生升到高年级阶段,内隐学习越来越多,外显学习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机会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需要被动而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都缺乏学习动机”。坎贝尔认为,在课堂上,身体的活动使学生集中注意,通过身体的神经编码—— 肌肉编码学习能增强记忆。
因此,激发学生注意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学习注意力?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非常强调运动智能的作用,他认为,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为它来源于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经验。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笔者非常注意运用运动或游戏活动来构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或者持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矛盾”一课中,笔者以“心心相印”的拓展游戏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而言,他们对哲学“矛盾”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该游戏以及分享交流活动,获取学生注意力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切身的参与去感知:输与赢、快与慢、合作与非合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地突破了“对立统一”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深入和时间的延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呈现下降的趋势,笔者时刻运用不同的方式:以三分钟为限度,或者以唱歌,或者以某种短时的运动短时间消除学生的疲倦,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力。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两次这类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常常能为师生提供教学的乐趣和值得记忆的学习经验。
通过一连串的“注意”策略的设计,实现了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和获得变化的目标。
第二,关于“关联”建立策略
凯勒教授认为,所谓关联,就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上述课例教学中,笔者通过关于生物链事例中动物间的联系来论证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使用与学生以往学习经验相关的语言、事例、概念等,帮助学生把旧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实现熟悉性策略。在作业布置环节,笔者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结合母亲节的来临,请学生撰写“三行诗”,并在诗里适当呈现今天所学知识。用轻松、富有创意的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关联能力。
还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关联策略随时都在运用。例如课例中《医生给猪打脉》漫画、《量体裁衣》动画片以及《白马非马》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围绕“矛盾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培养“关联”性思维。
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为了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观点的连接、动作的连接乃至思想的连接。这种连接,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信心”策略的运用
中职生普遍对课堂学习尤其是知识性的学习缺乏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建立和保护学生持续性的学习信心尤为重要。在课例中,笔者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在上面的课例中,笔者改革了德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达到激发学习信心,维持注意力的持久性的目的。实际上,教学评价始终是教学有效性最终成败关系的关键,对保证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与持续有着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兼顾平等与开放原则,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点创设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活德育”的理论,“合理需要的尊重与满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德育课要实现“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获得自身的尊重与满足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懂得将来入职后需要面对怎么样的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价值观教育在“无痕”中进行。例如以扑克牌数字作为分数,每次课堂的小活动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扑克牌作为小组分数,每个月进行小计,对在分数上有优势的组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说,抽取的扑克牌的数字作为分数,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与参与动机,团队合力积极挑战各种学习情境的意识明显增强。评价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学会归因: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人生机遇、勤奋努力与团队合作三者的结合,要学会坦然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并能持续保持积极的人生信念。“牌如人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它在引导学生学会充满信心地淡定面对生活的种种机遇与困境挑战上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评价方式的改变,让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和归因方式等原则逐一得到实现。
第四,“满意”策略的实现
模型中,满意的策略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常常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个策略。如何实现“满意”中的“自然结果”?相关理论认为,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模拟情境中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这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手段。课例中,笔者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矛盾”的知识解答古代的各种成语,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善、鼓励的语言,以及辅之以“扑克牌”评价,对实现“积极的结果”和学生的公平感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按照“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开展课堂教学的流程图如下:
三、相关教学反思
强调通过动机模型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积极行为,实现有效德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实践应用,自己去感知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时,拓宽学科学习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对人生的自信心。实际上,通过两年教科研式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同时,学生对每一堂德育课的热切期盼以及学科知识的愉快获得,是教师幸福的最大根源与动力。这也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3]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斯腾伯格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美]理查德·I·阿伦兹,丛立新、马力克·阿不力孜、张建桥译.学会教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赵志群,白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汪凤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中职德育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21-03
2015年1月,教育部正式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新修订的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并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评价更加完善。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上述规定,直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加强中职德育课的地位,它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问题;三是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改进与目标定位问题提出具体指引,主要是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由于生源和教师素质、学校与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社会认同等原因,职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态度、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又阻碍其技能上的学习,影响其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并进而导致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就业素质都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从德育课的地位和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来看,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职业学校各种德育问题。也因此,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的症结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去解决。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美国教育学家加里·D·鲍里奇则更加直接提出了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他认为,有效教学有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行为其本质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因此,中外教育专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点就是,必须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入手去解决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从遵循教学规律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解决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性问题,需要以解决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为前提。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做好准备,从而较容易发生学习行为。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低效问题的重中之重。
动机来源于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所以,既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也决定了人的动机是多层次的。
一、“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设计的学习动机模型(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头写字母的缩写)。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应围绕包括: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等四类动机策略来设计,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如表1所示。
凯勒教授认为,注意、相关性、信心、满意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四个要素,忽略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教学失效或无效。
根据凯勒教授理论,我们试图从相关动机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在《哲学与人生》中的实践研究
(一)以《哲学与人生》为起点进行学习动机研究的初衷。从学习动机入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哲学与人生》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它对学生认识、解决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与行动的智慧,构建学生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该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相对比较严密,知识和原理较之其他德育课程也更为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整合,很难有效地开展教学。再一方面,德育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意识,并且为学校德育教师开展其他德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科研路径和实践经验。
(二)运用“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则。研究中,教师始终要贯穿这几个要素: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式地学习;二是通过行动把所授知识融合于实际生活或者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又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三是行动导向教学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来开展设计与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四是学生在学习中应实现主体地位最大化,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和评价方式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到行动中的组织、督促者和对话伙伴作用;五是通过团队拓展活动把哲学知识与生活感悟融合在一起。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中职学校二年级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本课经过笔者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例谈谈对该模型的实施路径。 第一,关于“注意”的策略实施
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教授认为,“学生升到高年级阶段,内隐学习越来越多,外显学习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机会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需要被动而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都缺乏学习动机”。坎贝尔认为,在课堂上,身体的活动使学生集中注意,通过身体的神经编码—— 肌肉编码学习能增强记忆。
因此,激发学生注意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学习注意力?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非常强调运动智能的作用,他认为,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为它来源于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经验。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笔者非常注意运用运动或游戏活动来构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或者持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矛盾”一课中,笔者以“心心相印”的拓展游戏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而言,他们对哲学“矛盾”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该游戏以及分享交流活动,获取学生注意力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切身的参与去感知:输与赢、快与慢、合作与非合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地突破了“对立统一”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深入和时间的延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呈现下降的趋势,笔者时刻运用不同的方式:以三分钟为限度,或者以唱歌,或者以某种短时的运动短时间消除学生的疲倦,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力。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两次这类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常常能为师生提供教学的乐趣和值得记忆的学习经验。
通过一连串的“注意”策略的设计,实现了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和获得变化的目标。
第二,关于“关联”建立策略
凯勒教授认为,所谓关联,就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上述课例教学中,笔者通过关于生物链事例中动物间的联系来论证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使用与学生以往学习经验相关的语言、事例、概念等,帮助学生把旧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实现熟悉性策略。在作业布置环节,笔者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结合母亲节的来临,请学生撰写“三行诗”,并在诗里适当呈现今天所学知识。用轻松、富有创意的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关联能力。
还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关联策略随时都在运用。例如课例中《医生给猪打脉》漫画、《量体裁衣》动画片以及《白马非马》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围绕“矛盾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培养“关联”性思维。
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为了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观点的连接、动作的连接乃至思想的连接。这种连接,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信心”策略的运用
中职生普遍对课堂学习尤其是知识性的学习缺乏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建立和保护学生持续性的学习信心尤为重要。在课例中,笔者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在上面的课例中,笔者改革了德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达到激发学习信心,维持注意力的持久性的目的。实际上,教学评价始终是教学有效性最终成败关系的关键,对保证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与持续有着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兼顾平等与开放原则,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点创设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活德育”的理论,“合理需要的尊重与满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德育课要实现“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获得自身的尊重与满足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懂得将来入职后需要面对怎么样的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价值观教育在“无痕”中进行。例如以扑克牌数字作为分数,每次课堂的小活动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扑克牌作为小组分数,每个月进行小计,对在分数上有优势的组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说,抽取的扑克牌的数字作为分数,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与参与动机,团队合力积极挑战各种学习情境的意识明显增强。评价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学会归因: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人生机遇、勤奋努力与团队合作三者的结合,要学会坦然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并能持续保持积极的人生信念。“牌如人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它在引导学生学会充满信心地淡定面对生活的种种机遇与困境挑战上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评价方式的改变,让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和归因方式等原则逐一得到实现。
第四,“满意”策略的实现
模型中,满意的策略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常常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个策略。如何实现“满意”中的“自然结果”?相关理论认为,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模拟情境中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这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手段。课例中,笔者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矛盾”的知识解答古代的各种成语,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善、鼓励的语言,以及辅之以“扑克牌”评价,对实现“积极的结果”和学生的公平感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按照“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开展课堂教学的流程图如下:
三、相关教学反思
强调通过动机模型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积极行为,实现有效德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实践应用,自己去感知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时,拓宽学科学习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对人生的自信心。实际上,通过两年教科研式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同时,学生对每一堂德育课的热切期盼以及学科知识的愉快获得,是教师幸福的最大根源与动力。这也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3]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斯腾伯格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美]理查德·I·阿伦兹,丛立新、马力克·阿不力孜、张建桥译.学会教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赵志群,白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汪凤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