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泽民的调查研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从地位论上说,调查研究是领导者的必修课,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从功能论上说,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形成决策共识的重要途径、解决知行矛盾的关键环节、提高领导干部素养的有效手段;从方法论上说,调查研究要有着眼于决策的问题意识和致力于求真的科学方法,并且用制度化的方法来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江泽民;调查研究;地位;功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1—0012—04
作者简介:鲁家峰(1965-),男,安徽宣城人,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基层党建研究。
江泽民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理论与时俱进的成果,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总纲就是:“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E1~309这一论断凝聚了江泽民关于调查研究的地位、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一、调查研究地位论
江泽民指出:“越是领导职务高的同志,越要亲自下功夫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就明确了调查研究在全部决策和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在他看来,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
首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出主意”和“用干部”是领导者的两大基本任务。这两大基本任务完成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是否完成了调查研究这个领导者的必修课。江泽民明确反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因为,作为领导者,把工作的成败都归结为不可知的天意,即使不跌入“天命论”的泥淖,也会麻痹决策者的责任意识。正是这种事成归功于自己,事败归咎于天意的思想,助长了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由于政治责任意识和管理责任意识的缺失,有的领导干部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缺乏必要的敏感;有的领导干部以种种借口不搞调查研究;有的虽然搞了调查研究,但只是蜻蜓点水,不切实际;有的则干脆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游山玩水、招摇过市。这样的“调查研究”当然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结果必然是谋事难有良策,成事更不可能。这些人在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之后,竟然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托辞,毫无自责之情,一副漠然的心态。针对上述错误心理及其危害,江泽民提出了“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观点,目的就是要坚决克服这种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作风,克服各种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歪风。“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既表明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也强调了领导干部在决策中的责任。针对这一点,江泽民特别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这个“更”字,可谓意义深远。它表明:没有调查研究,决策就失去了合法基础。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实际,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其次,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要成事,就要有成事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成事之道,就是筹备和凝聚这些基础的本领和途径。比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领导者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提高这些本领,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必须对变化了的现实环境和发展趋势有透彻的了解。因此,就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例如,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等。只要我们真正把这些问题都调查清楚了,就能够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本领,在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成效。
二、调查研究功能论
调查研究不仅是简单地了解情况,而且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活动。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调查研究这一最基础性的工作做深做透了,好处很多,可以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保持同群众、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可以使领导干部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增加共识,减少分歧,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可以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工作提供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有利于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可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包括带倾向性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对策加以解决,减少和避免失误;等等。”调查研究之所以被称为成事之道,正是这些功能发挥整体效应的结果。
首先,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在调查研究中,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只要领导干部能真正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自然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同时,调查研究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维护和滋养群众对决策者的信任关系。领导干部带着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基层组织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必然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相反,不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瞎指挥,搞强迫命令,必定是劳民伤财,不仅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破坏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信任。调查研究还可以让领导者切身感受到民生的艰辛,增进对人民的感情,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因此,开展调研活动,不仅要到经济较为发达、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去,更要到经济不发达、条件最艰苦、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的地方去。这不仅是为了使调 查的结果更加全面,也是为了使参与调查者的思想情感得到洗礼。
其次,调查研究是形成决策共识的有效途径。集体决策并不必然导致科学的决策。脱离实际的决策过程,必然是游说无根,要么是领导拍板、下面附和;要么是七嘴八舌,无谓争论。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决策过程,是对实际问题的不同方面、厉害关系、轻重缓急全面把握基础上的讨论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经过倾听彼此意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在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中,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共识。客观实际本身是多样性的统一,对客观实际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刻,越有利于统一认识,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也就越容易统一步调。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不能仅仅看本人的工作是否积极,那样就把标准降低到一般干部的水平了,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把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他们为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而这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决策,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决策。
再次,调查研究是解决知行矛盾的关键环节。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和变化发展,使人们总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前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依靠深入的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将带有方向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典型经验传播出去,从而发挥经验共享、教训互警的积极作用。此外,调查研究还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的必经环节。江泽民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做领导工作,对中央的精神只会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必须善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加以贯彻落实,既体现出中央的统一决策和部署的基本要求,又显示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特色。”调查研究又是理论创新的科学依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进一步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只有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才能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推进理论创新。
另外,调查研究还是提高领导者素养的基本方法。江泽民十分强调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亲自动手撰写调研报告。在他看来,调查研究不仅是领导干部认识国情、市情、单位情,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干部,提高领导素养和自身素质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调查研究越深入,领导干部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的认识就越真实、越透彻,履行领导职能也就越主动、越正确。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对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多益处。例如,调查研究能锻炼领导干部与调查对象相互沟通并快速获取信任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观察、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还能够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等。此外,调查研究还能使干部在意志和品德上得到锻炼。江泽民指出:“年轻干部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越是勇于到环境艰苦、困难多的地方和岗位去工作的干部,往往越是能够在意志、才能和品德等方面得到锻炼,成长也较快较稳定。”调查研究促进了领导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相关知识的自觉性,而“自觉、刻苦地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经验,也是领导干部保持好的思想、好的作风的前提条件”。
三、调查研究方法论
调查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良好效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研究本身是否认真,是否得法。选题不准、深入不够、范围狭窄、调用脱节等,都会影响到调研的质量。江泽民不但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而且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的实际效果。他要求领导干部:“(一)每年至少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二)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三)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亲自动手写调查报告。报告中要有自己了解的真实情况,要有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要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办法。”结合他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勾勒出江泽民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轮廓。
第一,要有着眼于决策的问题意识。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着眼于“谋事”与“成事”,着眼于解决问题。一方面,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的放矢。或者是为了检验现行方案,或者是为了发现新的问题,或者是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江泽民要求:“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那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调研,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既然调查研究的结果将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那么,调查研究中就必须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问题,包括:发现问题的所在,了解问题的背景,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内在的联系,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根据反馈形成决策,等等。衡量某项调查研究搞得怎么样,不是看其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看调研报告写得有多好,而是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转化,即能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决策,最终把问题解决好。
第二,要有致力于求真的科学方法。求真务实是调查研究的灵魂。首先,要真正深入基层。什么才叫深入基层?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就是:“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到班组,亲自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特别要善于在普通群众中结交知心朋友,使他们敢说真话,使自己能听到真话。其次,要广泛听取意见,保证调研信息的广泛性。既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又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既听取单位内部的意见,又听取服务对象和相关单位的意见;既重视多数人的意见,又认真分析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调研对象的情况,了解它的变化过程。再次,要反复追根,确保调研材料的深透性。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还应深入重点,补充那些遗漏的或是了解不深不透的方面,把调查引向深入,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最后,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当前,要想在调查研究中求真,就必须打破那些影响调查研究者获得真实情况的各种障碍。为此,除了不断完善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外,作为调查研究主体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在思想认识上严格自律,从具体方法上不断改进。如不打招呼,不期而至;临时停车,出其不意;会亲问友,暗查私访,等等。
第三,用制度化的方法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江泽民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下基层调研,要将调查研究融入领导者的经常性工作中去,而且,“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越是要经常到那里去”。根据这个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搞好调查研究作为必须认真履行的工作职责,用制度化的方法加以检查、督促和考核。要积极营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良好氛围,从舆论上引导、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支持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恶习。党的领导与决策体制是党内最重要的权力运行体制,除了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规范的决策制度把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使调查研究成为决策的必备程序,贯穿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另外,对重大决策开展专家咨询,包括发挥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的专业优势,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行决策咨询和论证,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
江泽民不仅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调查研究思想,而且带头参加调查研究,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在他的倡导下,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已成为一项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今天,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的调查研究思想,必将对促进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清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江泽民;调查研究;地位;功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1—0012—04
作者简介:鲁家峰(1965-),男,安徽宣城人,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基层党建研究。
江泽民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理论与时俱进的成果,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总纲就是:“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E1~309这一论断凝聚了江泽民关于调查研究的地位、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一、调查研究地位论
江泽民指出:“越是领导职务高的同志,越要亲自下功夫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就明确了调查研究在全部决策和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在他看来,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工作作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
首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出主意”和“用干部”是领导者的两大基本任务。这两大基本任务完成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是否完成了调查研究这个领导者的必修课。江泽民明确反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因为,作为领导者,把工作的成败都归结为不可知的天意,即使不跌入“天命论”的泥淖,也会麻痹决策者的责任意识。正是这种事成归功于自己,事败归咎于天意的思想,助长了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由于政治责任意识和管理责任意识的缺失,有的领导干部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缺乏必要的敏感;有的领导干部以种种借口不搞调查研究;有的虽然搞了调查研究,但只是蜻蜓点水,不切实际;有的则干脆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游山玩水、招摇过市。这样的“调查研究”当然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结果必然是谋事难有良策,成事更不可能。这些人在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之后,竟然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托辞,毫无自责之情,一副漠然的心态。针对上述错误心理及其危害,江泽民提出了“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观点,目的就是要坚决克服这种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作风,克服各种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歪风。“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既表明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也强调了领导干部在决策中的责任。针对这一点,江泽民特别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这个“更”字,可谓意义深远。它表明:没有调查研究,决策就失去了合法基础。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实际,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其次,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要成事,就要有成事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成事之道,就是筹备和凝聚这些基础的本领和途径。比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领导者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提高这些本领,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必须对变化了的现实环境和发展趋势有透彻的了解。因此,就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例如,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等。只要我们真正把这些问题都调查清楚了,就能够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本领,在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成效。
二、调查研究功能论
调查研究不仅是简单地了解情况,而且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活动。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调查研究这一最基础性的工作做深做透了,好处很多,可以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保持同群众、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可以使领导干部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增加共识,减少分歧,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可以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工作提供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有利于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可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包括带倾向性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对策加以解决,减少和避免失误;等等。”调查研究之所以被称为成事之道,正是这些功能发挥整体效应的结果。
首先,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在调查研究中,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只要领导干部能真正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自然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同时,调查研究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维护和滋养群众对决策者的信任关系。领导干部带着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基层组织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必然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相反,不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瞎指挥,搞强迫命令,必定是劳民伤财,不仅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破坏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信任。调查研究还可以让领导者切身感受到民生的艰辛,增进对人民的感情,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因此,开展调研活动,不仅要到经济较为发达、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去,更要到经济不发达、条件最艰苦、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的地方去。这不仅是为了使调 查的结果更加全面,也是为了使参与调查者的思想情感得到洗礼。
其次,调查研究是形成决策共识的有效途径。集体决策并不必然导致科学的决策。脱离实际的决策过程,必然是游说无根,要么是领导拍板、下面附和;要么是七嘴八舌,无谓争论。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决策过程,是对实际问题的不同方面、厉害关系、轻重缓急全面把握基础上的讨论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经过倾听彼此意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在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中,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共识。客观实际本身是多样性的统一,对客观实际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刻,越有利于统一认识,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也就越容易统一步调。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不能仅仅看本人的工作是否积极,那样就把标准降低到一般干部的水平了,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把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他们为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而这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决策,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决策。
再次,调查研究是解决知行矛盾的关键环节。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和变化发展,使人们总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前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依靠深入的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将带有方向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典型经验传播出去,从而发挥经验共享、教训互警的积极作用。此外,调查研究还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的必经环节。江泽民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做领导工作,对中央的精神只会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必须善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加以贯彻落实,既体现出中央的统一决策和部署的基本要求,又显示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特色。”调查研究又是理论创新的科学依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进一步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只有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才能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推进理论创新。
另外,调查研究还是提高领导者素养的基本方法。江泽民十分强调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亲自动手撰写调研报告。在他看来,调查研究不仅是领导干部认识国情、市情、单位情,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干部,提高领导素养和自身素质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调查研究越深入,领导干部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的认识就越真实、越透彻,履行领导职能也就越主动、越正确。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对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多益处。例如,调查研究能锻炼领导干部与调查对象相互沟通并快速获取信任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观察、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还能够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等。此外,调查研究还能使干部在意志和品德上得到锻炼。江泽民指出:“年轻干部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越是勇于到环境艰苦、困难多的地方和岗位去工作的干部,往往越是能够在意志、才能和品德等方面得到锻炼,成长也较快较稳定。”调查研究促进了领导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相关知识的自觉性,而“自觉、刻苦地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经验,也是领导干部保持好的思想、好的作风的前提条件”。
三、调查研究方法论
调查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良好效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研究本身是否认真,是否得法。选题不准、深入不够、范围狭窄、调用脱节等,都会影响到调研的质量。江泽民不但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而且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的实际效果。他要求领导干部:“(一)每年至少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二)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三)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亲自动手写调查报告。报告中要有自己了解的真实情况,要有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要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办法。”结合他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勾勒出江泽民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轮廓。
第一,要有着眼于决策的问题意识。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着眼于“谋事”与“成事”,着眼于解决问题。一方面,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的放矢。或者是为了检验现行方案,或者是为了发现新的问题,或者是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江泽民要求:“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那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调研,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既然调查研究的结果将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那么,调查研究中就必须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问题,包括:发现问题的所在,了解问题的背景,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内在的联系,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根据反馈形成决策,等等。衡量某项调查研究搞得怎么样,不是看其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看调研报告写得有多好,而是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转化,即能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决策,最终把问题解决好。
第二,要有致力于求真的科学方法。求真务实是调查研究的灵魂。首先,要真正深入基层。什么才叫深入基层?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就是:“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到班组,亲自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特别要善于在普通群众中结交知心朋友,使他们敢说真话,使自己能听到真话。其次,要广泛听取意见,保证调研信息的广泛性。既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又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既听取单位内部的意见,又听取服务对象和相关单位的意见;既重视多数人的意见,又认真分析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调研对象的情况,了解它的变化过程。再次,要反复追根,确保调研材料的深透性。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还应深入重点,补充那些遗漏的或是了解不深不透的方面,把调查引向深入,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最后,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当前,要想在调查研究中求真,就必须打破那些影响调查研究者获得真实情况的各种障碍。为此,除了不断完善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外,作为调查研究主体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在思想认识上严格自律,从具体方法上不断改进。如不打招呼,不期而至;临时停车,出其不意;会亲问友,暗查私访,等等。
第三,用制度化的方法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江泽民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下基层调研,要将调查研究融入领导者的经常性工作中去,而且,“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越是要经常到那里去”。根据这个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搞好调查研究作为必须认真履行的工作职责,用制度化的方法加以检查、督促和考核。要积极营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良好氛围,从舆论上引导、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支持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恶习。党的领导与决策体制是党内最重要的权力运行体制,除了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规范的决策制度把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使调查研究成为决策的必备程序,贯穿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另外,对重大决策开展专家咨询,包括发挥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的专业优势,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行决策咨询和论证,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
江泽民不仅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调查研究思想,而且带头参加调查研究,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在他的倡导下,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已成为一项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今天,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的调查研究思想,必将对促进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清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