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全面铺开的局面,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并懂得运用,而课堂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手段。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機地结合起来,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因而是颇受教师青睐的一项语用训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为练而练,为写而写,练笔设计随意性的现象。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与学生有着遥远距离的题材让学生抒写。脱离学生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尽管学生搜索枯肠,勉强草成,但总是缺乏真情实感,往往成了平淡空洞之作;有的设计许多游离与课文内容情景之外的小练笔,训练目标不明,使语用练习成为课文学习的旁枝末节,偏离语文教学中语用练习的初衷;有的仅仅告诉学生这是哪一类的练笔,没有进行细致指导,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照搬、照抄教材上或是备课资料中的小练笔的内容,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无法发展,造成学生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化的表达。往往导致训练低效,降低孩子创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息。”它不仅指出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还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练笔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正是学生练笔的教学实质。
所以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并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乐于把心中的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将课堂练笔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语文教学中需要探讨问题。
一、关注课文的“情感点”有情可抒而练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感情炽烈的文章,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思维最为活跃,而此时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尤其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教师组织课堂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教师可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精心设计的小练笔。学生从课文感悟到霍金珍惜生命,热爱科学研究。此时教师补充: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因患“渐冻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心动所以笔动,学生都会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无疑,此处的小练笔将成了这节课的亮点。只要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情感点,就会思路如泉涌了。
二、关注语言的“增值点”,感悟写法而练
模仿经典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仅靠读,抄,背课文的优美语段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语言形式迁移练习。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设计课堂练笔的关键。如课文《东方之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香港的景观。作者分别以“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等句作为每一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介绍香港迷人的海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的特点。这种典型的先总起后分述的段落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最好的范例。结合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就以这篇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以“香港太好玩了!”为总起句,写一小段话介绍自己理解中的香港。这样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关注课文的“生长点”,延伸内容而练
1.关注文章空白点
有些课文中作者笔下空白,用省略好带过,这给了学生提供了想象、延伸的广阔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把作者隐藏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2.留心文章细节点
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能显出“味道”来的。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理解性的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这样就能通过语言训练“架桥铺路”,从细节中感悟人格魅力。
3.展开续写结尾处
很多课文的结尾作者总会别出心裁,制造悬念,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学了《狼和小羊》这一课,我就要求学生展开续写,学生情绪高涨,有的想象可怜的小羊无法逃出狼的魔爪被狼吃了;有的想象小羊如何用自己的智慧逃脱;还有的想象在危难有谁来帮忙打死狼反败为胜……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揣摩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抓住是练笔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随文小练笔,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为练而练,为写而写,练笔设计随意性的现象。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与学生有着遥远距离的题材让学生抒写。脱离学生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尽管学生搜索枯肠,勉强草成,但总是缺乏真情实感,往往成了平淡空洞之作;有的设计许多游离与课文内容情景之外的小练笔,训练目标不明,使语用练习成为课文学习的旁枝末节,偏离语文教学中语用练习的初衷;有的仅仅告诉学生这是哪一类的练笔,没有进行细致指导,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照搬、照抄教材上或是备课资料中的小练笔的内容,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无法发展,造成学生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化的表达。往往导致训练低效,降低孩子创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息。”它不仅指出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还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练笔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正是学生练笔的教学实质。
所以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并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乐于把心中的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将课堂练笔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语文教学中需要探讨问题。
一、关注课文的“情感点”有情可抒而练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感情炽烈的文章,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思维最为活跃,而此时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尤其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教师组织课堂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教师可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精心设计的小练笔。学生从课文感悟到霍金珍惜生命,热爱科学研究。此时教师补充: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因患“渐冻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心动所以笔动,学生都会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无疑,此处的小练笔将成了这节课的亮点。只要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情感点,就会思路如泉涌了。
二、关注语言的“增值点”,感悟写法而练
模仿经典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仅靠读,抄,背课文的优美语段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语言形式迁移练习。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设计课堂练笔的关键。如课文《东方之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香港的景观。作者分别以“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等句作为每一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介绍香港迷人的海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的特点。这种典型的先总起后分述的段落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最好的范例。结合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就以这篇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以“香港太好玩了!”为总起句,写一小段话介绍自己理解中的香港。这样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关注课文的“生长点”,延伸内容而练
1.关注文章空白点
有些课文中作者笔下空白,用省略好带过,这给了学生提供了想象、延伸的广阔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把作者隐藏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2.留心文章细节点
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能显出“味道”来的。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理解性的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这样就能通过语言训练“架桥铺路”,从细节中感悟人格魅力。
3.展开续写结尾处
很多课文的结尾作者总会别出心裁,制造悬念,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学了《狼和小羊》这一课,我就要求学生展开续写,学生情绪高涨,有的想象可怜的小羊无法逃出狼的魔爪被狼吃了;有的想象小羊如何用自己的智慧逃脱;还有的想象在危难有谁来帮忙打死狼反败为胜……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揣摩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抓住是练笔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随文小练笔,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