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学校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忽视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而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主动、创造、拼搏和进取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当前教育如何适应、调整?人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越来越注意到关于主体性教育这个领域,发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有的学校已把实施主体性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实验活动。
一、相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例:在教学“名数”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看完书后,问学生:“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合起书自由举手回答。有学生抢答:“单位名称。”马上就有人反驳他:“是名数。”我马上问:“谁知道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又有学生举手:“名数是数带单位名称。”又有人说:“有一个,也有两个的,还有三个的。”接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我根据他们的说的加以选择板书,一个由学生自己找出的知识网络图就呈现在黑板上。这个概念教师一直没有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二、转变观念,开展主体性教育的研究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探索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的目标教学。提倡“为学而教”,教师应该遵循“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探究,实现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结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的手段,摸索一套适合主体性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如: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课堂结构上为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不少于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占三分之一,即优化课堂结构落实三分之一。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形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主导与主体两种作用呈积极动态性的周期的强弱大小的特征。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育人中得到发挥,随着学生主动作用增强而逐渐减弱;学生的主动作用则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形成并随年龄和文化程度增长而发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由于教育过程是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而教育过程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控制,所以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年龄越小,教师主导作用就越大,而学生主动作用就越少,学生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教师主导作用就越小,学生主动作用就越大。这表明,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的发展,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增强学生的主动作用。弄清师生作用的进行对于发挥两个主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和现实意义。因为素质教育不是只把学生作为(素质教育)唯一 主体,而是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作为主体的存在,否则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调动两个主体温表积极性,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了解,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教学的习惯是:一个新授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教学“加法交换律”,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师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加法交换律a+b=b+a。”我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小结上,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机械小结。教师可以问:“谁来帮老师总结一下,我们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吗?”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间评述。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师要时时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关涉众多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不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学校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忽视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而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主动、创造、拼搏和进取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当前教育如何适应、调整?人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越来越注意到关于主体性教育这个领域,发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有的学校已把实施主体性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实验活动。
一、相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例:在教学“名数”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看完书后,问学生:“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合起书自由举手回答。有学生抢答:“单位名称。”马上就有人反驳他:“是名数。”我马上问:“谁知道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又有学生举手:“名数是数带单位名称。”又有人说:“有一个,也有两个的,还有三个的。”接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我根据他们的说的加以选择板书,一个由学生自己找出的知识网络图就呈现在黑板上。这个概念教师一直没有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二、转变观念,开展主体性教育的研究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探索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的目标教学。提倡“为学而教”,教师应该遵循“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探究,实现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结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的手段,摸索一套适合主体性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如: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课堂结构上为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不少于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占三分之一,即优化课堂结构落实三分之一。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形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主导与主体两种作用呈积极动态性的周期的强弱大小的特征。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育人中得到发挥,随着学生主动作用增强而逐渐减弱;学生的主动作用则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形成并随年龄和文化程度增长而发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由于教育过程是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而教育过程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控制,所以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年龄越小,教师主导作用就越大,而学生主动作用就越少,学生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教师主导作用就越小,学生主动作用就越大。这表明,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的发展,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增强学生的主动作用。弄清师生作用的进行对于发挥两个主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和现实意义。因为素质教育不是只把学生作为(素质教育)唯一 主体,而是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作为主体的存在,否则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调动两个主体温表积极性,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了解,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教学的习惯是:一个新授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教学“加法交换律”,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师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加法交换律a+b=b+a。”我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小结上,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机械小结。教师可以问:“谁来帮老师总结一下,我们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吗?”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间评述。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师要时时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关涉众多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不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