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动脑筋,策划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认为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抓手,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在阅读理解、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训练解题中实现能力的迁移作了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生能力 迁移
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抓手,我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在阅读理解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突出过程与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前的自主阅读和理解,在阅读时要做到用心、用手、用脑,使学生在阅读中会归纳、概括、比较、联想和思考;在阅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对那些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要仔细阅读,对关键性的字、词和句要认真理解,并作出标记。如学习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新物理量时,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量速度进行比较、联想实现迁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推导出计算公式和单位。在学习概念规律时,要求学生认真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如质量的概念,对“物体”指什么和“物质”指什么进行比较,“物体”体积与“物质”体积有何区别。只有这样正确地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才能做到真正会学,在阅读理解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二、在观察分析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物理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看到或用到一些物理现象,它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课堂上要认真观察分析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合作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如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学生往往只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感兴趣,而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前后的过程和所需要条件却观察分析不透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实验情景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对晶体加热时晶体的状态有无变化,晶体的状态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在熔化过程中状态又如何?非晶体熔化又是怎样呢?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才会用心、细心观察分析。再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学生仿效以上获得的方法,学生能耳眼并用观察出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也能听出沸腾前后响度的差异。生活处处是物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分析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现象或事物对能力的迁移也十分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慰问的路上,看见一人拉着装满货物的板车停在上桥的坡路上上不去,我就指着拉车人对学生说:“又一次学雷锋的机会到了,你们一起去帮帮吧。”等学生帮完后,我笑着问:“你们看到的事件和亲身的体验,有没有想过它的力学道理。”一句话冷静了学生助人的喜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其中的力学道理。我契机指导:同学们,你们要用心对待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周围一些现象或事物的习惯。总之,教师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实践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活跃思维、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观察、分析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三、在实验探究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能力的迁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物理教师应尽的职责。在实验探究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概括、推理、总结结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部分学生很快就探究出杠杆在两个力作用下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条件,有的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的是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我看在眼中并建议已完成的学生再改变钩码的个数、所挂位置或改变弹簧测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检查结论是否成立?再找出受三个、四个或更多力的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的方向通过支点,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识别出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的错误,并总结出探究物理规律要进行多次实验,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在已有探究实验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在做测电阻实验中,没有通过一组对应的电压、电流就计算出电阻,而是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待测电阻很相近,在我的点拨下通过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了测量误差。接着我提出改变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位置即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原因是什么?若只用一个电表和一个已知电阻,能测出未知电阻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巩固了本实验。总之,在探究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探究实验中构建方法,进行探索、创新,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操作技巧,又能实现能力的迁移。
四、在训练解题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训练解题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要使学生在解题中实现能力的迁移,教师必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在贴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如同种求异、异种求同、纵向延伸、横向发展、逆向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等展示知识及内在联系中恰当选择、设计习题。例如:将一根已知长度的杠杆一端固定在轴上,在另一端挂一已知重力的某种物体。问在离挂重物端距离已知的某点竖直向上施加多大的力,杠杆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学生解答一般困难不大。若将第一问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固定在已知的滑轮组的动滑轮上,此时滑轮组绳子拉力将多大?学生通过思考也不难解出。若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此时滑轮组绳子的拉力又将是多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一般问题不是很大。在上述情况不变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此时滑轮组绳子的拉力又将多大?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后,大部分也能解出。如此题例问题的呈现有关联、有层次、有递度,既照顾了学困生,又使其他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若将此题整合且只出示第四问,学生就会被习题的文字叙述和所提问题所困惑。有的学生束手无策,不敢动笔。这时,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分析指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化难为易、化繁为间。概括地讲,课上的例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构建解题的方法,在训练习题的选择与设计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给学生创设适度的思维训练机会,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实现能力的迁移。
综上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指导、点拨学生正确阅读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定律,细心观察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运用概括、比较、联想、归纳等方式方法,将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实现能力的迁移,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生能力 迁移
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抓手,我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在阅读理解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突出过程与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前的自主阅读和理解,在阅读时要做到用心、用手、用脑,使学生在阅读中会归纳、概括、比较、联想和思考;在阅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对那些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要仔细阅读,对关键性的字、词和句要认真理解,并作出标记。如学习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新物理量时,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量速度进行比较、联想实现迁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推导出计算公式和单位。在学习概念规律时,要求学生认真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如质量的概念,对“物体”指什么和“物质”指什么进行比较,“物体”体积与“物质”体积有何区别。只有这样正确地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才能做到真正会学,在阅读理解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二、在观察分析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物理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看到或用到一些物理现象,它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课堂上要认真观察分析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合作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如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学生往往只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感兴趣,而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前后的过程和所需要条件却观察分析不透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实验情景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对晶体加热时晶体的状态有无变化,晶体的状态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在熔化过程中状态又如何?非晶体熔化又是怎样呢?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才会用心、细心观察分析。再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学生仿效以上获得的方法,学生能耳眼并用观察出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也能听出沸腾前后响度的差异。生活处处是物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分析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现象或事物对能力的迁移也十分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慰问的路上,看见一人拉着装满货物的板车停在上桥的坡路上上不去,我就指着拉车人对学生说:“又一次学雷锋的机会到了,你们一起去帮帮吧。”等学生帮完后,我笑着问:“你们看到的事件和亲身的体验,有没有想过它的力学道理。”一句话冷静了学生助人的喜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其中的力学道理。我契机指导:同学们,你们要用心对待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周围一些现象或事物的习惯。总之,教师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实践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活跃思维、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观察、分析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三、在实验探究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能力的迁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物理教师应尽的职责。在实验探究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概括、推理、总结结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部分学生很快就探究出杠杆在两个力作用下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条件,有的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的是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我看在眼中并建议已完成的学生再改变钩码的个数、所挂位置或改变弹簧测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检查结论是否成立?再找出受三个、四个或更多力的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的方向通过支点,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识别出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的错误,并总结出探究物理规律要进行多次实验,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在已有探究实验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在做测电阻实验中,没有通过一组对应的电压、电流就计算出电阻,而是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待测电阻很相近,在我的点拨下通过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了测量误差。接着我提出改变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位置即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原因是什么?若只用一个电表和一个已知电阻,能测出未知电阻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巩固了本实验。总之,在探究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探究实验中构建方法,进行探索、创新,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操作技巧,又能实现能力的迁移。
四、在训练解题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训练解题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要使学生在解题中实现能力的迁移,教师必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在贴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如同种求异、异种求同、纵向延伸、横向发展、逆向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等展示知识及内在联系中恰当选择、设计习题。例如:将一根已知长度的杠杆一端固定在轴上,在另一端挂一已知重力的某种物体。问在离挂重物端距离已知的某点竖直向上施加多大的力,杠杆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学生解答一般困难不大。若将第一问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固定在已知的滑轮组的动滑轮上,此时滑轮组绳子拉力将多大?学生通过思考也不难解出。若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此时滑轮组绳子的拉力又将是多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一般问题不是很大。在上述情况不变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此时滑轮组绳子的拉力又将多大?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后,大部分也能解出。如此题例问题的呈现有关联、有层次、有递度,既照顾了学困生,又使其他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若将此题整合且只出示第四问,学生就会被习题的文字叙述和所提问题所困惑。有的学生束手无策,不敢动笔。这时,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分析指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化难为易、化繁为间。概括地讲,课上的例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构建解题的方法,在训练习题的选择与设计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给学生创设适度的思维训练机会,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实现能力的迁移。
综上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指导、点拨学生正确阅读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定律,细心观察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运用概括、比较、联想、归纳等方式方法,将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实现能力的迁移,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