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性学校?NO!
Rome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将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集中在一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青春期学生长期缺少跟异性交流的经历不是好事。没了异性这面镜子,毕业后可能会较难适应社会。单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比如历史上女校的诞生,就是为了在“男女授受不清”这种观念还很顽固的时代,给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但在现代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应该退出舞台了。
Jupiter
这种分校治理的隔离式教育是典型的性别歧视,并不可取。这使得学校教育变得非常模式化,男孩子应该怎么学,女孩子应该怎么学,都落入了一个模子。这种性别隔离是一种教育上的倒退。
朱非
男生长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女孩子则长于形象思维。单性学校往往会因性施教,注重男生或女生天生的优点,而忽略他们某些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本来是可以弥补的,但是由于“因性施教”,强化了性别差异,缺乏与异性的交流,不利于他们互相模仿、互相补充。单性学校缺少性别合作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曷无伤
目前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证明单一性别的班级或学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已经有其他缩小男女学生表现差距的方法得到证实,如采取小规模班级或教师展开额外培训等。在既能保证避免劣势又能保证男女生能正常交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费事开单性学校呢?
马斯特
尽管单性学校为学生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异性接触,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在当今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让学生接受几乎与异性隔绝的单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倒退,有违时代潮流。
雪芒
我觉得“伪娘”和“纯爷们儿”并不是互相向学校里的异性学习的结果。他们有可能是天生的,更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其实国外的家长选择单性学校大多是从成绩考虑的,而不是因为它能培养孩子的性别气质。如果因为“伪娘”和“纯爷们儿”太多了而去发展单性学校,这就是缘木求鱼了嘛。
○单性学校?OK!
Polly
学校是社会大文化的延伸。当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时, 砝码更易于向男生一边倾斜。男女混合学校里男女教师都倾向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男生身上,让女生服从男生的需要, 宁愿让女生退让而不去真正考虑她们的发展。单性学校的部分管理任务则是逐渐使女生建立自信心, 使她们“后来居上”。
Melissa
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男女很平等的国家,其实不然,看看某些大学男女生宿舍的分配还有公共场合洗手间的设置就知道了。整体而言,这个社会更关心男性,一直让女性对男性退让。不过有些领域也是歧视男性的。所以,发展单性学校,其实是给双方更多的发展空间。
Hamilton
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观念对学生有一种微妙的、不公平的压力。在男女混合学校里, 女生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是男生擅长的学科和相关的学习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得谨慎;而男子学校的男生就对自己在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感到自在, 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在那些可能被认为是非男子气的领域很好地发展, 甚至有杰出的表现。
Mamapapa
在男女混合学校里, 谁喜欢谁、谁和谁一起做什么了、谁最漂亮谁最“拉风”等等都是学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学生间甚至有一种隐性的竞赛。在单一性别学校里就很少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单性学校里男生和女生都可以不再为异性分心,不像在男女混合学校那样注意自己的姿态和打扮,学生能更加集中精力于学习。
尺素
由于分校治理,采取相对封闭式教学,学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于封闭式教学可能会造成压抑,这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拿珠海女中校长王嘉烨话来说:女子学校不是女子监狱。
Flingpig
男女合校对男生和女生发展都是不利的。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程序化、被动性和接受性,不喜欢标新立异,缺少冒险和挑战,这正适合女性的特点。反而是男性的思维特点被弱化了,被压抑的其实是男性。所以我觉得男校的存在是绝对有必要的。
单性学校真的比混合学校要好?另外,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源:什么叫性别?性别气质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男校能治“伪娘”吗?女校又能治“纯爷们儿”吗?是不是男生一定要阳刚、果敢,女生一定要温柔娴静?“伪娘”或者“纯爷们儿”就不好吗?
○单性学校是不是更好?
国内的单性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 支持者多是出于感性认识, 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量的反对意见更是出于想当然。而国际上单一性别教育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截止到2010年2月,至少有540所公立学校提供单一性别教育,遍布美国的40个州。关于单性教育的研究也比较多,可以说单性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是建立在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单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当代的单性教育在入学机会、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环境、学习成就等各个方面都是同等对待的,而且学生是自愿进入这种学校的。因为它是建立在男女生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基本相似的,甚至在女校中会更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培养女生的逻辑推理和动手能力。在授课方式上,单性学校要求教师懂得更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对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且施以较高的期望,避免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单性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调查。英国、澳大利亚乃至牙买加都做过全国范围的单性学校和混合学校对比调查。调查结果除单性学校中是男生还是女生受益更多的差别外,一致肯定了单性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学校的学生相比,成绩明显更好。即使是在非传统性别优势的课程上,如数学、物理等,女校学生也学得也更好。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有更好的行为表现, 也更喜欢学习, 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性别更为适应。与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相比较, 合校反而不够适应12~16岁的男女学生在认知、社交和发展成长速度等方面的发展需要。美国还有研究表明,单性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出众而且有更高的受教育的渴望, 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 态度也更加积极,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更少地受到传统学科性别优势观念的制约。 纵向的调查方面,美国有研究者在小学中通过对相同的教师、教学设备和学生按性别分班前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分班以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性都有了几乎是戏剧性的提升。这个调查结果也在英国的两所中学中得到印证。两个原来的混合中学将学校改造成两个单一性别的部分,此后两个学校的学生会考成绩都有显著提升。
看来单性教育只要实施得当,确实效果良好。
○性别是什么?
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性的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代表的特质是社会造就的。譬如温柔、顺从、爱打扮等女性特质,并不是女人生来就有的,而是男权社会里家庭、教育、媒体等因素对女性进行规训,最终塑造出来的。
西蒙娜·波伏娃的理论影响深远。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在各个领域要求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女性要求得到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波伏娃的理论在人类学领域也有呼应。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提到一个叫“德昌布利”的部落。那里的女人性格粗放,身强体壮,靠捕鱼养家;男人则柔弱害羞,喜欢艺术以及争风吃醋。这似乎说明了除了女人并不天生就是“女人”,其实男人也不天生就是“男人”。“女人”和“男人”都是社会造就的,反过来说,女人可以不是“女人”,男人也可以不是“男人”。
对不符合既定的性别特质的人,以前人们可能会用一些侮辱性的名词来称呼他们,比如“娘娘腔”或者“男人婆”,甚至认为他们有心理疾病或是人格缺陷。不过时下流行的“伪娘”和“纯爷们儿”的含义更为复杂。在有些人那里是侮辱,比如在农村计划生育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上面ps上李宇春的照片;在有些人那里是自嘲,比如一个工科女自称纯爷们儿,吐槽她可以花两分钟焊接一个176脚的DSP芯片,但花20分钟都没办法刷匀自己绝对不超过176根的眼睫毛;在有些人那里是赞美,比如两年前的快男刘著就让人赞叹“伪娘很美”。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对“异类”是否宽容。“伪娘”和“纯爷们儿”如果是自然、不做作的,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伤害他人,有什么问题呢?他们只是跟很多人不一样罢了。多数人看不惯少数人,就要少数人改变自己以适应多数人的眼光,甚至用惩罚来强制少数人改变自己——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编辑在线
没有完美的学校,只有对教育改良的不断探索。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事物,我们应该给予单性学校更多的时间和宽容。
最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的男性和女性,能不被整个社会的既定标准所限制。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可能性。就像买一样商品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或者适合,还有自己的经济能力。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对于学校的选择应该是一样的。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一个人,不论男女,能根据自己的特质受到合适的教育,这样也就无所谓混合学校还是单性学校了。但现实是我们暂时只有按照地域、性别或专业分类的学校。不过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从现在回望过去,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取得了多大的进步——我们没有理由不拭目以待。
每期话题将会在《高中生学习》读者群(4734037)提前讨论。
加入《高中生学习》读者群,把你的看法印在杂志上!
Rome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将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集中在一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青春期学生长期缺少跟异性交流的经历不是好事。没了异性这面镜子,毕业后可能会较难适应社会。单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比如历史上女校的诞生,就是为了在“男女授受不清”这种观念还很顽固的时代,给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但在现代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应该退出舞台了。
Jupiter
这种分校治理的隔离式教育是典型的性别歧视,并不可取。这使得学校教育变得非常模式化,男孩子应该怎么学,女孩子应该怎么学,都落入了一个模子。这种性别隔离是一种教育上的倒退。
朱非
男生长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女孩子则长于形象思维。单性学校往往会因性施教,注重男生或女生天生的优点,而忽略他们某些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本来是可以弥补的,但是由于“因性施教”,强化了性别差异,缺乏与异性的交流,不利于他们互相模仿、互相补充。单性学校缺少性别合作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曷无伤
目前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证明单一性别的班级或学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已经有其他缩小男女学生表现差距的方法得到证实,如采取小规模班级或教师展开额外培训等。在既能保证避免劣势又能保证男女生能正常交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费事开单性学校呢?
马斯特
尽管单性学校为学生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异性接触,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在当今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让学生接受几乎与异性隔绝的单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倒退,有违时代潮流。
雪芒
我觉得“伪娘”和“纯爷们儿”并不是互相向学校里的异性学习的结果。他们有可能是天生的,更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其实国外的家长选择单性学校大多是从成绩考虑的,而不是因为它能培养孩子的性别气质。如果因为“伪娘”和“纯爷们儿”太多了而去发展单性学校,这就是缘木求鱼了嘛。
○单性学校?OK!
Polly
学校是社会大文化的延伸。当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时, 砝码更易于向男生一边倾斜。男女混合学校里男女教师都倾向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男生身上,让女生服从男生的需要, 宁愿让女生退让而不去真正考虑她们的发展。单性学校的部分管理任务则是逐渐使女生建立自信心, 使她们“后来居上”。
Melissa
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男女很平等的国家,其实不然,看看某些大学男女生宿舍的分配还有公共场合洗手间的设置就知道了。整体而言,这个社会更关心男性,一直让女性对男性退让。不过有些领域也是歧视男性的。所以,发展单性学校,其实是给双方更多的发展空间。
Hamilton
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观念对学生有一种微妙的、不公平的压力。在男女混合学校里, 女生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是男生擅长的学科和相关的学习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得谨慎;而男子学校的男生就对自己在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感到自在, 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在那些可能被认为是非男子气的领域很好地发展, 甚至有杰出的表现。
Mamapapa
在男女混合学校里, 谁喜欢谁、谁和谁一起做什么了、谁最漂亮谁最“拉风”等等都是学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学生间甚至有一种隐性的竞赛。在单一性别学校里就很少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单性学校里男生和女生都可以不再为异性分心,不像在男女混合学校那样注意自己的姿态和打扮,学生能更加集中精力于学习。
尺素
由于分校治理,采取相对封闭式教学,学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于封闭式教学可能会造成压抑,这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拿珠海女中校长王嘉烨话来说:女子学校不是女子监狱。
Flingpig
男女合校对男生和女生发展都是不利的。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程序化、被动性和接受性,不喜欢标新立异,缺少冒险和挑战,这正适合女性的特点。反而是男性的思维特点被弱化了,被压抑的其实是男性。所以我觉得男校的存在是绝对有必要的。
单性学校真的比混合学校要好?另外,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源:什么叫性别?性别气质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男校能治“伪娘”吗?女校又能治“纯爷们儿”吗?是不是男生一定要阳刚、果敢,女生一定要温柔娴静?“伪娘”或者“纯爷们儿”就不好吗?
○单性学校是不是更好?
国内的单性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 支持者多是出于感性认识, 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量的反对意见更是出于想当然。而国际上单一性别教育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截止到2010年2月,至少有540所公立学校提供单一性别教育,遍布美国的40个州。关于单性教育的研究也比较多,可以说单性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是建立在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单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当代的单性教育在入学机会、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环境、学习成就等各个方面都是同等对待的,而且学生是自愿进入这种学校的。因为它是建立在男女生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基本相似的,甚至在女校中会更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培养女生的逻辑推理和动手能力。在授课方式上,单性学校要求教师懂得更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对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且施以较高的期望,避免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单性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调查。英国、澳大利亚乃至牙买加都做过全国范围的单性学校和混合学校对比调查。调查结果除单性学校中是男生还是女生受益更多的差别外,一致肯定了单性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学校的学生相比,成绩明显更好。即使是在非传统性别优势的课程上,如数学、物理等,女校学生也学得也更好。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有更好的行为表现, 也更喜欢学习, 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性别更为适应。与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相比较, 合校反而不够适应12~16岁的男女学生在认知、社交和发展成长速度等方面的发展需要。美国还有研究表明,单性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出众而且有更高的受教育的渴望, 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 态度也更加积极,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更少地受到传统学科性别优势观念的制约。 纵向的调查方面,美国有研究者在小学中通过对相同的教师、教学设备和学生按性别分班前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分班以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性都有了几乎是戏剧性的提升。这个调查结果也在英国的两所中学中得到印证。两个原来的混合中学将学校改造成两个单一性别的部分,此后两个学校的学生会考成绩都有显著提升。
看来单性教育只要实施得当,确实效果良好。
○性别是什么?
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性的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代表的特质是社会造就的。譬如温柔、顺从、爱打扮等女性特质,并不是女人生来就有的,而是男权社会里家庭、教育、媒体等因素对女性进行规训,最终塑造出来的。
西蒙娜·波伏娃的理论影响深远。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在各个领域要求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女性要求得到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波伏娃的理论在人类学领域也有呼应。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提到一个叫“德昌布利”的部落。那里的女人性格粗放,身强体壮,靠捕鱼养家;男人则柔弱害羞,喜欢艺术以及争风吃醋。这似乎说明了除了女人并不天生就是“女人”,其实男人也不天生就是“男人”。“女人”和“男人”都是社会造就的,反过来说,女人可以不是“女人”,男人也可以不是“男人”。
对不符合既定的性别特质的人,以前人们可能会用一些侮辱性的名词来称呼他们,比如“娘娘腔”或者“男人婆”,甚至认为他们有心理疾病或是人格缺陷。不过时下流行的“伪娘”和“纯爷们儿”的含义更为复杂。在有些人那里是侮辱,比如在农村计划生育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上面ps上李宇春的照片;在有些人那里是自嘲,比如一个工科女自称纯爷们儿,吐槽她可以花两分钟焊接一个176脚的DSP芯片,但花20分钟都没办法刷匀自己绝对不超过176根的眼睫毛;在有些人那里是赞美,比如两年前的快男刘著就让人赞叹“伪娘很美”。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对“异类”是否宽容。“伪娘”和“纯爷们儿”如果是自然、不做作的,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伤害他人,有什么问题呢?他们只是跟很多人不一样罢了。多数人看不惯少数人,就要少数人改变自己以适应多数人的眼光,甚至用惩罚来强制少数人改变自己——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编辑在线
没有完美的学校,只有对教育改良的不断探索。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事物,我们应该给予单性学校更多的时间和宽容。
最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的男性和女性,能不被整个社会的既定标准所限制。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可能性。就像买一样商品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或者适合,还有自己的经济能力。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对于学校的选择应该是一样的。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一个人,不论男女,能根据自己的特质受到合适的教育,这样也就无所谓混合学校还是单性学校了。但现实是我们暂时只有按照地域、性别或专业分类的学校。不过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从现在回望过去,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取得了多大的进步——我们没有理由不拭目以待。
每期话题将会在《高中生学习》读者群(4734037)提前讨论。
加入《高中生学习》读者群,把你的看法印在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