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区馆陶组热储地热井水位动态变化研究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ke198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别对区内馆陶组热储多年地热水位动态、年度水位动态与地热流体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区内的地热井水位下降速度过大的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馆陶组热储 水位动态 辛集市区
  [中图分类号] P3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55-1
  1前言
  辛集市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拗(Ⅱ级)、临清台陷(Ⅲ级)、束鹿断凹(Ⅳ级)西斜坡的北部。束鹿断凹东侧以新河断裂与新河断凸起相接,西侧为宁晋断凸,南侧与隆尧断凸相连接,北侧为无极—衡水隐伏大断裂与饶阳断凹相接。新生界地层沉积厚度1500~5000m,总体呈北北东向长条形状。辛集市区地层在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之上,沉积了中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地层(发育第四系、第三系地层)。
  2热储条件
  馆陶组热储全区均有分布,顶界埋深1250~1450m,底界埋深1500~2100m,西部薄东部厚,由灰白、灰绿、灰色砾岩与棕红、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厚度350~500m,砂岩单层厚度一般5~15m,底部均分布20~40m厚底砾岩,砂厚比40~50%,孔隙度约30%,涌水量90m3/h左右,井口水温52~64℃左右。矿化度1.0~3.0g/L。
  3开采利用现状
  截止到2014年辛集市区共有地热井37眼,其中开发利用馆陶组热储地热井25眼,年开采量已达到347.17×104m3。地热水利用以供暖为主,主要开采时间段为供暖季,馆陶组地热井供暖面积约88.40×104m2/a,少部分地热水用于居民洗浴。
  4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馆陶组热储为主要开采层位,开发利用程度高,动态监测资料多,作为本次工作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热储层历年的水位、开采量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掌握该热储动态变化规律。
  4.1水位多年变化情况
  依据地热井水位动态观测数据,辛集市区地热开采区馆陶组热储地热井水位,在1999年开采初期8~10m左右,之后随着开采井的增加,开采量增大,地热井静水位到2014年7月下降到82.3~89.5m。辛集7井系列水位观测数据显示,1999年9月初始水位10.0m,随着开采量增加,水位逐年下降,地热井静水位到2012年7月下降到82.8m,1999年~2006年均降速4.91m/a,2007年~2010年均降速5.68m/a,2011年~2014年均降速3.16m/a,水位埋深呈波浪状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
  4.2水位年度变化动态
  水位的年度变化与开采时间段关系密切,最高水位期出现在11月初期供暖前,随着供暖期开始,地热井进入开采高峰时段,热储层水位逐渐下降,至第二年3月中旬供暖结束时达到最低水位;随着供暖期的结束,开采量急剧减少,热储层水位开始进入逐渐恢复阶段,一直到11月中旬供暖期开始。从非供暖期地热井静水位三次统测数据分析,每年的最低水位期出现在3月中旬供暖结束后,最高水位期出现在11月初期供暖前。地热井静水位一直处于上升恢复状态,变化幅度一般在37.30—45.96m之间,观测结果见表1。
  4.3地热流场特征
  辛集市区地热流体流场特征为,集中开采区中心水位低,到集中开采区的边缘水位逐渐升高,形成一个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即为地热井集中开采区。辛集市地热井热储层为馆陶组,集中开采区地热水静水位标高在-45与-60m之间,最浅-46.90m,最深-55.5m,中心漏斗在城北部安古城-巴西营一带,地下水流场呈南北长、东西短的纺锤形。
  5结论与建议
  水位动态变化,构造位置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地热田形成的基础条件,地热田(开采区)所处的构造位置对地热水的形成、运移、储存起控制性作用,热储层的厚度、储厚比、孔隙度等热储条件决定其富水性好与差。辛集市区馆陶组地热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集中开采区的中心形成了下降漏斗。
  建议辛集市区控制馆陶组热储开采规模,维持现状开采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地热尾水回灌;开发基岩热储层,本区基岩热储寒武—奥陶系灰岩,蓟县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建议建立与完善地热井动态监测网络工程,逐步实现地热井动态全面监测。实时监控地热资源开采量、回灌量数据及热储层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开展地热资源的评价工作,提高地热开采区的勘查程度,指导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对于开发程度高、规模大、已进行采/灌结合的地热田,应及时开展热储利用研究工作,建立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及资源优化管理模式。推广应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地热钻井、供暖及综合利用等工程的全过程,增加开发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地热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废弃热水对水土环境影响监测点,对集中排放地区的水质、土壤、空气等进行定期监测,探索治理措施,减缓废弃地热水对环境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对滇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各期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及构造特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1)震旦-加里东期构造演化;(2)海西-印支期构造演化;(3)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演化。  [关键词]滇黔北构造演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特别是在地质找矿中的使用。矿物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导致矿物质的勘测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矿物质勘测,并找出隐藏的矿物质,国家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本文主要对地质找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论述了地质找矿手段的种类,最后阐述了不同地质找矿手段的综合应用方法。  [关键词]地质勘测 找矿方法
期刊
[摘要]我国油区中分布着较为广泛的低渗透油藏,气开采过程呈非线性趋势,且在启动压力梯度和感应力上的敏感性都比较强。本文中,作者分析了低渗透油藏在不同井网参数以及裂缝参数下的开发效果,并对如何选取恰当的网井和网井参数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 注水开发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TE34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和边界地区的延伸,地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井下的安全生产,由于受到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以及开采的过程中出现矿体厚度和产状变化等因素,因此对井下的生产作业造成一些不利,严重的可能会让工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何保持矿井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地质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生产地质 矿井生产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
期刊
[摘要]矿区位于偃龙煤田南部东段,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主要为偃龙煤田岩溶水系统。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造成矿井底板突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太原组下段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开采一1煤层顶板主要充水水源之一。太原组上段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二1煤层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底板石炭系灰岩岩溶裂隙水,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对二1煤开采有一定的影响,断层导水对二1煤层
期刊
[摘要]新疆鄯善县百灵山铁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活动带,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的西段南缘,铁矿体赋于复式背斜的南北两翼,成层状。本区火山岩和侵入岩是同源的产物,其物质来源于上地幔顶部至下地壳,属于岛弧-陆缘型的岩浆侵入体。伴随区域性长期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作用,矿区热液蚀变发育。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 断层 围岩蚀变  [中图分类号] P578.2+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
期刊
[摘要]文章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纪含煤岩系作为分析对比,对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重点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划分与本区域煤层分布之间对应关系,望引起重视。  [关键词]含煤岩系 沉积环境 基准面 旋回划分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64-1  煤层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物化学沉积产物,其产生机制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的
期刊
[摘要]为研究其古河槽常见地质问题处理,本文通过分析古河槽的演变过程,利用现代勘探手段查明常见地质问题,并分别就其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为类似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河槽 演化过程 勘探方法 渗流 沉降变形 滑坡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49-1  0前言  构造运动或人工活动将原有河道堰
期刊
[摘要]德兴铜矿是我国最大的铜矿山,包括铜厂、富家坞和朱砂红三个矿区,铜金属储量达800余万吨,并且伴生有金、银、硫、钼、铼等多种有益组份。为了充分有效地回收利用德兴铜矿深部表内矿和原开采境界内外的表外矿铜资源,有效延长德兴铜矿服务年限,现对低品位矿石进行研究合理利用。本文主要叙述了德兴铜矿铜厂、富家坞采区低品位矿石储量、合理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德兴铜矿 低品位矿石 利用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文章对该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内出露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研究,分析该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关键词]铅锌矿 地质特征 找矿 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66-2  1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北西向构造变形区,中国成矿区带属古生代燕山期Pb、Zn、Ag、Cu、MnⅢ级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