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460530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是热门话题之一,就此而发表的文章大约有数百篇之多。无疑,这对于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初见成效。但是,我们亦应看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否则,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对九年义务教育制实施后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试图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初步认识进行阐述,以引起同行的注意,并求得指教。
  
  1 关于历史教学能力的多层次结构
  
   我们认为,历史教学能力是由多种单一能力构成的一个整体,多种单一能力的有机组合,具体显现出历史教学能力所具有的内在的多层次结构。如果我们在研究历史教学能力时,对它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的多层次结构视而不见或认识不清,就会破坏它的整体基础,而使自己的认识失之偏颇。那么历史教学能力的多层次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呢?简括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1 基础层次。即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教科书、记历史笔记、识别、编制与利用历史地图和图表、口头和书面回答历史问题、记忆基本史实等能力。
  1.2 提高层次。即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这一层次在中学历史教学能力结构中占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1.3 深化层次。即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运用已获得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深入学习,初步认识现实、思考未来的能力,主要包括在相关科目的学习中自觉运用历史知识、初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和当今世界的一些问题的能力。
   但是,必须指出;上述历史教学能力的3个层次划分,具有很大程度的相对意义。我们应当既看到其相对的区别,又要充分认识其内在的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联系,在研究中自觉地从整体高度去把握它,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注意加强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那种过分强调某种能力的作用,而忽视其它能力的认识和作法,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提高历史教学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反而会降低它。
  
  2 关于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途径
  
   中学历史知识,即通常所说的中学历史基础知识。它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积,亦不是公式化的条框,而是能够体现历史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具体史实系统化的表现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教学能力只能是在这样的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中同步培养出来。例如,在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年)的教学中,只是按照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掀起的几次革命高潮两条线索,讲述各个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不对当时各个历史阶段及各个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等方面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给予一定的揭示,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目的和结果,以及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起反抗的丰富内函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那种通过简单“照本宣科”式的讲述,然后强调让学生“活动”,将书本内容归纳成条框进行记背的作法,看似是在传授历史知识中培养学生能力,实则是将历史教学培养能力简单化、庸俗化,使其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和标准。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老师长期正确坚持“寓培养能力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他们在传授历史知识时,不仅充分讲述丰富而生动的具体史实,而且注意讲清楚历史史实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从而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要解决好传授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和怎样传授历史知识的问题,不仅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教科书的编者及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工作的配合,即编写出高质量的历史教科书,和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国家对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制定出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有关政策。这三个方面工作的协调、统一,是使历史教学培养能力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及保证。
  
  3 关于历史教学培养能力的方法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不仅需要寻找出一条正确的途径,还需要掌握切实可用的方法。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其方法有多种多样,它们日益构成一个越来越完善的体系。需要明确的是,这个体系不是由众多单一方法简单相加而成,而是这些方法统一于历史教学之中,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单一教学方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各自又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历史教学方法,并认识其对历史教学培养能力的作用时,不能仅根据其外部形态、从应用的角度进行考查,在考查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有:
  3.1 探索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因为不论是整个历史教学方法体系还是每种单一教学方法,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有理论依据,如一定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理论。我们认为,如果对形成历史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的研究,或在认识还不甚清楚的情况就草率做出结论,是不足取的。
  3.2 搞清楚其内在结构。教学方法体系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内在的结构,只有在掌握其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它。如历史教学中运用口头语言教学的方法,其内部结构就有不同层面。
  3.3 明确选用历史教学方法的依据。历史教学法有很多种类,其特点作用各有不同,在选用时应当依据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有:①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即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实现教学目的要求。②历史教学内容的需要,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达到有机的统一。③适应历史教学对象的状况,即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4 研究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
  
   在历史教学中,不同类型的课要完成的任务及培养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即使在一节历史课中,也往往要完成多项任务,进行多方面能力培养。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从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诸多教学方法中进行选择,优化组合成能够全面适应不同需要的最佳教学形式。这是全面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达到能力培养要求的可靠保证。那种认为某一种由多种教学方法组成的教学形式为最佳组合,适合一切历史课堂需要的认识和作法,与在历史课堂上始终使用单一教学方法的认识和作法,同样是非常错误的。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能力的宏观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看到,对培养能力的微观研究应该是建立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二是既不能相互替代,亦不可偏废。只有尽快构建起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多层面研究体系,才能真正使我们对历史教学培养能力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在研究中进一步取得硕果,以便促进和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1 问题提出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高效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目标,是我们教学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证实了教学手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且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培养独立、主动、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平台。鉴于此,我将
期刊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地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内容,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一个“读”字入手,紧扣一个接一个的“悟”字来展开教学。这一个“读”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我尝试着“三读一迁移”的教学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收获。    1 读为“读通”     要想弄懂一篇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一篇文章的情感,其首要条件是把文章读通。试想,如果连读都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又怎能谈得上体会和领悟其中的
期刊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初中数学应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我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更好地驾驭课堂,实施创造性教学,值得作一番探讨。    1 教学机智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机智是教师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高度责任感和智慧水平的结晶,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育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新的世纪中,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了,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能训练,能够承担任务的职专毕业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
期刊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上自主发展,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期刊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本校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所凸显的作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真正要把校本教研理念和实践在学校扎根,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为此,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研,下面是调研后的一此思考。    1 缘起     上学期笔者在对全市小学的调研中,把学校的教研活动情况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从了解的情况,部分学校还沿袭着传统的教研方式,教研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效率低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改中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①诱发创新兴趣,激活创新思维②引导求异,启迪创新思维;③疑惑点求探,激励创新思维;④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 新课改 创新兴趣 求异 疑惑求探 创新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期刊
1 智力的概念     什么是智力?一般说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心理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用通俗的话说,智力就是“智慧”、“聪明才智”,反映在一个人独立获得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