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师德修养的提升有着比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更为重要的意义。但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教师的师德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辱骂、挖苦、体罚学生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教师的师德修养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本文将从“爱”“诚”“能”“活”等四方面谈教师师德修养的自我锻炼。
[关键词]师德修养 提升 要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注重学习、注重反思、注重创新,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蔚然成风。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都有了提升。相较而言师德建设在近几年却被淡化。在教师办公厅、在教室经常能听到老师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学生,如:“考试你不行,打架你倒挺厉害的。”“打电话让你爸爸把你领回去,我管不了。”“你以为你是谁,咱们走着瞧。”……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的师德水平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的师德修养仍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师德修养方面有待提升。故撰此文从“爱”“诚”“能”“活”等四方面谈教师师德修养的自我提升。
一、以“爱”为核心立师德
真心关爱学生,最基本的师德要求。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像缺钙一样“缺爱”。他说:
“整个社会渐渐习惯了一种畸形的残酷的爱。”作为家长,一件玩具、一次旅游,甚至一个笑容,都是要与分数挂钩的。作为老师,更是时刻不忘如此这般的谆谆教导:“只要能考好,你们骂我法西斯也不算啥。”在这种见分不见人的“爱”的呵护下,师生的感情淡漠,孩子的心理普遍压抑,也就成为必然。李老师真诚地与后进生交朋友,以心灵赢心灵,鼓励他们战胜自我,并引导他们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他从不对学生提“下不为例”之类的要求。他还注意通过集体的帮助,利用健康的舆论,对后进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在李老师的眼里,他们是不幸的,他们的成长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到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他认为,从后进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还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成为转化后进生的基本着眼点。
常言道:“真水无香。”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是高尚师德的表现。
二、以“诚”为原则树师风
老师教育、对待学生,应该是诚恳的。所谓“以心去发现心,以火去点燃火。”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刚挨了老师的批评,就在作业本的扉页上写了一副对子: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得认真学习,要想得到别人尊重也应该尊重别人。横批:情来理去。这位任老师见了,气得脸色铁青,以为这是对老师批评的反抗。这位学生写这副对子,却完全是出于对老师批评的理解和对自己的鞭策。这位老师的理解就与当事学生的出发点大相径庭。窃以为应“以诚为本,以心相待。”通过谈话,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坦诚地说出来,譬如:你写的对子真不错,是不是针对老师上次的批评……假如这位学生真的有针对性的话,那必定会脸红耳赤,尴尬不已,默默认错,甚至当面道歉。于是一场矛盾化干戈为玉帛,这不是很好吗?
“诚于中而形于外。”真诚是教师的基本品质。
三、以“才”为中心强师能
“才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职业,具有学术性与示范性双重特点。我们说“无德不能当老师。”我们也说“无能不能当好老师。”只有德能兼备,才能有效地、务实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叶澜教授说过:“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未来的理想风采,在我们身边已能找到这样的老师,然而在未来的社会中,这将是一支值得我们敬佩和国家引以为傲的、由千百万教师组成的大军。”应当说,师德与师能,这两方面的融合,恰恰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当一名好老师教师应该在具有从教为善的品质的同时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
师德、师能二者是并重的。
四、以“活”为方法显师智
教师的工作,其对象是人,是生动活泼的学生,所以最要讲究灵活的工作方法。
举个案例: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某班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有位女生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服参加大扫除,弄脏后就难过的哭起来。老师A走过说:“衣服弄脏了,有啥好哭的,回家换下来洗一洗不就得了,别哭了。”老师B走过后,向其他同学了解了情况:这位女生在大扫除中表现很积极。于是她轻轻走了过去,摸了摸孩子的脑袋,俯下身贴着耳朵轻轻说:“你的衣服脏了,心灵美了。”孩子立刻破涕为笑。这里老师B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就一个“活”字。首先,她用“摸”、“俯”、“贴”一连串的动作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落差,建立了情感互动的氛围。然后应用情感疏导的原则,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层次,发展孩子的审美情操,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满足。她当然破涕为笑。
这种教育并不需要搞多大的活动,不需要我们煞费苦心,有时只需这么一句话、一个提醒而已。但取得的教育效果却是显著的。
[关键词]师德修养 提升 要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注重学习、注重反思、注重创新,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蔚然成风。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都有了提升。相较而言师德建设在近几年却被淡化。在教师办公厅、在教室经常能听到老师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学生,如:“考试你不行,打架你倒挺厉害的。”“打电话让你爸爸把你领回去,我管不了。”“你以为你是谁,咱们走着瞧。”……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的师德水平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的师德修养仍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师德修养方面有待提升。故撰此文从“爱”“诚”“能”“活”等四方面谈教师师德修养的自我提升。
一、以“爱”为核心立师德
真心关爱学生,最基本的师德要求。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像缺钙一样“缺爱”。他说:
“整个社会渐渐习惯了一种畸形的残酷的爱。”作为家长,一件玩具、一次旅游,甚至一个笑容,都是要与分数挂钩的。作为老师,更是时刻不忘如此这般的谆谆教导:“只要能考好,你们骂我法西斯也不算啥。”在这种见分不见人的“爱”的呵护下,师生的感情淡漠,孩子的心理普遍压抑,也就成为必然。李老师真诚地与后进生交朋友,以心灵赢心灵,鼓励他们战胜自我,并引导他们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他从不对学生提“下不为例”之类的要求。他还注意通过集体的帮助,利用健康的舆论,对后进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在李老师的眼里,他们是不幸的,他们的成长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到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他认为,从后进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还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成为转化后进生的基本着眼点。
常言道:“真水无香。”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是高尚师德的表现。
二、以“诚”为原则树师风
老师教育、对待学生,应该是诚恳的。所谓“以心去发现心,以火去点燃火。”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刚挨了老师的批评,就在作业本的扉页上写了一副对子: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得认真学习,要想得到别人尊重也应该尊重别人。横批:情来理去。这位任老师见了,气得脸色铁青,以为这是对老师批评的反抗。这位学生写这副对子,却完全是出于对老师批评的理解和对自己的鞭策。这位老师的理解就与当事学生的出发点大相径庭。窃以为应“以诚为本,以心相待。”通过谈话,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坦诚地说出来,譬如:你写的对子真不错,是不是针对老师上次的批评……假如这位学生真的有针对性的话,那必定会脸红耳赤,尴尬不已,默默认错,甚至当面道歉。于是一场矛盾化干戈为玉帛,这不是很好吗?
“诚于中而形于外。”真诚是教师的基本品质。
三、以“才”为中心强师能
“才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职业,具有学术性与示范性双重特点。我们说“无德不能当老师。”我们也说“无能不能当好老师。”只有德能兼备,才能有效地、务实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叶澜教授说过:“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未来的理想风采,在我们身边已能找到这样的老师,然而在未来的社会中,这将是一支值得我们敬佩和国家引以为傲的、由千百万教师组成的大军。”应当说,师德与师能,这两方面的融合,恰恰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当一名好老师教师应该在具有从教为善的品质的同时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
师德、师能二者是并重的。
四、以“活”为方法显师智
教师的工作,其对象是人,是生动活泼的学生,所以最要讲究灵活的工作方法。
举个案例: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某班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有位女生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服参加大扫除,弄脏后就难过的哭起来。老师A走过说:“衣服弄脏了,有啥好哭的,回家换下来洗一洗不就得了,别哭了。”老师B走过后,向其他同学了解了情况:这位女生在大扫除中表现很积极。于是她轻轻走了过去,摸了摸孩子的脑袋,俯下身贴着耳朵轻轻说:“你的衣服脏了,心灵美了。”孩子立刻破涕为笑。这里老师B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就一个“活”字。首先,她用“摸”、“俯”、“贴”一连串的动作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落差,建立了情感互动的氛围。然后应用情感疏导的原则,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层次,发展孩子的审美情操,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满足。她当然破涕为笑。
这种教育并不需要搞多大的活动,不需要我们煞费苦心,有时只需这么一句话、一个提醒而已。但取得的教育效果却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