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肠系膜淋巴结炎流行特点、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0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均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腹部彩超可明确诊断。结论: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腹痛患儿需常规B超检查,明确诊断,正确处理,予后良好。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征、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冬春季节,随着B超技术的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清晰显示诊断,使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率大大提高,降低漏、误诊率。本院2010.1月-2013。2月其收治的小儿淋巴结炎100例,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参考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岁-9岁:其中<3岁16例,3-7岁78例,>7岁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
1.2临床表现:1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的特点: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男多于女性,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各有不同,脐周下腹部疼痛71例,腹痛的性质多样,间隔痛56例,痉挛性疼痛29例,腹痛多为阵发性,持续时间约为2-3分钟间歇时间长短不定,每天发病3-5次,
触诊:脐周压痛71例,下腹部压痛19例,无固定压痛10例,伴有发热症状23例,伴有恶心呕吐35例,腹泻或便秘25例,无合并症17例。
1.3辅助检查:100例患儿均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脐周肠系膜根部,脐右侧或右下方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最大25mm×7mm。最小为10mm×4mm。边界清楚,6例合并肠间或盆腔积液,血常规增高29例,支原体抗体阳性3例,便常规检查4-20/HP8例,轮状病毒阳性4例,胸片提示合并肺炎7例。
1.4诊断方法:无统一诊断标准,需详细询问病史,耐心检查腹痛性质,并与肠胃炎,胃痉挛,阑尾炎等鉴别,腹部彩超见肿大淋巴结,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患儿均给予抗生素治疗,无合并症给予口服头孢3-7d,同时口服金双岐7d,两者相隔2h,重症患儿或患有合并症及白细胞升高者,给予头孢呱酮舒巴坦及喜炎平静点,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91例患儿治愈出院,54例患儿经上述治疗2-3天症状缓解,7-10天停药,所有病例1-3月随访,80例腹部淋巴结消失,15例淋巴结缩小,数目减少,5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全年可发病,冬春季多发,发病机制是由于小儿免疫功能活跃,当细菌病毒感染后,其毒素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①本病多发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②腹痛范围小,压痛点多在脐周附近,无固定压痛,腹痛不剧烈,多呈阵发性,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可延长达数年。③多见7岁以下儿童,患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采用B超可清晰直观的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定位,定性较准确,因此对该病患儿应常规做腹部彩超,可作为临床诊断炎症的首选影像检测方法,以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2]任跃: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4(3):252.an22/w3.b百拇医药
[3]贺焱:杨月娥,宫丽杰等。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晚报,2010.31(17): 2746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征、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冬春季节,随着B超技术的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清晰显示诊断,使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率大大提高,降低漏、误诊率。本院2010.1月-2013。2月其收治的小儿淋巴结炎100例,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参考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岁-9岁:其中<3岁16例,3-7岁78例,>7岁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
1.2临床表现:1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的特点: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男多于女性,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各有不同,脐周下腹部疼痛71例,腹痛的性质多样,间隔痛56例,痉挛性疼痛29例,腹痛多为阵发性,持续时间约为2-3分钟间歇时间长短不定,每天发病3-5次,
触诊:脐周压痛71例,下腹部压痛19例,无固定压痛10例,伴有发热症状23例,伴有恶心呕吐35例,腹泻或便秘25例,无合并症17例。
1.3辅助检查:100例患儿均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脐周肠系膜根部,脐右侧或右下方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最大25mm×7mm。最小为10mm×4mm。边界清楚,6例合并肠间或盆腔积液,血常规增高29例,支原体抗体阳性3例,便常规检查4-20/HP8例,轮状病毒阳性4例,胸片提示合并肺炎7例。
1.4诊断方法:无统一诊断标准,需详细询问病史,耐心检查腹痛性质,并与肠胃炎,胃痉挛,阑尾炎等鉴别,腹部彩超见肿大淋巴结,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患儿均给予抗生素治疗,无合并症给予口服头孢3-7d,同时口服金双岐7d,两者相隔2h,重症患儿或患有合并症及白细胞升高者,给予头孢呱酮舒巴坦及喜炎平静点,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91例患儿治愈出院,54例患儿经上述治疗2-3天症状缓解,7-10天停药,所有病例1-3月随访,80例腹部淋巴结消失,15例淋巴结缩小,数目减少,5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全年可发病,冬春季多发,发病机制是由于小儿免疫功能活跃,当细菌病毒感染后,其毒素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①本病多发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②腹痛范围小,压痛点多在脐周附近,无固定压痛,腹痛不剧烈,多呈阵发性,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可延长达数年。③多见7岁以下儿童,患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采用B超可清晰直观的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定位,定性较准确,因此对该病患儿应常规做腹部彩超,可作为临床诊断炎症的首选影像检测方法,以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2]任跃: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4(3):252.an22/w3.b百拇医药
[3]贺焱:杨月娥,宫丽杰等。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晚报,2010.31(17): 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