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以来,新的领导集体在不断探索科学发展重大课题的同时,也在认真地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科学指导,形成了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
  【关键词】新时期 社会稳定 稳定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步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正确处理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关系,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认真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稳定观的重要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稳定观。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稳定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在人们自觉地干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①社会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认真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深刻把握社会稳定的规律,逐渐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稳定观,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社会稳定是当代中国的利益问题,属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范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与中国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保证,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稳定观理论的检验。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科学理论,进而保证安定团结和平的局面。和谐社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性,社会稳定观本身就是关于社会协调的科学理论,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社会和谐的提出从宏观上为社会稳定观提供了理论指导,“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这些要求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社会稳定观的内容,为社会稳定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机制,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巨大任务,也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立足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就是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党的事业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稳定大于一切,把国家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安定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
  经济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经济体制的和谐有序,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连贯等多个方面。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的稳定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其他事业的有序发展,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经济稳定显得更为重要;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主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把握经济各项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国家的经济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充实了社会经济稳定观的内容。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最集中体现。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首要目标。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主要包括国家主权的稳定,政治制度稳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按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政治的稳定十分注重政治生活的稳定有序,注重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要把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看成是我国改革发展、政局稳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升华了政治稳定的内容。“稳定压倒一切”是新时期政治稳定的理论先导,使“社会稳定”有了合理定位、提升了其科学内涵,明确了党员干部的稳定政绩观,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稳定的地位。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就是要坚持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动摇,保证我国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懈怠”是要求我们的政治工作要以民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扎扎实实搞建设,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所谓“不折腾”,是对搞好我国主权和团结统一提出的具体要求,维护国家的主权稳定,保证各族人民以及港澳台的团结统一,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
  文化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文化稳定代表着广大民众对社会有机体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指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和对社会的满意度,包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取向,社会成员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新时期文化稳定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我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交锋的形势下维护文化安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文化稳定的保证;践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文化稳定的首要内容;当前文化稳定还涉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维护文化稳定是党的思想旗帜,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理论内容,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两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③,在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稳定和发展同样重要,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没有改革,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没有发展,什么功绩也不会取得,要始终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障社会稳定。要始终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调整的关键时期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各种挑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
  正确处理保民生与稳定的关系。2005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些思想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2009年1月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了“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正确的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保障民生是归宿,维护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结合点;保障民生是各项事业的归宿,“当前我们要牢牢抓住保民生这个根本的归宿,千方百计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④;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力度,是民生实现的前提,以稳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平衡。
  总之,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内容丰富,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观的科学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学说,正确把握了社会稳定的规律,为今后社会稳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宋士昌:《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年10月18日。
  ③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9年第1期。
  ④杨宇光,胡松:“弘扬井冈山精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学习胡锦涛视察井冈山重要讲话的几点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村民自治组织环境权是村民维护集体环境的公权利,将其界定为“权力”是不恰当的。村民自治组织环境权应包括环境决策参与权、收益权、知情权、监督权、侵害请求权等内容。应在立法上明确村民自治组织环境权,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村民自治组织 环境权 法理依据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妥善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公共产品的服务与发展是政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理论探索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为其市场化的道路提供了指导作用和宏观建设的外部环境。而政府角色在这其中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以上理论对我国公共产品市场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角色 公共产品 市场化    公共产品与市场化问题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自19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摘要】老齡化不只关涉老年人,也不再是一个身体过程,而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中国在“国未富”的背景下到来的老龄化,由于权利模式过于制度化与可持续性引起复杂的问题,对老龄化社会保障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构建立体式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是合理配置和分配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老龄化 未富先老 挑战 对策    人口老龄化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老龄化是伴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到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对于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
【摘要】政策性腐败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腐败行为,其主要发生在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及其公务员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将信息公开制度贯穿于政策裁量、制定、执行、评估等全过程,建立一整套防范与监控政策性腐败的信息公开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策裁量 政策性腐败 信息公开    公共政策实践:问题与现状  2010年4月20日,《经济参考报》头版报道了“山西忻州限价房项目建成公务员小区”事件
【摘要】大学生盗窃、伤害等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必须通过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养 法律心理 法律道德    大学生法制教育回顾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我国的普法教育开始就一直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五”、“二
我国《物权法》采用了地役权和相邻关系分别立法体例。地役权具有调整不动产的利用、弥补物权法定原则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功能。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其必须与需役地
【摘要】我国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但这种限制造成了许多现实问题和法律冲突。从当今农村的发展来说,限制流转的理由并不充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宅基地自由流转有利于产权设计目的的实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使用权 流转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不能用大陆法系的用益物权制度来规制,其制度构建缺乏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有鉴于
【正】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了许建文同志的《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一书。该书是教育部2007年度批准的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的成果之一,是建国50多年来中国学者第一部
【摘要】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当前,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性、复杂曲折性、多样统一性、真实科学性等规律。  【关键词】和谐文化 规律 构建    探索和谐文化构建规律的重要性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人均GDP在由1000~3000美元的增长期内,是一个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