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下, 新的课程改革已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 要求教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从而完成对学生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影响和铸造。
教学目标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这为思想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诸课文时, 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 教师更应从渗透品德教育的角度着手, 挖掘文章固有德育因素, 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和文中塑造的人物对困难的态度、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的强烈渴望,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 使他们获得求知的动力, 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是显性的, 也是书面考试时的重点, 能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好的重视而得以落实,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却往往因其隐含性, 而被忽略或者浮光掠影地三两句话带过。当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时, 不能忽略教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教师适时的点拨诱导, 如暗夜里的明星, 给学生导航, 避免他们在黑暗里摸索, 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用心感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把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呢? 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情感打动学生
语文学科是听、说、读、写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 也是情感活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若能把握好这一点, 便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翻开语文教材, 我们不难看到文本丰富的精神资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 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 我们不仅仅传授语文知识, 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一位学生在学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之后, 完成了一篇习作《我的叔叔于勒之续》, 文章语言算不上精炼, 却结合自己独特的感悟, 紧扣文章主题阐述了自己观点, 实属难能可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教学中通过四次哄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 又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可怜的离去, 我在授课中紧扣笑声讲述, 学生领悟也较好。
二、情感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師不仅要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 更应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 并把它自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中, 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 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天衣无缝予以结合, 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 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 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不过要强调一点, 就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不着痕迹的渗透, 避免说教式的大道理,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这很容易反感。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站在学生的角度潜心引导并与之平等探讨, 尽可能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相应的事例,与文本自然结合, 一起体察作者的用心,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影响。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即教书又育人任重而道远。“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比较年轻,尤其是初中生, 缺乏生活的经验,往往自己认准的事情或观点就认为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适时地加以引导,我想会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抽象的、无形的, 看不见也摸不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鲜活的例子上能让学生受到感染, 让学生不断明白, 把握分寸, 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学目标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这为思想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诸课文时, 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 教师更应从渗透品德教育的角度着手, 挖掘文章固有德育因素, 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和文中塑造的人物对困难的态度、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的强烈渴望,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 使他们获得求知的动力, 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是显性的, 也是书面考试时的重点, 能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好的重视而得以落实,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却往往因其隐含性, 而被忽略或者浮光掠影地三两句话带过。当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时, 不能忽略教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教师适时的点拨诱导, 如暗夜里的明星, 给学生导航, 避免他们在黑暗里摸索, 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用心感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把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呢? 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情感打动学生
语文学科是听、说、读、写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 也是情感活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若能把握好这一点, 便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翻开语文教材, 我们不难看到文本丰富的精神资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 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 我们不仅仅传授语文知识, 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一位学生在学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之后, 完成了一篇习作《我的叔叔于勒之续》, 文章语言算不上精炼, 却结合自己独特的感悟, 紧扣文章主题阐述了自己观点, 实属难能可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教学中通过四次哄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 又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可怜的离去, 我在授课中紧扣笑声讲述, 学生领悟也较好。
二、情感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師不仅要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 更应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 并把它自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中, 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 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天衣无缝予以结合, 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 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 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不过要强调一点, 就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不着痕迹的渗透, 避免说教式的大道理,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这很容易反感。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站在学生的角度潜心引导并与之平等探讨, 尽可能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相应的事例,与文本自然结合, 一起体察作者的用心,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影响。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即教书又育人任重而道远。“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比较年轻,尤其是初中生, 缺乏生活的经验,往往自己认准的事情或观点就认为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适时地加以引导,我想会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抽象的、无形的, 看不见也摸不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鲜活的例子上能让学生受到感染, 让学生不断明白, 把握分寸, 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