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意外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原因除少数学生因患有先天性心脑疾病外,主要是大学生身体体质下降和健康教育的缺失。体育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健身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开展科学运动方法教育,重视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提高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应对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对策
一、运动导致意外猝死
从2009年至2011年底,笔者知悉一所大学发生了三起学生运动性猝死。其中二起都是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课外活动打篮球时,突然倒下身亡;另一起是学生在1000米跑步测试中跑至700米时突然倒下,老师及时做人工呼吸抢救,当校医和120来到现场时抢救无效身亡。据报导,2012年4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信系大二学生张金东上体育课50米短跑的身体素质训练时突然晕倒,在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不治身亡。[1]
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对策迫在眉睫,而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来说,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项特殊能力,那就是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研究、预防与对策。
二、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和病理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讲,运动性猝死的基本定义是"有或者无症状的运动员与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国内外的调查结果表明,从病理上分析,造成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心源性和脑源性,尤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61.6%至84.4%。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血管畸形破裂、痉挛、栓塞,硬化、心肌炎症等。脑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血栓形成、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脑膜炎及癫痫、脑外伤等。脑源性猝死约占6%~17%。[2]另有资料表明运动性猝死30岁以下为高峰,其中又以15-20岁最多见,而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7.2∶1,女性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不愿参加大负荷的运动,对疲劳或其他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3]
三、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分析
1、入校前身体体质低下
由于大学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科目和任务繁多、中考高考压力较重,作业多、考试多、睡觉少是中学生的常态。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天放学后孩子被督促在房间做作业,双休、节假日还要在外面'赶场'上补习班、特长斑,或是在家做题库,基本不安排运动时间。学校为了升学率,不得不压缩体育课时、为文化课让步,还有不少学校怕出事故,停止有风险的体育项目,如难度较大的体操项目跳箱、鞍马、单双杠、技巧等已逐渐退出课堂,危险性的项目铁饼、标枪、游泳、攀岩等更是已成为"过去时"。
有资料表明,从199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国民体质连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这些都为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入校后户外活动太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清晰的记得在高校的田径场上,每天清晨蒙蒙亮时就有学生叭哒叭哒的跑步声,课外活动时间也常以文体活动为主。本世纪初,一是由于就业压力及体育课普遍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只是在上课时才从事体育锻炼。二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一旦考入大学课程较中学轻松就经常上网,学生大多"足不出户",早锻炼也更是成了"过去时",取而代之的"运动"是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
有资料表明仅武汉大学生上网率已高达80%,仗着年轻和不能自控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的泡在网上娱乐之中。尤其以男生更为突出,这也是大学生运动猝死多是男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户外活动和熬夜,睡眠不足、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身体机能严重下降。
3、运动安全意识薄弱
有些学生对于运动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互助自救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手足无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延误了抢救的时间,从而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机会。
四、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对策
1、开展运动健身常识教育
开学首次体育课就要对学生进行运动健身常识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健康教育则是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了解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只有通过掌握运动性猝死的规律,才有可能减轻它的危害,保护学生的健康和生命。
2、开展科学运动方法教育
要给学生进行科学运动方法教育。告知学生要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如呼吸的节奏,运动的节奏,运动量的控制,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运动后进行调节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运动时的心率来衡量自己的运动强度,一般地,一项运动过后,脉搏次数为100次/分钟,这项运动就属于低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130-150次/分钟,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150次以上/分钟,则为高强度运动。
3、高度重视身体不良反应
上体育课或体育测试前要告知学生,运动前或运动中如有胸闷、心慌、头晕、头痛、恶心、呼吸不畅和疲劳等不良反应时,要及时调整运动量或休息。学生因为年青,往往误认为这是运动中的正常现象而不予以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是体弱需要加大运动量,那就更危险了。要提醒学生出现身体不良反应时,务必警惕这可能会是运动性猝死的唯一明显先兆。
4、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有资料表明,""猝死"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若4-6分钟抢救不过来,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因此发病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在体育课或运动中一旦发生了学生运动晕倒的情况,第一时间要报告校医及时到场处理,然后要及时把学生从暴晒的地方平抬到阴凉通风处,将其平卧,头歪向一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猝死事件凸显健康教育的缺失》中国青年报2012-5-3
[2]《运动性猝死是什么意思》来源www.yodak.net2010-11-16
[3]《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来源医学网2007-07-20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对策
一、运动导致意外猝死
从2009年至2011年底,笔者知悉一所大学发生了三起学生运动性猝死。其中二起都是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课外活动打篮球时,突然倒下身亡;另一起是学生在1000米跑步测试中跑至700米时突然倒下,老师及时做人工呼吸抢救,当校医和120来到现场时抢救无效身亡。据报导,2012年4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信系大二学生张金东上体育课50米短跑的身体素质训练时突然晕倒,在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不治身亡。[1]
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对策迫在眉睫,而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来说,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项特殊能力,那就是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研究、预防与对策。
二、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和病理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讲,运动性猝死的基本定义是"有或者无症状的运动员与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国内外的调查结果表明,从病理上分析,造成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心源性和脑源性,尤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61.6%至84.4%。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血管畸形破裂、痉挛、栓塞,硬化、心肌炎症等。脑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血栓形成、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脑膜炎及癫痫、脑外伤等。脑源性猝死约占6%~17%。[2]另有资料表明运动性猝死30岁以下为高峰,其中又以15-20岁最多见,而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7.2∶1,女性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不愿参加大负荷的运动,对疲劳或其他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3]
三、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分析
1、入校前身体体质低下
由于大学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科目和任务繁多、中考高考压力较重,作业多、考试多、睡觉少是中学生的常态。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天放学后孩子被督促在房间做作业,双休、节假日还要在外面'赶场'上补习班、特长斑,或是在家做题库,基本不安排运动时间。学校为了升学率,不得不压缩体育课时、为文化课让步,还有不少学校怕出事故,停止有风险的体育项目,如难度较大的体操项目跳箱、鞍马、单双杠、技巧等已逐渐退出课堂,危险性的项目铁饼、标枪、游泳、攀岩等更是已成为"过去时"。
有资料表明,从199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国民体质连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这些都为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入校后户外活动太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清晰的记得在高校的田径场上,每天清晨蒙蒙亮时就有学生叭哒叭哒的跑步声,课外活动时间也常以文体活动为主。本世纪初,一是由于就业压力及体育课普遍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只是在上课时才从事体育锻炼。二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一旦考入大学课程较中学轻松就经常上网,学生大多"足不出户",早锻炼也更是成了"过去时",取而代之的"运动"是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
有资料表明仅武汉大学生上网率已高达80%,仗着年轻和不能自控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的泡在网上娱乐之中。尤其以男生更为突出,这也是大学生运动猝死多是男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户外活动和熬夜,睡眠不足、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身体机能严重下降。
3、运动安全意识薄弱
有些学生对于运动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互助自救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手足无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延误了抢救的时间,从而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机会。
四、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与对策
1、开展运动健身常识教育
开学首次体育课就要对学生进行运动健身常识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健康教育则是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了解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只有通过掌握运动性猝死的规律,才有可能减轻它的危害,保护学生的健康和生命。
2、开展科学运动方法教育
要给学生进行科学运动方法教育。告知学生要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如呼吸的节奏,运动的节奏,运动量的控制,防止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运动后进行调节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运动时的心率来衡量自己的运动强度,一般地,一项运动过后,脉搏次数为100次/分钟,这项运动就属于低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130-150次/分钟,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150次以上/分钟,则为高强度运动。
3、高度重视身体不良反应
上体育课或体育测试前要告知学生,运动前或运动中如有胸闷、心慌、头晕、头痛、恶心、呼吸不畅和疲劳等不良反应时,要及时调整运动量或休息。学生因为年青,往往误认为这是运动中的正常现象而不予以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是体弱需要加大运动量,那就更危险了。要提醒学生出现身体不良反应时,务必警惕这可能会是运动性猝死的唯一明显先兆。
4、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有资料表明,""猝死"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若4-6分钟抢救不过来,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因此发病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在体育课或运动中一旦发生了学生运动晕倒的情况,第一时间要报告校医及时到场处理,然后要及时把学生从暴晒的地方平抬到阴凉通风处,将其平卧,头歪向一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猝死事件凸显健康教育的缺失》中国青年报2012-5-3
[2]《运动性猝死是什么意思》来源www.yodak.net2010-11-16
[3]《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来源医学网200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