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花如花阿昌人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er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
  我们的汽车在滇西的峡谷中欢快地穿行,阿昌族就生活在这一带。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其间,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以坝中为界,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坝子四周青山环抱,坝中流水潺潺,户撒河自北向南纵贯户撒坝;襄宋河、大盈江似银色的蛇,装点着美丽的梁河坝。山麓之下的半山半坝中,点缀着错落有致的阿昌村寨,眺眼望去,一派宁静、清幽、祥和的景象。
  看过电影《孔雀公主》的人,都会被王子佩带的银长刀吸引。如今,打刀的不得挎刀,打银的没有银戴的日子,早已像户撒河水一样流逝而去,各种银饰和鲜花把现在的阿昌族打扮得异常美丽。
  腊撤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彩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鬓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瑙、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阿昌姑娘还扎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据说,古时有位猎人的女儿,为了跟父亲学打猎的本领,就缝了一条腰带把腰身扎紧,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姑娘们羡慕她,也学她扎起腰带。扎时在身前留出一长一短两条扎头,既紧束腰肢,方便劳作,又飘如彩蝶,十分美观。每逢节日,阿昌族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户腊撒阿昌族的村寨沿坝子东西两边山麓分布,各村寨间有石板路连接,街道非常整洁,我们去时正逢阿昌族的“会街”节,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地区,又叫“阿露”节,每年农历九月初十举行,主要是为了喜庆丰收。每逢会街节,村村寨寨的阿昌族就汇集到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棍等。
  


  街道两旁无数把薄刀在砧板上剁肉,发出笃笃笃的响声,许多摊贩正在制作阿昌族有名的风味食品——火烧生猪肉米线,也称“过手”米线。各摊档的调料不尽相同,但每家的选料都很注意,一般是新鲜火烧猪肉,经过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各种调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后拌和上柔软滑润的米线。经不住诱惑,我在一个摊档前要了一碗,酸辣可口,别具风味。阿昌族的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过往的行人到户撒地区都要品尝这种美味食品,否则将遗憾无比。
  耍白象是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玛”的灵魂回到人间。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并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
  耍青龙、白象原来是为纪念他们信奉的“个打玛”(释迦牟尼)的灵魂回到人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已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青龙、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德宏州人大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的意见后,决定把梁河地区的“窝罗”节和户撒地区的“会街”节合起来称“阿露窝罗”节,并法定为阿昌族传统节日,节日订在每年的3月20日。
  在户撒地区,我们参加了阿昌族的荡秋千活动。荡秋千是阿昌族的传统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场地中立两根高约3米的木柱,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个宽约一米的木制十字型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四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挂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四人各坐一木板上,脚触地时即用力蹬地,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因秋千架如风车旋转,故称“风车秋千”。看到阿昌族姑娘玩那么开心,我也跃跃欲试,欢天喜地地坐在木板上,可是每升到最高处,我就忍不住吓得尖叫。阿昌族荡秋千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个国王娶龙女为妻,渴望自由的龙女不愿受宫廷的禁锢,便在初一早晨诈称宴饮积食,请求国王在河边立个秋千,消食解闷。龙女登上秋千悠荡,越荡越高,忽而抹草擦地,忽而刺空穿云,国王见了很高兴。忽然,龙女两腿一蹬,双手脱开秋千绳,腾空而起,扑进河里,直向龙宫返去,岸边只留下空荡着的秋千……人们非常怀念龙女,每逢大年初一到十五,阿昌族青年男女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以示对龙女的敬慕。
  


  阿昌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村村寨寨到处都是鲜花,连男子也喜欢采朵花插在头上、别在胸前。阿昌族的泼水节其中一天就是要围着采来的鲜花跳舞、给花浇水,所以,阿昌族的泼水节又叫浇花节。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桑剑花、杜鹃花之类)。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
  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十二点,就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若姑娘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对歌:
  男:草地相连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
  女:郎是细雨从天降,妹是清风就地生。
  男:结交要学长流水,莫学露珠一早晨。
  女:你我如同板栗树,风吹雨打不运根。
  ……
  阿昌族男女青年通过这一活动,播下了他们爱情的种子。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就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相关链接: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约有近3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阿昌族主要节日
  阿昌族每年都要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节日习俗与附近汉族大同小异。此外,阿昌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因地区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窝罗”节:“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
  火把节: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进洼: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其他文献
恍恍惚惚地好像掉入一个遥远的梦境。脚下的落叶松软,鼻腔里的松香醉人。不远处,青烟袅袅升腾,在古朴的木屋四周缭绕,宛如童话中的仙境。这就是让我瞥见一眼就终身难以忘怀的岜沙苗寨。   “岜沙”,在苗语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 “岜”字,在字典里念ba,但在这里若你问ba沙在哪儿,没有人会知道。只有念bia沙,才能透露出那独特、原始和道地的土味儿,他们才都心领神会。   就是这样的一幅水墨画:依山势建
期刊
鸟儿本是三月的精魂,鸟儿本该在三月的灿烂-上画龙点晴。在这个春意刚刚萌动的日子里,丹顶鹤、天鹅,白鹇,红腹锦鸡、赤麻鸭。白顶溪鸲,黑脸琵鹭。红嘴鹭、卷羽鹈鹕。海鸬鹚……江岸、林中、山岭。湖畔,海边,鸟儿本已等候。我们也本该把思绪从灯红酒绿中挪开,让目光随着他们翱翔。但就在她们再次触动我们的神经、吸引我们注意的时候,却是因为人类对自身安危的恐慌。因为禽流感,今年我们可能不得不对这些可爱的精灵们避而远
期刊
胡同是北京的根,是北京人的灵魂。胡同之于北京,就像大树之于树根。正当人们对北京这棵大树津津乐道之时,却惊讶地发现,支撑着这棵庞然大树的根系组织却在消退、萎缩……   近年,“胡同游”成为北京旅游的主打节目之一,其魅力何在?鲁迅先生说得好:越是地方的,越容易被世界所欣赏。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日,天气渐暖,新一轮建设来了,老北京的味道是否因此又要淡一些?有媒体记者曾经这样报道:“我随着胡同的纹
期刊
巷子于之重庆,就像是神经于之肉体。岁月沧桑,城市日新月异,当肉体无限制地膨胀时,不堪重负的神经,却在一片呻吟中逐渐地衰弱……   与北京之胡同、上海之弄堂相比,重庆的老巷子,虽然显得有些不够大气而缺乏诗意,但是其刚险之地势、雄浑之气魄以及上坡下坎、七弯八拐极富想像力之创意,却是胡同与弄堂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站在巷子的口底仰望,一条条曲折、蜿蜒连天的老巷子,就像是一段段铭刻于岁月沧桑、旧梦往事之
期刊
里弄,犹如上海的脉络,可以说,没有里弄,就没有上海。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改造、扩建的日新月异,一条条老弄堂正在消失……   上海的老弄堂很多,虽然每一条弄堂的结构和形状都看似十分相似相近,但仔细品味,这些看似相似相近的弄堂在它们的最深层次中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所谓“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说的其实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生活在弄堂内的人来说就是他们最普通
期刊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个春风荡漾的季节,出游的人儿倍增,出游成为聊侃重点。是去北欧体验滑雪的乐趣?还是去百花盛开的花城一品花香?抑或干脆留守城市的一端细细回味?广东的三月,就有着是奇特的民间节日和最传统的民间庙会值得一看。
期刊
卢北克被称为“七座钟楼的城市”,小小的城中就有六座教堂,据说其中五座早在十三世纪就已存在了。它们风格各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各尽其美。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这座七座巍峨的钟楼俯临的美丽小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单。    小城卢北克开始并不在我的德国旅行计划之中。当我因偶然机会站在她的大门之前时,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那时我对德国孤陋寡闻,像大多数走马看花的游客一样,只知道柏
期刊
张家界——缩小的仙境    1935年11月19日上午,张家界市桑植县城刘家坪。  贺龙站在田垄上,对着黑压压的一万七千名红军战士发话:“兄弟们!国家面临生死存亡,要想不亡国,就给老子走……”当夜,红军开始撤离。  乡亲们在后面喊道:“你们一定要回来呀。”  这一走,就没有回来过。  今天,青山依旧环抱着这个小村庄,一座座吊脚楼依然掩映在绿树之中。有一栋坐北朝南的土家砖脚吊脚楼,上盖青瓦,前有莲花
期刊
天津,一个低调的城市,既没有北京大气,也不如上海繁华,甚至比不上山城重庆那带着一点野性的朴实泼辣,但他确实有一种渗在骨子里的味道,任由世人慢慢品尝……   天津是个寂寞的城市。小洋楼的繁华与热闹似乎随着袁世凯北洋时代的结束,也慢慢归于了沉寂。表面上看,天津在中国的直辖市中是最没有特点的一个,既缺少北京那种宏伟大气的庄重,又没有上海那种城开不夜的繁华,也不象重庆那样山重水复,诡谲多姿。   但如果静
期刊
我叫许可颜,名不符实,虽然不够漂亮,但因喜欢游走,艳遇倒也有遇。   但艳遇总归只是我在旅途中不小心的一次走神而已,我真正渴望的,实实在在的爱情,应在杭州,应在西湖,而且要一见钟情,要久交倾心,似白娘子与许仙。   带着几乎是诡谲的浪漫预感,我决定去杭州,决定在那里找到我要的爱情。我相信我会梦想成真。因为那样散漫自由的我,居然考到了南方之清华的心理学研究生。三年光阴,足够邂逅一段爱情。   杭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