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而“演”:课堂中的教学与表演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轮轮课程改革的火热开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波波挑战。教师仅以讲授法教学早已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教师的全身心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表演”这一形式恰好是综合运用教师身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某些教学环节上,表演教学更受用。但是,在课堂中一味表演并非可取,教师应同时兼备教师和演员双重身份的自我修养,掌握好课堂中表演性教学的尺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 键 词教师;学生;课堂;表演性教学
  提及“课堂”,最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是在黑板上挥毫泼墨,学生在课桌前奋笔疾书,或是瞪大眼睛看着老师神情恍惚。但是即便是在各种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类曾经不被我们提倡的课堂教育现场,仍然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中不断上演。
  干枯的讲授法早已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教师也不再是只拿着课本照读的教书匠。教师身心的全部都应该成为教学的资源,甚至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次简单的转身、一个简单的微笑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从这一视角出发,课堂中的教师就如同镜头前的演员,没有任何一丝动作不是为了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所做。可见“演员”与“教师”之间、“表演”与“教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教学”需要“表演”
  在将“表演”与“教学”二者结合之前,我们不得不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表演性教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表演的解释为:1.戏剧、舞台、杂技等演出:把情节和记忆表现出来。2.做出示范性的动作。本文以为教学中的表演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将表演艺术和表演形式融于教学过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与课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精神能量转换,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真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完善。
  但是现实中,每每和一线教师聊起关于上课“表演”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教师第一反应均是“教师就是教师,跟演员有什么关系”。很多教师都不认为教师是一个需要表演的职业,甚至会觉得将表演应用在教育之中,是对教育者的侮辱。对于教师的表演,最多就是在做公开课前,教师和学生提前安排好课上的一些互动环节,彩排熟练后,在上课时给现场听课的老师们展示一遍。不过笔者所说的表演并不是要求教师像公开课一样走形式,而是真正的将自己看成一位演员,利用自己的表演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一)儿童的需要
  “教育为了谁?”这个问题我们反反复复问了很多年,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争论中,我们才得到了今天的结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于课堂的要求应该是将课堂的主角转移,从教师为主角转移成学生为主角。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没有人不喜欢那些新奇、吸引眼球的事物,课堂上更是如此,干燥的讲授加上冷冰冰的知识,定是让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相关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时间为:
  5—6岁时,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
  7—10岁时,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
  10—12岁时,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
  12岁以上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能超过30分钟。
  这里的时间是指学生能够持续学习的有效時间。现在的一节课,少说也有45分钟,对于儿童的注意力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有“表演”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教师的“表演”中。
  (二)课堂必须具有生命力
  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提法,叶澜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课堂生命力的命题。随着我国一轮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层层推进,“课堂要具有生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知识更多的为考试所用,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一过程不只是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就能实现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是用教师的灵动来激发学生的灵动、用教师的演绎来带动学习的氛围。一场形象的、生动的表演会焕发出一个有生命力、持续力的课堂。
  虽然明确了表演和教学的关系,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有困惑:教师并非专业演员,如何才能够将表演应用到教学中去呢?
  二、表演 教学=活教学工具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夙愿是希望自己教授的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简单来说,只要教师运用合法、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够有更快的领悟,那么这名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是可取的、成功的。
  “中国音乐剧之父”刘键教授曾说过:“歌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有的权利,我们都可以好好利用自己身体这一独特的乐器。”正如刘键教授所言,人的身体是一件奇妙的乐器,即使其他乐器演奏得再优美,也只不过是为人声而伴奏。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工具,也是为了辅助自己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当今的课堂上,五花八门的教学工具盛行,电子白板、高清投影仪等设备,几乎成为教室中必备的设施之一。这些教学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它们最终的用途还是服务学生。教师的课堂表演也一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是能够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教学工具。
  笔者曾在北京某小学听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可有力佐证这一点。那是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所讲内容是《挑山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   挑山工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
  教师在讲解这段时,发生了如下的教学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说挑山工累不累?
  生:……(班级鸦雀无声)
  师:你们会发现挑山工的爬山方式与一般人是不太一样的,那你们能说说他们跟咱们上山的区别在哪里吗?他们为什么这样上山呀?(老师好像看出了学生们有些困惑)
  生1:老师,我知道挑山工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膝盖,可是我怎么想象不出他们到底是怎么背着扁担前进的啊?
  师:如果你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挑山工走出来的路线就类似于一些汉字,比如“人”和“之”。
  教师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进行描述,然而学生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反而更加迷糊了。虽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在这时,教师不说话了,走到窗边拿起一根竹竿,又借了两个同学的书包,在竹竿上一头挂一个。教师一下子把挂着两个书包的竹竿扛在了肩上,自己也弯下了膝盖和腰,用讲台的那一级台阶当作上山的台阶,走起了“人”字型的路线。
  师:你们看啊!(教师将竹竿比作扁担,两头挂着的书包比作重物,开始表演挑山工的行进方式)
  生1:原来是这样!
  生2:这下我明白了。
  教师上课之时,如果仅凭借自己的一张嘴讲授所有的知识,想必课堂会枯燥很多。但如果教师将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手脚等身体的“零件”都调动起来,那么教学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正如我国民国时期电影先驱洪深在其著作《电影戏剧表演术》中所言:“表演的工具是身体。”当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起自己身体的各个“零件”的时候,当这些“零件”相互配合呈现出一个个画面的时候,教师就是在表演。若是能将教师身体的各个“零件”有效联动,那么对学生的吸引力来说,毫无疑问是要大于单纯的一幅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的。因为每个人都更愿意被自己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吸引,一个2D的图片或视频与教师情景再现式的表演相比,显得如此苍白。
  三、三分演员 七分教师=十分好的老师
  记得李政涛教授在2003年说过:“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表演者,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优秀的表演者。”[1]对于教师表演这一命题的论述,在十五年前就有了相对正式的提及,也许李正涛教授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论断的人,但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与“教师表演”相类似的话题至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其实,这些年一线教师对于表演性教学呈现出一种趋于接受的态度,不同于最初对于它的误解和抵触,现在教师课堂中的表演性教学得到广泛普及,尤其是在特定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运用表演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有充分的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谨记的是:表演是为了传授知识,并非是用表演的方式逗乐学生。在现如今的教育市场中,有些民营教育企业出现这类现象较多,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但并没有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并不是随意而为,既然是表演就应该兼备教师与演员双重身份的自我修养。
  第一,每次表演必须是全新的角色塑造、全新的体验、全新的表现,偶发性才是最好的刺激物。[2]11“走形式的”表演不是表演,“走心的”表演才是表演。公开课前的彩排,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在课堂当中学习知识的新鲜感,这就如同将已经咀嚼过的食物再喂给孩子吃,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若是每一位演员在镜头前,都面无表情地念台词、机械地做动作,那么定将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课堂亦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课上学生生成的一个个疑惑,才是真正关键的教学点。如果省去这一过程,学习就不能称之为学习,而在一定意义上,表演是激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方式的有效途径。
  第二,为观众而表演。在剧场中,演员为观众而表演;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而表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行的表演,都不应仅仅是诵读课文、无情无感的演绎;应是以角色为核心、以学生理解为出发点去表演,这种表演不应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应源于表演者和观看者的个体自我需要。[2]11表演绝不是教师的自娱自乐,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所授知识的难易,酌情把控是否需要表演以及需要何种形式的表演。表演是为知识理解而服务,若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知识点也要进行表演,那就有点画蛇添足了。演员(教师),只有从她的观众(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表演,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演员(教师)。
  身为教师,除了具有教学技巧,也应具有自身最基本的修养,不能忘记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有些教学环节演出来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并不等于演员,演员也并非老师,教师在表演的时候不能忘了自己的初衷。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存在着“演员”的成分,但过多即是泛滥,过少便是匮乏,恰到好处才为最佳。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學考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M].刘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邓局长,您好!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中小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此,贵局是怎么做的?  邓云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一项事业。一个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如果连人都做不好,其他就很难做好。这就是我们讲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我们要培养未来人
核查表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使学生对照标准反省提高自己。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为此,我们尽力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亲自体验的机会,表现性任务便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表现性评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青睐,它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请看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
摘 要  青少年政治思想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稳定。本研究通过调查初二、高二、大二和大四学生政治思想的变化情况,分析出青少年政治思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符合其政治思想发展规律的策略,旨在促进青少年政治思想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青少年;政治思想;影响;策略  青少年对国家政治的理解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一个人只有在产生感情的基础上才能对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立德”成为回归教育之本义、破解当前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莱州自200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是全国道德建设示范县,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道德建设典型予以宣传推广,被誉为“厚德莱州”,为我们推进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厚实的道德基础。  伴随着2016年《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
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贯彻大会精神,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大会精神,探讨實践应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助力。
惩罚,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之一,但眼下惩罚教育却饱受争议。是否该实行惩罚教育,如何实施惩罚教育,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本期话题或可对上述问题解答一二。
摘 要 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判断无可悬置,教师必须表态,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这是为你好”作为教育初衷,是值得倡导和尊重的;作为一种回报机制,“这是为你好”并无罪过;“这是为你好”并非完全不可证实和证伪的;“这是为你好”的教育也可以使青春充满浪漫、活力和创新。  关 键 词 “这是为你好”;规训;尊重  作者简介 何杨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  2013年第24期《教育发展研究》
进入新时代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呼声逐渐增强。在近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聚焦家庭教育立法”学术沙龙上,与会专家从教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研究角度,围绕家庭教育立法应如何定位、政府应履行怎样的职责、立法的调整对象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展现了家庭教育立法研究的前沿成果。  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目前重庆、贵州、山西、江西、江苏已经推出5部地方“家庭教育促
当大多数国家以学业成绩为标准问责教师,并以高风险测试和排名等形式评估教师时,芬兰并没有这样做。他们依然选择信任教师,相信教师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允许教师在一个无需恐惧外部测试或监管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开展工作。  芬兰,一个面积不大的北欧国家,近年来以其优质的教育蜚声全世界,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去学习交流。优质的教育必定以卓越的教师队伍为基石。有学者认为,芬兰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最为根本的
通过共同的劳动实践,人们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尤其是尊重优秀劳动者的道德意识,这一尊重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上,也促进集体的团结,并在本质上促进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弘扬和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领域,苏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