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的CT及HRCT诊断价值。方法:我科对患者全部进行常规CT及HRCT扫描,回顾性分析40例支气管扩张症的CT表现。结果:40例患者中柱状型11例、曲张型10例、囊状型6例、混合型13例。结论:CT及HRCT对支气管扩张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临床诊断效果显著,无损伤性,是支气管扩张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螺旋CT;HR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293-02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内径呈不可逆的异常扩大,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以后天性居多,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自CT问世以来,被认为是诊断本病“金标准”的支气管造影已大部分被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及螺旋CT所取代。多层螺旋CT的出现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准确、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备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1]。为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的CT及HRCT诊断价值,我科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的4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6-74岁,平均44.1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2],病程3月至32年不等。
1.2方法 常规螺旋CT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行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的常规非螺旋扫描,对部分患者局部实行5mm层厚的薄层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时间一般为6~10s;HRCT层厚2mm,技术扫描参数140KV,150mA,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扫描时间一般为2~2.4s。支气管扩张的各分型的CT表现 :(1)柱状型: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增宽,管壁增厚,病变支气管的纵切面呈“轨道样”改变,可直达肺周边部,横切面则为圆形或卵圆形,呈“印戒样”改变,亦可呈柱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此为扩张的管腔内充满粘液所致;(2)静脉曲张型:表现为支气管呈不规则串珠样扩张,且呈凹凸:不平样,多贴近于纵隔,可呈1-3 条平行出现的扭曲、扩张的管腔。当扩张的支气管内有粘液充填时呈棒状影像;(3)囊状型:表现为1组或1束多发性含气囊腔,大小不等,壁增厚,若囊内充满液体时则呈一串葡萄状致密影,囊内见到气液平面,是囊状支扩最具特异性的征象;(4)混合型:即上述3 型中2 种或 2种以上形态同时出现。
1.3符合以下一条以上者则诊断该肺段支气管扩张:(1)与邻近肺段的支气管相比较,支气管的内径明显大于邻近肺段的支气管腔,管壁明显增厚;(2)胸壁下1cm 以内看到支气管;(3)支气管直径大于伴行肺动脉直径;(4)以肺段为单位,某一段支气管腔内径远端大于近端。
2结果:
40例患者中柱状型11例、曲张型10例、囊状型6例、混合型13例。
3讨论
研究显示,支气管扩张症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3],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中存在急、慢性炎症或者支气管周围有牵引管壁扩张的因素存在,造成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和肌肉组织破坏,致使不能恢复正常扩张状态[4]。支气管扩张症常可见某些伴随病变:如支气管粘液栓、感染、节段性肺不张、局限性肺气肿等。其好发部位为:下叶多于上叶,左侧多于右侧,这与左肺下叶支气管细长且易受左心缘压迫有关,病变广泛者常可见到各型支扩同时并存。国内外对CT诊断本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多数学者是以支气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机器类型的差异,医生的主观性、经验性等,各家所得结果差异较大,况且支气管造影能否作为“金标准”尚待进一步探讨。
以往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部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常缺乏临床特异性、准确性,临床常出现误诊、漏诊。螺旋CT由于采取一次屏气,容积扫描,克服了上述缺陷,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HRCT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肺小叶气道、血管及小叶间隔、肺间质及毫米级的肺内小结节等),几乎达到能显示与大体标本相似的形态学改变,因此,HRCT在胸部的应用非常重要,而且扫描时不需要造影增强。HRCT被认为是目前诊断肺弥漫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HRCT并不能代替常规CT,而是作为常规CT的一种补充。HRCT扫描对患者屏气要求较高,否则会高估或低估病变。HRCT还与扫描层厚、图像重建算法、显示野大小、矩阵大小以及扫描参数等相关。此外,HRCT常为间隔扫描,对一些斜行走向的轻微支气管扩张可能漏诊。影响螺旋CT诊断本病的主要因素是螺距、层厚,以及因心脏搏动或屏气不良引起的假性双条状影,文献报道用5mm层厚,1.0螺距扫描。5mm层厚虽然优于8mm层厚,但仍然有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用更薄的层厚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便于更准确确定有无支气管扩张,病变的准确定位及分型,不致遗漏病变。HRCT对轻微柱状和曲张型支气管扩张仍存在假阴性[5]。
本组研究显示,螺旋CT尤其薄层螺旋CT扫描诊断支扩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安全无痛苦,并能同时观察肺部其它病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景峰,多层螺旋CT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9):836-837.
[2]韦大忠,吴书信,以咯血为主症的支气管扩张症CT诊断[J].当代医学,2011,17(12):70-71.
[3]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1.
[4]黄旭东,赖海辉,林强,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48-49.
[5]刘军华,CT及X线诊断支气管扩张的综合分析[J].肇庆医学,2009,(3):60-61.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螺旋CT;HR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293-02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内径呈不可逆的异常扩大,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以后天性居多,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自CT问世以来,被认为是诊断本病“金标准”的支气管造影已大部分被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及螺旋CT所取代。多层螺旋CT的出现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准确、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备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1]。为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的CT及HRCT诊断价值,我科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的4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6-74岁,平均44.1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2],病程3月至32年不等。
1.2方法 常规螺旋CT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行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的常规非螺旋扫描,对部分患者局部实行5mm层厚的薄层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时间一般为6~10s;HRCT层厚2mm,技术扫描参数140KV,150mA,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扫描时间一般为2~2.4s。支气管扩张的各分型的CT表现 :(1)柱状型: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增宽,管壁增厚,病变支气管的纵切面呈“轨道样”改变,可直达肺周边部,横切面则为圆形或卵圆形,呈“印戒样”改变,亦可呈柱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此为扩张的管腔内充满粘液所致;(2)静脉曲张型:表现为支气管呈不规则串珠样扩张,且呈凹凸:不平样,多贴近于纵隔,可呈1-3 条平行出现的扭曲、扩张的管腔。当扩张的支气管内有粘液充填时呈棒状影像;(3)囊状型:表现为1组或1束多发性含气囊腔,大小不等,壁增厚,若囊内充满液体时则呈一串葡萄状致密影,囊内见到气液平面,是囊状支扩最具特异性的征象;(4)混合型:即上述3 型中2 种或 2种以上形态同时出现。
1.3符合以下一条以上者则诊断该肺段支气管扩张:(1)与邻近肺段的支气管相比较,支气管的内径明显大于邻近肺段的支气管腔,管壁明显增厚;(2)胸壁下1cm 以内看到支气管;(3)支气管直径大于伴行肺动脉直径;(4)以肺段为单位,某一段支气管腔内径远端大于近端。
2结果:
40例患者中柱状型11例、曲张型10例、囊状型6例、混合型13例。
3讨论
研究显示,支气管扩张症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3],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中存在急、慢性炎症或者支气管周围有牵引管壁扩张的因素存在,造成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和肌肉组织破坏,致使不能恢复正常扩张状态[4]。支气管扩张症常可见某些伴随病变:如支气管粘液栓、感染、节段性肺不张、局限性肺气肿等。其好发部位为:下叶多于上叶,左侧多于右侧,这与左肺下叶支气管细长且易受左心缘压迫有关,病变广泛者常可见到各型支扩同时并存。国内外对CT诊断本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多数学者是以支气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机器类型的差异,医生的主观性、经验性等,各家所得结果差异较大,况且支气管造影能否作为“金标准”尚待进一步探讨。
以往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部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常缺乏临床特异性、准确性,临床常出现误诊、漏诊。螺旋CT由于采取一次屏气,容积扫描,克服了上述缺陷,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HRCT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肺小叶气道、血管及小叶间隔、肺间质及毫米级的肺内小结节等),几乎达到能显示与大体标本相似的形态学改变,因此,HRCT在胸部的应用非常重要,而且扫描时不需要造影增强。HRCT被认为是目前诊断肺弥漫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HRCT并不能代替常规CT,而是作为常规CT的一种补充。HRCT扫描对患者屏气要求较高,否则会高估或低估病变。HRCT还与扫描层厚、图像重建算法、显示野大小、矩阵大小以及扫描参数等相关。此外,HRCT常为间隔扫描,对一些斜行走向的轻微支气管扩张可能漏诊。影响螺旋CT诊断本病的主要因素是螺距、层厚,以及因心脏搏动或屏气不良引起的假性双条状影,文献报道用5mm层厚,1.0螺距扫描。5mm层厚虽然优于8mm层厚,但仍然有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用更薄的层厚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便于更准确确定有无支气管扩张,病变的准确定位及分型,不致遗漏病变。HRCT对轻微柱状和曲张型支气管扩张仍存在假阴性[5]。
本组研究显示,螺旋CT尤其薄层螺旋CT扫描诊断支扩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安全无痛苦,并能同时观察肺部其它病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景峰,多层螺旋CT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9):836-837.
[2]韦大忠,吴书信,以咯血为主症的支气管扩张症CT诊断[J].当代医学,2011,17(12):70-71.
[3]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1.
[4]黄旭东,赖海辉,林强,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48-49.
[5]刘军华,CT及X线诊断支气管扩张的综合分析[J].肇庆医学,2009,(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