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以来,新的领导集体在不断探索科学发展重大课题的同时,也在认真地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科学指导,形成了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
【关键词】新时期 社会稳定 稳定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步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正确处理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关系,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认真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稳定观的重要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稳定观。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稳定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在人们自觉地干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①社会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认真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深刻把握社会稳定的规律,逐渐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稳定观,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社会稳定是当代中国的利益问题,属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范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与中国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保证,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稳定观理论的检验。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科学理论,进而保证安定团结和平的局面。和谐社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性,社会稳定观本身就是关于社会协调的科学理论,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社会和谐的提出从宏观上为社会稳定观提供了理论指导,“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这些要求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社会稳定观的内容,为社会稳定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机制,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巨大任务,也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立足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就是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党的事业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稳定大于一切,把国家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安定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
经济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经济体制的和谐有序,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连贯等多个方面。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的稳定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其他事业的有序发展,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经济稳定显得更为重要;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主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把握经济各项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国家的经济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充实了社会经济稳定观的内容。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最集中体现。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首要目标。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主要包括国家主权的稳定,政治制度稳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按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政治的稳定十分注重政治生活的稳定有序,注重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要把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看成是我国改革发展、政局稳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升华了政治稳定的内容。“稳定压倒一切”是新时期政治稳定的理论先导,使“社会稳定”有了合理定位、提升了其科学内涵,明确了党员干部的稳定政绩观,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稳定的地位。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就是要坚持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动摇,保证我国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懈怠”是要求我们的政治工作要以民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扎扎实实搞建设,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所谓“不折腾”,是对搞好我国主权和团结统一提出的具体要求,维护国家的主权稳定,保证各族人民以及港澳台的团结统一,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
文化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文化稳定代表着广大民众对社会有机体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指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和对社会的满意度,包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取向,社会成员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新时期文化稳定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我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交锋的形势下维护文化安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文化稳定的保证;践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文化稳定的首要内容;当前文化稳定还涉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维护文化稳定是党的思想旗帜,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理论内容,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两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③,在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稳定和发展同样重要,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没有改革,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没有发展,什么功绩也不会取得,要始终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障社会稳定。要始终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调整的关键时期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各种挑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
正确处理保民生与稳定的关系。2005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些思想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2009年1月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了“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正确的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保障民生是归宿,维护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结合点;保障民生是各项事业的归宿,“当前我们要牢牢抓住保民生这个根本的归宿,千方百计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④;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力度,是民生实现的前提,以稳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平衡。
总之,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内容丰富,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观的科学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学说,正确把握了社会稳定的规律,为今后社会稳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宋士昌:《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年10月18日。
③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9年第1期。
④杨宇光,胡松:“弘扬井冈山精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学习胡锦涛视察井冈山重要讲话的几点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关键词】新时期 社会稳定 稳定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步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正确处理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关系,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认真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稳定观的重要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稳定观。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稳定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在人们自觉地干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①社会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认真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深刻把握社会稳定的规律,逐渐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稳定观,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社会稳定是当代中国的利益问题,属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范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与中国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保证,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稳定观理论的检验。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科学理论,进而保证安定团结和平的局面。和谐社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性,社会稳定观本身就是关于社会协调的科学理论,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社会和谐的提出从宏观上为社会稳定观提供了理论指导,“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这些要求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社会稳定观的内容,为社会稳定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机制,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巨大任务,也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立足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就是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党的事业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稳定大于一切,把国家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安定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
经济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经济体制的和谐有序,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连贯等多个方面。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的稳定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其他事业的有序发展,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经济稳定显得更为重要;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主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把握经济各项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国家的经济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充实了社会经济稳定观的内容。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最集中体现。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首要目标。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主要包括国家主权的稳定,政治制度稳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按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政治的稳定十分注重政治生活的稳定有序,注重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要把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看成是我国改革发展、政局稳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升华了政治稳定的内容。“稳定压倒一切”是新时期政治稳定的理论先导,使“社会稳定”有了合理定位、提升了其科学内涵,明确了党员干部的稳定政绩观,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稳定的地位。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就是要坚持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动摇,保证我国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懈怠”是要求我们的政治工作要以民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扎扎实实搞建设,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所谓“不折腾”,是对搞好我国主权和团结统一提出的具体要求,维护国家的主权稳定,保证各族人民以及港澳台的团结统一,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
文化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文化稳定代表着广大民众对社会有机体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指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和对社会的满意度,包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取向,社会成员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新时期文化稳定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我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交锋的形势下维护文化安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文化稳定的保证;践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文化稳定的首要内容;当前文化稳定还涉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维护文化稳定是党的思想旗帜,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理论内容,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两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③,在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稳定和发展同样重要,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没有改革,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没有发展,什么功绩也不会取得,要始终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障社会稳定。要始终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调整的关键时期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各种挑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
正确处理保民生与稳定的关系。2005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些思想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2009年1月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了“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正确的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保障民生是归宿,维护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结合点;保障民生是各项事业的归宿,“当前我们要牢牢抓住保民生这个根本的归宿,千方百计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④;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力度,是民生实现的前提,以稳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平衡。
总之,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内容丰富,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观的科学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学说,正确把握了社会稳定的规律,为今后社会稳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宋士昌:《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年10月18日。
③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9年第1期。
④杨宇光,胡松:“弘扬井冈山精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学习胡锦涛视察井冈山重要讲话的几点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