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淮河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407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
  
  1994年5月24日国家正式宣布治理淮河。十年后的2004年,南京大学学生记者团共111人分为10组,奔赴淮河干支流沿岸的豫、皖、苏、鲁4省近20个县市进行新闻调查。时间长达70多天。由于“行走淮河”行动,淮河污染问题也再次被媒体关注。
  
  导演阐述:
  
  “走千过万,不如淮河两岸”,倘若不是如此零距离的接触淮河水,很难想象我们眼前的淮河水曾是那条被赞美千年的河流。矿场排污、肿瘤村、婴儿哮喘、硫化氢泄漏……每个字眼都让人触目惊心,每个字眼都让人无法不去关注。但如今,淮河两岸的农民、渔民、船民、市民,已见过太多的记者。现在他们认为,新闻帮不了他们,媒体帮不了他们,没有人帮得了他们。尽管如此,站在这条曾经哺育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闪耀过伟大文明之光的河流旁,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有责任记录下这些——有关淮河流域的真实状况。
  
  吧主:“行走淮河”行动取得了多大效果?
  李晓峰:当时多家媒体,诸如《南方周末》等都对我们的行动有专题性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看到我们的报告之后,曾提出购买影片的意愿,但我们希望更多媒体关注淮河水污染问题,就直接将线索交给他们。他们选取了其中一个因淮河水污染导致群民普遍致癌的村落,最后制成半个小时的新闻调查——《肿瘤村》
  吧主:如您所介绍的,这个活动参与的100多位同学,光自备DV记录的就有六七十位,一个大型的、成员众多活动中,如何能做到将所有人的观点统一起来,制成一部风格统一的影片?
  李晓峰:当时我们对于学生的记录没有任何主题的限制,只是把他们带到现场,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将自己所看到的都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来。所有采访点都是他们自己选取的内容。最后的素材量当然是巨大的,平均下来每一个人拍了20多个小时,但我们只留下与淮河水污染有关的部分。接着,我们将这些素材作了不同的模式,有的部分比较类似于城市化报告,100多位同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点,我们将大家的影像都剪辑在一起。
  吧主: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观察点,但最后汇合成一个影片之后,就变成一个完整的声音了。因为每个人的身份、背景和关注的点不同,所以影片中会有不同的内容呈现。
  李晓峰:对。同类的社会性活动我们已经做了几年了,我们要用最微弱的发声方法,试图去喊最响亮的口号,让我们这些影像成为有意义的。中央电视台的人看了这部影片之后表示“非常地感动,作为专业的影像工作者,真应该向你们深深地鞠一躬。”因为我们关注的是社会本身。
  吧主:请从影片中选取一个章节来介绍一下。
  李晓峰:因为我们分成10个小组,每个组在淮河沿岸走一段,每组也遇到很多小故事,所以在制作片头的时候,我们给每一个小故事一个镜头。比如“七里长沟”这一段,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阜阳。2000年这里曾经发生一起六死四伤的惨剧:两个在河沟边水闸下劳作的农民,忽然先后倒在水沟边,接着前来救助的村民们也接二连三地倒下,原因是排到淮河水中的污水产生一种有毒的气体,人闻到就昏倒了。这就是当年的“518事件”。随后我们重新回到这里,却发现没有任何改变,当年只是一些干部被换掉了,真正的现实依旧没有改变。
  其中我们还发现很多盖好的污水处理厂实际上都没有开工使用,可以说正常使用的没有一座。另外,还记录了“消失的渔民”——这些渔民都已经没有鱼可以打了。很多村庄的小孩子,不到一岁就患上哮喘。
  吧主:这些活动除了社会上的意义,更多意义是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自身的。
  李晓峰:对,因为很多学生都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从未关注过农民,也不知道中国农村的现状,在这些活动的采访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可能这些活动会让他们看待社会更全面,而不拘泥于以前自己的环境,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思考来说也有一定重要的意义。
  吧主:“行走淮河”行动是否在寻找一个答案?最后是否找到了这个答案?
  李晓峰:事实上淮河附近的老百姓接触过各种媒体采访,他们知道新闻媒体并不能真正改变淮河的污染状况,也不能最终改变他们命运,我们真正能做到的只是把淮河沿岸1.6亿中国百姓的真实遭遇记录下来。拿我们记录的污水处理厂来说,它必然涉及到治污成本,这就要收取污水处理费,但这又是难以实施的,为什么呢?因为计算用水量是要用水表的,有的企业有自备井,所以很难计算。而污水处理厂自身生存也需要一定经费。
  现在再看,其实影片还可以做得再细些,比如单从污水处理厂就可以更深入。当时我们除了影像报告,还有文字和图片报告。我们和新闻媒体制作出的新闻作品不同,把学生拉到实战现场让大家感受就可以了。
其他文献
绘声绘影作为一款普及类的家用级视频剪辑软件,依靠本身清晰的剪辑步骤,简单的剪辑方法和实用的特技效果等优点,赢得了广大DV爱好者的青睐。用它来编辑影片是众多入门级DV爱好者的首选。但想灵活运用软件为自己的影片添彩也并非易事。例如很多人喜欢给自己的影片打上自己的烙印,这样很有自豪感,而且看起来也很专业,但不知该如何操作。在此就讲述两个用覆叠效果做角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在绘声绘影中,覆叠效果是
期刊
这篇稿子的原型,是我笔记本上或几页或一个句子的看碟笔记。如果这个东西拿给大家看,我想,这个“大家”多数是像我一样没有系统学习过电影知识,却又试图用影像和声音去弄点儿什么的朋友,于是会去翻一些书看一些碟,并慢慢获取自己的一些心得。这种积累,没有很多理论的指导,好处在于更原始和直接,会注意到自己观察影片时候的切身感受,不会落入一种理论的脚印里;当然弊端也在于,没有理论的系统梳理和观察方法上的旁敲侧击,
期刊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的剪辑,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殴落:一个人从屋子外进到屋内,然后坐下。拍摄第一个镜头是人推门进屋,第二个镜头应该是人坐到椅子上。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同样的段落,稍微改变一下剪切的位置,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第一个镜头是人物进屋,并且在屈身开始往下坐时,镜头切换到另一个室内机位,人屈身坐到椅子上,此时观众的理解是同一个人进屋落坐。但如果我们的第一个镜头切剑
期刊
写在前面:痴迷的外来者    77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摩梭人的文章,大量精美的图片将这个母系氏族存在的讯息传递给了外面的世界。文章的作者——约瑟夫洛克为人类学家、探险家、植物学家。他痴迷于中国的西南,用27年的时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用笔和相机记录着这片秘境般的土地。  1928年,带着他的田野作业工具和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洛克来到了神秘的泸沽湖,从此便陷入了对这一方水土的痴迷
期刊
一个背包走天下    《大众Dv》编辑部有幸在第一时间拿到该品牌最新款的背包——Fastpack 100和Fastpack 350,拿到手上第一感觉就是轻巧和宽敞,和我们平常使用的背包尤为不同的就是其隔层设计。包的丰体一分为二为上层和下层,上层可以考虑放各种杂物,几个内袋可以放手机、做场记的标签和笔等经常要取出来的小物品。“民以食为天”,外出叫还可以放入饮料以及牛肉干、巧克力等高能量食品,怎么合
期刊
一切都要从认识尔青开始。  尔青是我们第二届“纪录片训练营”的学员,在开营仪式上的“破冰”(用一种游戏的方式自我介绍)中,知道了尔青是从泸沽湖边上来的。腼腆的尔青立刻成为这期学员中的焦点人物。关于泸沽湖、关于摩梭人、关于走婚、关于纪录片、关于影视人类学几乎成为这次训练营中最热门的话题。    尔青拿起DV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对影像的关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尤其是对本民族的影像历史,他收集洛克的摄影作品
期刊
有关民族影像的记录与研究,从文明发轫的早期便是一个事关重大的课题。古代《山海经》绘本中对那些海国蛮族的荒诞想象、敦煌壁画中对西域各族胡人的绘影图形,以及清廷画师们对欧洲各国来华使节的工笔写真,都算是国人对异族相貌的初期认识。摄影术的问世将民族影像的精确性提升到写实的高度,上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家庄学本游历西南、西北的羌、彝、藏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学图文资料,和他同一时代的电影摄影师孙明
期刊
DV在影视人类学拍摄民族志电影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最优秀的工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个学科的发展。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与影像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影视人类学学科的诞生与影像媒介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媒介记录载体经历了黑白或彩色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以及现在DV数码影像。由于学科性质的关系,影视人类学的拍摄对象通常是少数民族群体或其他
期刊
内容简介:    一个女孩总迷失在自我的幻想与现实之间,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抑或根本就没有真实。    导演阐述:    最初,它是一个从没想过会成为剧本的小说,因此改编时,我不得不舍弃许多自己热衷的芜杂的枝蔓,在有限的30分钟内使非常规的心理变得可以理解。我试图尽力解释:青春时分,幻想与存在、内心与身外之间的两个世界,可能有多少差距。当阿黑告诉我,离截稿(当时为了参加某比赛)只有20天的时候,我
期刊
结构的分与合、空间的远与近,让人觉得是图像自己发出的歌唱,又似乎声音本来就是这样的天生丽质。当你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原来有这么多美妙的不同!  时间终于把他们变回来了!几个月前的VA里我们刚把Alexis 的“中国菜”吃了个够,那时就为她的先生Oliver Lyons埋下伏笔。之后是夫妻双双把纽约家还,很长时间失去联系。好在这两个月里频繁的艺术活动又把两口子吹回了北京(Oliver在孟京辉的话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