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神针(中)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医德仁心的故事。我们曾经看到听到很多医生救死扶伤的故事,但是不得不承认,也有一些人把曾经奉为圭臬的职业道德弃之不顾,恃己之长,专心蝇营。传统中医是“仁心仁术”,神针王相信为医之道治病救人,在家国危难之际,以医救民,是他的报国之道,越是世道艰难,越要凭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济世。无论面对利益诱惑、贫困乞丐,还是生命威胁,他都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始终恪守医德。大儿子因抗日而死,当日本军医前来求治时,他虽内心痛恨,仍强压心头怒火,不愿借医术杀人。他说:走出诊所,我是普通中国人,恨日本人杀了我儿子,司’进了诊所,我是医生,眼里只有病人。
  四、渡边太郎三顾医馆
  听那个文绉绉的日本人说完,神针王强压心头怒火,尽力保持情绪平和,说:“本人才疏学浅,实难领命。”
  翻译把他的话译成日语后,一个日本军人勃然大怒,叽里哇啦地吼叫起来。翻译说:“皇军队长说,你这是不识抬举,别敬酒不吃吃罚酒。”神针王挡住了身后按捺不住想跳出来的儿子王凤翔,神态自若地说道:“王家世代行医,只会治病,不会做官。”
  翻译一脸为难地看着日军队长,脾气火爆的队长伸手就要拔枪。那个文绉绉的日本人拦住了他,劝他不可勉强,然后对神针王微笑着说:“我叫渡边太郎,也是一名医生。改天再来拜访。”说完,他吩咐几位日本军人退了出去。翻译抹了把头上的汗,悄声对神针王说:“今天多亏渡边军医在,要不,就麻烦了。”
  几天后,渡边太郎果然又来了。这次,他吩咐几名随行的士兵待在医馆外,独自走了进来。他进门的时候,神针王正在给病人扎针。他在一旁见识了水针和火针组合治疗的神奇疗效,忍不住大加赞叹。
  等病人走后,渡边太郎向神针王介绍了自己。他出身于医学世家,祖上以中医汉方为业,他们家族在日本医学界有很高的地位。明治维新后,西医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他父亲这一代,迫于形势,以学西医为主,兼修中医汉方。他父亲对汉方里的艾灸、针刺疗法十分推崇,认为这种方法花费少、痛苦小,且见效快,尤其是在医药匮乏的情况下,更具优势。
  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佑自娘胎带着一种暗疾,每次发作起来十分痛苦,辗转多家医院,尝试了各种疗法均无效果,后来求助于渡边太郎的父亲。渡边医生用中医汉方帮他调理,勉强控制住病情,但无法根治。吉川贞佑来中国之前,担心旧病复发,便请求渡边医生派一名学生随行。渡边医生思忖良久,派自己的儿子随行。临行前,渡边医生叮嘱渡边太郎,学中医必须到中国,希望他尽可能收集民间验方,特别是针刺、艾灸等传统治疗技术。
  说完这些,渡边太郎郑重地向神针王鞠了一躬,请求他将水火神针绝技传授给他。神针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说祖上有训,水火神针只能传给本姓后人,自己不敢违背。
  渡边太郎问:“如果我生病了,您可以为我治疗吗?”
  神针王说:“凡来医馆求医者,都是我的病人,不管他是谁。”渡边太郎听后似乎很满意,又鞠了一躬,便告辞了。
  半个月后,渡边太郎第三次走进古城医馆。这次他病了,是来求医的。他裹着大衣,脸色赤红,神情疲惫,一副痛苦的模样。他鞠躬施礼后撩起自己的衣服,只见他胸口处长了个小孩儿拳头大小的痈包,红肿发亮,顶上已经出现发白的脓头。
  神针王轻抚他的额头,滚烫发热,看了看他的舌头,颜色红绛,又认真把了脉,说:“热气淳盛,下陷肌肤,内连五脏,上薄以泽。这是感染了毒邪,气血壅塞不通所致。当年我在德国学习时,医生认为此类症状是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只需手术切除,配合注射消炎药物即可。你自己也是医生,治疗并非难事,为何来找我?”
  渡边太郎说,自己之前曾随吉川贞佑上过战场,看到许多年轻士兵在战火中死伤,来到华北五省特务机关后,更是每天看别人受严刑拷打,眼看着活生生的健康人被折磨致死却无计可施,实在有违医生的职业道德,长时间郁结于心,以致心口生出脓疮。来中国前,父亲告诉他,西医治疗以借助外力为主,中医治疗以调动自身机能为主,叮嘱他在中国期间如果生病,尽量采用中国传统方法治疗。他在日本时虽然跟随父亲略学了一点针灸技术,但实属皮毛,不足以治好自己,便想请求王大夫用祖传的水火神针救治。
  神针王有些犹豫,说:“您的病状,以西医手法切口引流也可,但恢复时间长,而且创口需要消炎药物。若使用火针疗法,创口小,高温随时烧结针孔,基本能够避免发炎,痛苦小,收效快,的確是简陋医疗条件下的首选。但是……这个脓疮的位置不大好,正在心脏上方。目前,脓已深陷,火针操作稍有不慎,恐有危险。”
  渡边太郎说:“我相信您的医术,愿意用中国人的方式,立下生死状,万一失败您也不必承担责任,请放心治疗。”
  听到这里,立在一旁的王凤翔眼睛一亮。
  神针王又说:“你何苦冒这样的险?我治得了身病,治不了心病,如果你一直这样精神郁闷,还会发病。”
  渡边太郎说,自己宁死也不愿再过这种煎熬的日子,他会想办法请求吉川贞佑放自己回国,专心研究医术。
  神针王只好答应了,说:“火针之前,还要用水针局部麻醉,减少痛苦,你可愿意?”
  渡边太郎又是一连串点头,说:“全听您的。”
  自家祖传的水火神针,竟要用来替日本人减轻痛苦,王凤翔实在不能接受。
  神针王让渡边太郎躺在床上,交代王凤翔担任助手,做好水针、火针准备。王凤翔背过身去,悄悄取出药柜里一个印着眼镜蛇的黑瓶子,转过身来,把一根颜色发乌的长针放在父亲手边。父亲看了他一眼,没言语,随手把这根针丢到一边,另外取了一根粗银针,蘸上麻油,烧到通红,用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肿块,右手将烧红的针向肿块中心及周边点刺,快进快出,不留针,出针后立即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使脓包破溃,脓液崩流,反复几次后,把脓液挤压干净,最后将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包扎好。
  渡边太郎顿时觉得患处胀感消失,胸口由疼转痒,似乎已痊愈,不由得大为惊喜,他问神针王:“真是神乎其技啊!还需要治疗几次?用不用服药?”   神针王说:“三天后,再来看看,若是伤口红肿已消,就不用再治。若有新脓拔出,还要再次针刺引流。至于服药,我看你体质尚好,不服药也可自愈。若是想补益气血,以防再发,吃些黄芪、鹿角胶、穿山甲,也无不可。总之一句话,因势利导,加强正气,驱邪外出,严防内窜。你家是汉方医出身,想必也是清楚的。”
  渡边太郎再三施礼道谢,留下两百元军用手票作为治疗费,转身告辞走了。
  五、为医之道治病救人
  王凤翔悄声问父亲为什么不用他准备的毒针?
  神针王叹了一声,说:“我明白你报仇心切,可是太鲁莽了。他带的卫兵就在门口,一直向医馆内窥视,岂容我们得手?一旦他中毒身亡,不光你我逃不掉,连上医馆里所有人,还有你母亲、妹妹和全家老小,哪还有命?此其一。其二,他进了我的医馆,就是我的病人。祖宗教我的为医之道,只有以医术治病,没有借医术杀人。走出诊所,我是中国人,恨日本人杀了我儿子,恨这帮跑到咱家门口逞凶的恶鬼:可进了诊所,我是医生,眼里只有病人。咱家与日本军人血海深仇,今儿个却不得不给他治病。”
  看到渡边太郎走远了,医馆的几个老病号迫不及待地走进来,凑在一起小声议论,说这些日本特务太可恶了,前一段时间锄奸队连续不断的刺杀活动惹恼了他们,最近在到处抓捕地下抗日分子。两天前锄奸队躲在模范商场后的一间小屋里开会,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宪兵特务突袭会场,参加会议的人除了有一个刚好出去上厕所,其余的全部被捕,第二天早上从宪兵队后门拖出来的那些麻袋里,装的就是他们的尸体。吉川贞佑纵容手下的特务和狗腿子到处横行霸道,但凡看谁不顺眼或是能讹诈几个钱,就诬陷人家有抗日嫌疑,抓进去用尽酷刑折磨。
  这时候,一个浑身破破烂烂的老乞丐胆怯地探头进来,说是馍头面馆的老板让他来找神针王。古城医馆这条街往南过三个路口,有座火神庙,是古城里乞丐们夜里睡觉的地方,火神庙对面的馍头面馆老板好行善事,每天把面馆里的剩菜剩饭剩馍加上白天的面条汤熬上一大锅,若是稀了就撒上些碎面条和小米,热在炉上,哪个白天没要到饭的乞丐肚子饿,可以来盛上一大碗喝了暖暖身子,这季节天寒地冻的.一碗杂菜粥就能救人一命。熟悉内情的乞丐都知道这里不成文的规矩再饿,也只能盛一碗。昨天从外地新来个乞丐,也不知道已经饿了多少天,见到吃食,死命地往嘴里倒。偏巧昨天晚上炉子封得太严,火灭了,他吃多了冷菜粥,现在肚子胀得像个面箩,躺在地上直呼要撑死了。面馆老板听说了,忙打发一个乞丐来医馆求助。
  根据老乞丐描述的症状,神针王心里已明白大半,吩咐王凤翔准备了银针艾条,交代他如此这般诊治。王凤翔跟随老乞丐来到火神庙,按照父亲的指点和当场诊断,先以艾条温灸神阙、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又搓热了双手顺时针揉乞丐的肚子,然后再用银针刺激,不一会儿就听见躺在地上的乞丐肚子里咕噜噜鸣响。王凤翔忙叫人扶他出去,一刻钟过去,那个乞丐排出稀便,肚子扁了下去。王凤翔说你这是饿了太久,脾胃虚弱,白天在路上吸了满肚子冷气,凉菜粥又吃得太急,冷气聚在肚子里排不出来,以后切记吃东西不可性急。
  那乞丐感恩戴德,送王鳳翔出来。王凤翔沿着寺后街返回时,在胡同深处忽然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是个戴礼帽、着长衫的先生,礼帽遮住了大半边脸,正迟疑间,却听那个人说:“是我。”王凤翔听出来了,正是好几个月未见过面的吴先生。吴先生用手堵王凤翔的嘴,轻嘘一声,拉着他闪进胡同里一户人家……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从前,德州城里有一家百年老饭庄,掌柜的姓冯,名金诚。他的冯记饭庄装潢称不上豪华,可店里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这天,冯掌柜正招待店里的客人,跑堂的急匆匆跑来说有个乞丐在店门口晕倒了!冯掌柜忙来到店门口一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一动不动地歪倒在地上。冯掌柜上前喊道:“小兄弟快醒醒,你这是怎么了?”  此时,知府许大人正在店里用餐,听闻有人晕倒了也出来看个究竟。  小伙缓缓睁开了眼睛,双手
期刊
一  许大槐是个樵夫,三十开外的年纪,娶妻冯氏。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娘在门口那棵大槐树下生的他,所以他爹就随口起了这个名字,起个贱名,好养活。  这天,许大槐打柴回来,正在大槐树下休息,忽听得一阵脚步响,抬头一看,只见跌跌撞撞地奔过来一位老人,脸色灰白,眼神迷离,神情十分痛苦,口中虚弱地叫道:“救我!救我!”老人说着一口外地口音。  许大槐吓了一跳,正要迎上去,老人眼一翻,“扑通”一声摔倒
期刊
刘伟的父亲关节不好,一到阴雨天就腿疼得厉害。最近,刘伟听说国外有种治疗关节病的药特别管用,于是托自己在美国留学的大学同学帮忙买一下。同学爽快地答应了,不几天就通过国际快递把药寄到了刘伟的工作单位。  进口药来之不易,刘伟打算亲手给父亲送去。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刘伟一大早就来到了长途汽车站。车站里人山人海,好多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刘伟把背包解下来背在胸前,像宝贝似的一刻也不敢离手,到了安检口,才把
期刊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我们将继续和您一起畅游山海,寻梦神话。《山海经》的“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细心的朋友或许会发现,“山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和我们常说的东南西北不太一样。  今天要说的,就是南山经的青丘九尾狐。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九尾狐是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它的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据说,当一只狐狸活了超过一千年,它就会变成九尾狐。  《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
期刊
宋彤一身便衣,去龙湾县任知县,过河时船家要五钱银子。他与船家攀谈,才知道这条河叫龙湾河,岸上的村庄叫龙湾村,在龙湾县境内。他心想船家若知道自己就是新来的知县,一定不会收钱的。  正想着,又有人上船,船家卻只要两钱银子。宋彤纳闷地问船家,船家笑着告诉他,黄老爷交代,对当官的要多收些。听了此话,宋彤不由问道:“你怎么看出我是当官的?”船家说,看他走路说话斯斯文文,再加上黄老爷交代,今天宋知县上任,这里
期刊
金一星拄着拐杖下了公交车,刚走出站台,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下起了瓢泼大雨。  金一星急忙到沿街商铺的屋檐下躲雨。这夏季的天真是说变就变,刚刚还青天白日,一下子就水流成河了。他心想,现在要是有顶雨伞该有多好。  大约二十分钟过去了,大雨没有半点止住的迹象,金一星凝视着迷蒙的大雨,忽然感叹这大自然的不可抗拒。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雨还是没有停的意思,金一星开始有点焦躁,一个人站在屋檐下显得十分无
期刊
南宋年间的一个冬天,被罢官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皇上将他安排到镇江当知府,他带着家眷经过千辛万苦到了镇江。  由于在水路中风浪颠簸,一名叫整整的侍妾受到惊吓后,夜间一直不能入眠。眼看她瘦了一圈,夫人范氏焦急万分。整整温柔懂事,善于理家,是范氏最好的助手,因此二人情同姐妹。  寻医、服药无效后,府衙的幕僚向辛弃疾推荐了一位擅用针灸治病的方郎中。鹤发童颜的方郎中已经七十多岁了。一番望、闻、问、切之后,他
期刊
编者按;“故事作家专栏”栏目自推出以来,已连续刊发了多篇优秀故事作家的佳作。此栏目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从2020年第一期起,“故事作家j魏炜专栏”与大家见面。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故事作家积极参与,更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愈加喜欢这个栏目。  清风镇上有两宝:一个是老黎家的金字招牌,一个是父子面。  那块金字招牌据传是几百年前的一个食客写的,没题没款,只有“父子面”三个字,但据传言那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前几年
期刊
一  清朝嘉庆年间,芜县县城里有家杨记丝绸作坊,老板名叫杨志立。杨志立原本是一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三年前他父亲杨老掌柜去世后,才不得不挑起了经营丝绸作坊的重担。  三年来,由于杨志立只热衷于吃喝玩乐,不善经营,杨记丝绸作坊每年都要亏掉大笔的银两,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好在第四年春上,杨志立终于醒悟过来,开始想要好好地经营作坊了。  芜县地处平原,桑树少,养蚕的人家不多,出产的蚕茧不仅数量少
期刊
这年冬天,鹿城没有下过雪,尽管临近年关前下过几场雨,但天气不太冷。住在金龙小区的周大伯喜滋滋地告诉儿子:“惠中啊,今年是暖冬,就连我这个老气喘也没感冒,更沒咳嗽!”  可谁也没有想到,周大伯的话才说了几天,一场疫情便从天而降。  眼看春节越来越近,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周大伯儿子周惠中是镇交警中队的队长,平时就很忙,到了年关更是见不着人影,已有好几年没在家里过年了。今年是周大伯的本命年,吃了年夜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