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何时能让孩子们感动?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味把“道德规范”人为地抬高至“法律规章”,把“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简单地变成人人必须执行的一纸条文,我们的美德教育,还有多少可以称颂的“美感”
  道德和法律,都具有约束人的行为、稳固社会的共同特性,但如果用法律规章手段去维护、实践道德规范,那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负作用
  美德教育应当自然些美丽些柔情些,少用刚性多用软性,少用规定多用感化,少用强制多用熏陶,要让美德成为滋润青少年心田的甘霖,美感成为青少年接受美德的雨露
  近日,有两则新闻颇吸引眼球:一则是四川有一位律师建议为孝道立法,并提出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
  另一则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名年仅3岁的男孩卢卡斯·赫兰德,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先后救了自己的母亲和2岁的小弟弟,被美国人称作“超级宝贝”。一次是妈妈做家务时不慎从凳子上摔下失去知觉,才3岁的小卢卡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不是哇哇大哭,而是像个小大人似的,给家人拨电话求援;一次是汽车突然自燃,和弟弟正在车顶上玩耍的他,拼命将弟弟护送到安全地带。
  这两则新闻发生的地点不同,情形各异,但放在一起思索,颇有价值。就事论事,前者可谓是一种悲哀,如果连像“孝”这样的道德规范竟然要通过立法“保护”,“强制执行”,当官还要以孝不孝作前提,那道德还有没有“质感”和“美感”?后者是一种率性,连3岁的孩子也能“不舍己但救人”,道德内化得让人钦佩。
  这当然是两个个案,但对比之下,却引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我们的道德规范还有多少可资利用的“资本”?我们的美德教育还有多少可以称颂的“美感”?事实上,教育的“美感”被销蚀,正成为时下道德教育力量疲软乏力的一道“软肋”,表现在:
  一、一味把“道德规范”人为地抬高至“法律规章”,减弱了道德对多数人的约束作用,这种道德问题法律“泛化”,对保持道德的美感和法律的尊严都难以带来预期的效应。现在,不少人对社会风气的不正和国民素质的弱势,除了从道德上鞭挞之外,就期望通过立法“一劳永逸”,以为法律是对道德的最好的唯一的保护,也是让人遵守的强制力量。于是,出现了“道德规范”向“法律规章”“大转移”的现象。如将“孝”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其实,“道德规范”越往“法律规章”上靠,反而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是风尚有待转向的征候。
  二、把“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简单地变成人人必须执行的一纸条文,减弱了道德在社会影响中的崇高地位,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现在对孩子的一些道德熏陶,已被所谓越来越精细的行为规范、守则所吞没。一些部门和学校,热衷于条条规章的制定,甚至弄出了百多条,几乎事事有“规章”,处处有“标尺”,时时有“指标”,再搞繁杂、琐碎的“分分计较”。这样的话,道德的柔情被规章无情地碾得支离破碎。
  三、把“道德规范”教育的长期过程笼统地以一种时尚的仪式所代替,减弱了道德精神的隽永成分,倚重了形式的分量,甚至把美好的情感体验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行为。某小学为了在学生中更好地弘扬中华孝敬美德,让学生与父母签订一份《孝敬教育协议书》,协议内容由学生与家长双方经过协商而达成。孝敬父母这种很需要情感投入的细活变成了市场规则下冷冰冰的一纸契约。
  这样的情形,使得我们今天的道德,或者说美德的教育缺少亲和力,这在青少年学生的反应中尤其明显。他们一听到“道德”,不是“洗耳恭听”,而是反感;说到“美德”,不是“肃然起敬”,而是掩鼻;要进行美德教育,不是“乐在其中”,而是消极。“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许多孩子对于《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只能写出类似“自己的钱包失而复得”的“感人故事”,实际上都是编造出来的。
  其实,青少年是无辜的,这多半是因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去了附在道德身上的“美丽外衣”,蚀空了道德本体内的“内涵精髓”,以致于我们今天的道德、美德教育显得面目并不“眉清目秀”,教育并不“和蔼可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广大的青少年,教育的高昂付出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正果。
  在青少年美德培养中,尤其需要教育的“美感”,要让源于人类文明的美德焕发出应有的光泽,是需要通过“美感”来揩亮的:
  一、美德教育是一个情感体验的美好过程。要让青少年在自然状态下的比较中,感受品质高尚的幸福,从内心深处形成信服道德的信仰。上海某中学在暑期组织了20多位同学到农村贫困地区体验生活。一位在校的“皮大王”,目睹农村孩子的生活境遇后,毫不犹豫地从身上掏出了所带的钱,他要帮助贫困的孩子,而且说出了一番着实令人感动的话。显然,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不是靠说教出来的,而要靠体验带出来的发自内心的“美感”。
  二、美德教育是一个柔情似水的美丽过程。并不是所有刚性的东西才具有教育的力量,人文关怀的柔情,会让青少年在体认中获得精神的滋润,产生向往真善美的回力。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被感动的少了,是因为这些孩子缺少道德实践的内化过程。如果把美德内化过程简单地归宿于一种强硬的形式,或以规则代替人文的关怀,以外力代替内力,即使美德在青少年心目中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了应有的感召力。
  三、美德教育是一个天生丽质的美味过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产生了诸如“尊老爱幼”、“谦逊礼让”等美德,这是历经大浪淘沙而磨亮的“钻石”,不是哪个人说了算就成的。同样,美德的继承也不能靠“家谱式”的作坊,更多的是要让青少年去品味。那种热衷于百万中小学生宣誓“诚实守信”,把公益劳动列为必考课并加以考核,把“孝敬父母”成为一门“课”等,也许初衷并不坏,但这是把美德逼上了意外“整容”的境地,很难有“清秀”感,也势必让青少年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因此,今天的美德教育,应当自然些,美丽些,柔情些,少用刚性多用软性,少用规定多用感化,少用强制多用熏陶,要让美德成为滋润青少年心田的甘霖,美感成为青少年接受美德的雨露。宁愿少一点为道德立法,多一点为美德聚情。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不仅彻底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便利了人类之间的交流,也为现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欺诈,复杂、虚拟的网络环境将会让部分自制力低的学生彻底迷失自己,这正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网络化的便利,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具有即时性、波及范围广等,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西藏波密县多吉乡小学 达瓦曲珍  邮编:860300  情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语文教学过程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只是探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还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只有加强情感培养,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不仅学会听歌听曲,还能从中加以欣赏音乐作品,这仅仅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还应包括教师潜移默化地在音乐教学中将乐理知识渗透进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音乐学习的基
学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深入,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已经越
摘要:教育是社会永恒的话题,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新型幼儿园教育模式是当今时代必不可少的旋律。本文通过对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教育方面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进而提出新型的幼儿园社会化教育模式,寻求改进适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改进和,革新我国的传统教育实践,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知识化时代,知识社会的到来,
俄罗斯著名的思想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人的好习惯就是在银行里存入了一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象欠了别人的一笔利贷,老在还款,老是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非常好,培养孩子财富。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父母要一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品质的形成,行为的培养起重要作用。常听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平时爱看电视,岂不知家长就是个电视
欣赏、评述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些学生长大后,大部分是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消费者”,只有极少数人才可能从事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行业,即“艺术生产者”。如何让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热爱传统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对文明向往的积极态度?美术欣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可是该如何才能把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学永恒的追求。让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达到最优化,应紧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性课堂 提问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目前课堂上,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