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
我们的汽车在滇西的峡谷中欢快地穿行,阿昌族就生活在这一带。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其间,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以坝中为界,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坝子四周青山环抱,坝中流水潺潺,户撒河自北向南纵贯户撒坝;襄宋河、大盈江似银色的蛇,装点着美丽的梁河坝。山麓之下的半山半坝中,点缀着错落有致的阿昌村寨,眺眼望去,一派宁静、清幽、祥和的景象。
看过电影《孔雀公主》的人,都会被王子佩带的银长刀吸引。如今,打刀的不得挎刀,打银的没有银戴的日子,早已像户撒河水一样流逝而去,各种银饰和鲜花把现在的阿昌族打扮得异常美丽。
腊撤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彩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鬓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瑙、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阿昌姑娘还扎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据说,古时有位猎人的女儿,为了跟父亲学打猎的本领,就缝了一条腰带把腰身扎紧,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姑娘们羡慕她,也学她扎起腰带。扎时在身前留出一长一短两条扎头,既紧束腰肢,方便劳作,又飘如彩蝶,十分美观。每逢节日,阿昌族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户腊撒阿昌族的村寨沿坝子东西两边山麓分布,各村寨间有石板路连接,街道非常整洁,我们去时正逢阿昌族的“会街”节,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地区,又叫“阿露”节,每年农历九月初十举行,主要是为了喜庆丰收。每逢会街节,村村寨寨的阿昌族就汇集到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棍等。
街道两旁无数把薄刀在砧板上剁肉,发出笃笃笃的响声,许多摊贩正在制作阿昌族有名的风味食品——火烧生猪肉米线,也称“过手”米线。各摊档的调料不尽相同,但每家的选料都很注意,一般是新鲜火烧猪肉,经过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各种调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后拌和上柔软滑润的米线。经不住诱惑,我在一个摊档前要了一碗,酸辣可口,别具风味。阿昌族的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过往的行人到户撒地区都要品尝这种美味食品,否则将遗憾无比。
耍白象是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玛”的灵魂回到人间。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并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
耍青龙、白象原来是为纪念他们信奉的“个打玛”(释迦牟尼)的灵魂回到人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已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青龙、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德宏州人大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的意见后,决定把梁河地区的“窝罗”节和户撒地区的“会街”节合起来称“阿露窝罗”节,并法定为阿昌族传统节日,节日订在每年的3月20日。
在户撒地区,我们参加了阿昌族的荡秋千活动。荡秋千是阿昌族的传统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场地中立两根高约3米的木柱,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个宽约一米的木制十字型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四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挂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四人各坐一木板上,脚触地时即用力蹬地,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因秋千架如风车旋转,故称“风车秋千”。看到阿昌族姑娘玩那么开心,我也跃跃欲试,欢天喜地地坐在木板上,可是每升到最高处,我就忍不住吓得尖叫。阿昌族荡秋千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个国王娶龙女为妻,渴望自由的龙女不愿受宫廷的禁锢,便在初一早晨诈称宴饮积食,请求国王在河边立个秋千,消食解闷。龙女登上秋千悠荡,越荡越高,忽而抹草擦地,忽而刺空穿云,国王见了很高兴。忽然,龙女两腿一蹬,双手脱开秋千绳,腾空而起,扑进河里,直向龙宫返去,岸边只留下空荡着的秋千……人们非常怀念龙女,每逢大年初一到十五,阿昌族青年男女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以示对龙女的敬慕。
阿昌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村村寨寨到处都是鲜花,连男子也喜欢采朵花插在头上、别在胸前。阿昌族的泼水节其中一天就是要围着采来的鲜花跳舞、给花浇水,所以,阿昌族的泼水节又叫浇花节。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下午四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桑剑花、杜鹃花之类)。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跳够了,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十来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
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十二点,就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若姑娘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对歌:
男:草地相连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
女:郎是细雨从天降,妹是清风就地生。
男:结交要学长流水,莫学露珠一早晨。
女:你我如同板栗树,风吹雨打不运根。
……
阿昌族男女青年通过这一活动,播下了他们爱情的种子。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就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相关链接: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约有近3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阿昌族主要节日
阿昌族每年都要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节日习俗与附近汉族大同小异。此外,阿昌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因地区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窝罗”节:“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
火把节: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进洼: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