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蒙医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34例。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治疗,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采取蒙医针刺治疗,同时对比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相关指标。结果:经治疗之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结论:蒙医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炎性反应,还可降低其血清相关指标,对于加快机体功能恢复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蒙医针刺;脑梗死;血清相关指标;影响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303-02
笔者将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及蒙医针刺,旨在分析蒙医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现象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39:29;患者年龄在51-7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约(65±3.19)岁。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平均每组34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与年龄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治疗,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以蒙医针刺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具体如下:
⑴头针予以行透刺针,取顶会透的颈上凹穴与后顶穴,双侧头皮的运动区上则需点透下点。
⑵体针实施抗痉挛针,于迟缓期取机体仰卧位,缓刺外侧的肌群予以留针30分钟。主穴主要选择跟腱穴、肩穴、足次穴、肘外侧穴、足上腱穴、外茎突穴、胭窝穴、桡中穴、大脉穴、腋纹穴、膝下穴、腕背侧穴、臀下穴、肘窝穴及髋穴等。
⑶痉挛期则取机体健侧卧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的患者,予以缓刺其外侧肌群,并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包括腕背侧穴、肩穴、桡中穴、肩后穴、外茎突穴以及肘外侧穴等。如果机体的痉挛症状主要为手指握拳类痉挛,可予以穿掌针。
⑷对于下肢屈肌痉挛的患者,予以其膝部以上位置缓刺其后侧肌群,并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包括股后穴、髋臼穴及臀下穴等。同时,膝部以下位置缓刺其外侧肌群,并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包括足上腱穴、常走穴、距骨上穴、跟腱穴以及足次穴等。
1.3临床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
⑴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
⑵疗效评价指标: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90%,100%)之间;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50%,90%)之间;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20%,50%)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 [1]。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 ±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情况对比
经治疗后,实验组有11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有6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70.59%,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
2.1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23.0±2.98)mmol/l、(295±32.52)mmol/l、(6.11±0.31)mmol/l、(1.65±0.13)mmol/l、(1.86±0.25)mmol/l、(15.20±3.16)mg/l、而对照组的分别为(29.53±5.65)mmol/l、(6.11±0.31)mmol/l、(7.89±0.68)mmol/l、(2.59±0.42)mmol/l、(2.75±0.43)mmol/l、(21.48±4.83)mg/l。同时,实验组研究对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24±2.15)分,对照组为(7.99±2.49)分,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
3.讨论
脑梗死通常由脑血管的基本循环出现障碍后所致,当机体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之后,致使其神经细胞呈现出坏死状态[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该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且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之一[2]。当前,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以改善机体脑梗死部位血液的供应、挽救坏死的脑组织、保护未受损脑组织等作为主要对象。而蒙医针刺以白脉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对体表腧穴进行针刺后,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标[3]。
在本组研究对象中,给予实验组对象蒙医针刺之后,其总有效率、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清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蒙医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改善其炎性反应的同时,还可控制动脉硬化症状发生,同时还能控制血清相关指标,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防止脑梗死症状深入发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树荣,王贤明,仝树坡,梁涛,李洪韬,何光银.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2,32(10):113-114.
[2]王渝蓉,杨健,曾可斌.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04):420-421.
[3]王威,唐伟,沈梅.针刺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471-1472.
【关键词】蒙医针刺;脑梗死;血清相关指标;影响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303-02
笔者将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及蒙医针刺,旨在分析蒙医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现象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39:29;患者年龄在51-7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约(65±3.19)岁。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平均每组34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与年龄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治疗,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以蒙医针刺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具体如下:
⑴头针予以行透刺针,取顶会透的颈上凹穴与后顶穴,双侧头皮的运动区上则需点透下点。
⑵体针实施抗痉挛针,于迟缓期取机体仰卧位,缓刺外侧的肌群予以留针30分钟。主穴主要选择跟腱穴、肩穴、足次穴、肘外侧穴、足上腱穴、外茎突穴、胭窝穴、桡中穴、大脉穴、腋纹穴、膝下穴、腕背侧穴、臀下穴、肘窝穴及髋穴等。
⑶痉挛期则取机体健侧卧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的患者,予以缓刺其外侧肌群,并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包括腕背侧穴、肩穴、桡中穴、肩后穴、外茎突穴以及肘外侧穴等。如果机体的痉挛症状主要为手指握拳类痉挛,可予以穿掌针。
⑷对于下肢屈肌痉挛的患者,予以其膝部以上位置缓刺其后侧肌群,并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包括股后穴、髋臼穴及臀下穴等。同时,膝部以下位置缓刺其外侧肌群,并留针30分钟,穴位选择包括足上腱穴、常走穴、距骨上穴、跟腱穴以及足次穴等。
1.3临床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
⑴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
⑵疗效评价指标: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90%,100%)之间;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50%,90%)之间;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幅度在(20%,50%)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 [1]。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 ±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情况对比
经治疗后,实验组有11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有6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70.59%,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
2.1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23.0±2.98)mmol/l、(295±32.52)mmol/l、(6.11±0.31)mmol/l、(1.65±0.13)mmol/l、(1.86±0.25)mmol/l、(15.20±3.16)mg/l、而对照组的分别为(29.53±5.65)mmol/l、(6.11±0.31)mmol/l、(7.89±0.68)mmol/l、(2.59±0.42)mmol/l、(2.75±0.43)mmol/l、(21.48±4.83)mg/l。同时,实验组研究对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24±2.15)分,对照组为(7.99±2.49)分,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
3.讨论
脑梗死通常由脑血管的基本循环出现障碍后所致,当机体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之后,致使其神经细胞呈现出坏死状态[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该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且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之一[2]。当前,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以改善机体脑梗死部位血液的供应、挽救坏死的脑组织、保护未受损脑组织等作为主要对象。而蒙医针刺以白脉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对体表腧穴进行针刺后,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标[3]。
在本组研究对象中,给予实验组对象蒙医针刺之后,其总有效率、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清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蒙医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改善其炎性反应的同时,还可控制动脉硬化症状发生,同时还能控制血清相关指标,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防止脑梗死症状深入发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树荣,王贤明,仝树坡,梁涛,李洪韬,何光银.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2,32(10):113-114.
[2]王渝蓉,杨健,曾可斌.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04):420-421.
[3]王威,唐伟,沈梅.针刺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471-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