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性学校,你去不去?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性学校?NO!
  Rome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将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集中在一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青春期学生长期缺少跟异性交流的经历不是好事。没了异性这面镜子,毕业后可能会较难适应社会。单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比如历史上女校的诞生,就是为了在“男女授受不清”这种观念还很顽固的时代,给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但在现代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应该退出舞台了。
  Jupiter
  这种分校治理的隔离式教育是典型的性别歧视,并不可取。这使得学校教育变得非常模式化,男孩子应该怎么学,女孩子应该怎么学,都落入了一个模子。这种性别隔离是一种教育上的倒退。
  朱非
  男生长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女孩子则长于形象思维。单性学校往往会因性施教,注重男生或女生天生的优点,而忽略他们某些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本来是可以弥补的,但是由于“因性施教”,强化了性别差异,缺乏与异性的交流,不利于他们互相模仿、互相补充。单性学校缺少性别合作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曷无伤
  目前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证明单一性别的班级或学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已经有其他缩小男女学生表现差距的方法得到证实,如采取小规模班级或教师展开额外培训等。在既能保证避免劣势又能保证男女生能正常交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费事开单性学校呢?
  马斯特
  尽管单性学校为学生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异性接触,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在当今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让学生接受几乎与异性隔绝的单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倒退,有违时代潮流。
  雪芒
  我觉得“伪娘”和“纯爷们儿”并不是互相向学校里的异性学习的结果。他们有可能是天生的,更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其实国外的家长选择单性学校大多是从成绩考虑的,而不是因为它能培养孩子的性别气质。如果因为“伪娘”和“纯爷们儿”太多了而去发展单性学校,这就是缘木求鱼了嘛。
  ○单性学校?OK!
  Polly
  学校是社会大文化的延伸。当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时, 砝码更易于向男生一边倾斜。男女混合学校里男女教师都倾向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男生身上,让女生服从男生的需要, 宁愿让女生退让而不去真正考虑她们的发展。单性学校的部分管理任务则是逐渐使女生建立自信心, 使她们“后来居上”。
  Melissa
  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男女很平等的国家,其实不然,看看某些大学男女生宿舍的分配还有公共场合洗手间的设置就知道了。整体而言,这个社会更关心男性,一直让女性对男性退让。不过有些领域也是歧视男性的。所以,发展单性学校,其实是给双方更多的发展空间。
  Hamilton
  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观念对学生有一种微妙的、不公平的压力。在男女混合学校里, 女生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是男生擅长的学科和相关的学习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得谨慎;而男子学校的男生就对自己在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感到自在, 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在那些可能被认为是非男子气的领域很好地发展, 甚至有杰出的表现。
  Mamapapa
  在男女混合学校里, 谁喜欢谁、谁和谁一起做什么了、谁最漂亮谁最“拉风”等等都是学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学生间甚至有一种隐性的竞赛。在单一性别学校里就很少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单性学校里男生和女生都可以不再为异性分心,不像在男女混合学校那样注意自己的姿态和打扮,学生能更加集中精力于学习。
  尺素
  由于分校治理,采取相对封闭式教学,学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于封闭式教学可能会造成压抑,这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拿珠海女中校长王嘉烨话来说:女子学校不是女子监狱。
  Flingpig
  男女合校对男生和女生发展都是不利的。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程序化、被动性和接受性,不喜欢标新立异,缺少冒险和挑战,这正适合女性的特点。反而是男性的思维特点被弱化了,被压抑的其实是男性。所以我觉得男校的存在是绝对有必要的。
  单性学校真的比混合学校要好?另外,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源:什么叫性别?性别气质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男校能治“伪娘”吗?女校又能治“纯爷们儿”吗?是不是男生一定要阳刚、果敢,女生一定要温柔娴静?“伪娘”或者“纯爷们儿”就不好吗?
  ○单性学校是不是更好?
  国内的单性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 支持者多是出于感性认识, 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量的反对意见更是出于想当然。而国际上单一性别教育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截止到2010年2月,至少有540所公立学校提供单一性别教育,遍布美国的40个州。关于单性教育的研究也比较多,可以说单性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是建立在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单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当代的单性教育在入学机会、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环境、学习成就等各个方面都是同等对待的,而且学生是自愿进入这种学校的。因为它是建立在男女生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基本相似的,甚至在女校中会更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培养女生的逻辑推理和动手能力。在授课方式上,单性学校要求教师懂得更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对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且施以较高的期望,避免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单性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调查。英国、澳大利亚乃至牙买加都做过全国范围的单性学校和混合学校对比调查。调查结果除单性学校中是男生还是女生受益更多的差别外,一致肯定了单性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学校的学生相比,成绩明显更好。即使是在非传统性别优势的课程上,如数学、物理等,女校学生也学得也更好。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有更好的行为表现, 也更喜欢学习, 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性别更为适应。与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相比较, 合校反而不够适应12~16岁的男女学生在认知、社交和发展成长速度等方面的发展需要。美国还有研究表明,单性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出众而且有更高的受教育的渴望, 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 态度也更加积极,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更少地受到传统学科性别优势观念的制约。   纵向的调查方面,美国有研究者在小学中通过对相同的教师、教学设备和学生按性别分班前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分班以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性都有了几乎是戏剧性的提升。这个调查结果也在英国的两所中学中得到印证。两个原来的混合中学将学校改造成两个单一性别的部分,此后两个学校的学生会考成绩都有显著提升。
  看来单性教育只要实施得当,确实效果良好。
  ○性别是什么?
  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性的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代表的特质是社会造就的。譬如温柔、顺从、爱打扮等女性特质,并不是女人生来就有的,而是男权社会里家庭、教育、媒体等因素对女性进行规训,最终塑造出来的。
  西蒙娜·波伏娃的理论影响深远。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在各个领域要求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女性要求得到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波伏娃的理论在人类学领域也有呼应。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提到一个叫“德昌布利”的部落。那里的女人性格粗放,身强体壮,靠捕鱼养家;男人则柔弱害羞,喜欢艺术以及争风吃醋。这似乎说明了除了女人并不天生就是“女人”,其实男人也不天生就是“男人”。“女人”和“男人”都是社会造就的,反过来说,女人可以不是“女人”,男人也可以不是“男人”。
  对不符合既定的性别特质的人,以前人们可能会用一些侮辱性的名词来称呼他们,比如“娘娘腔”或者“男人婆”,甚至认为他们有心理疾病或是人格缺陷。不过时下流行的“伪娘”和“纯爷们儿”的含义更为复杂。在有些人那里是侮辱,比如在农村计划生育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上面ps上李宇春的照片;在有些人那里是自嘲,比如一个工科女自称纯爷们儿,吐槽她可以花两分钟焊接一个176脚的DSP芯片,但花20分钟都没办法刷匀自己绝对不超过176根的眼睫毛;在有些人那里是赞美,比如两年前的快男刘著就让人赞叹“伪娘很美”。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对“异类”是否宽容。“伪娘”和“纯爷们儿”如果是自然、不做作的,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伤害他人,有什么问题呢?他们只是跟很多人不一样罢了。多数人看不惯少数人,就要少数人改变自己以适应多数人的眼光,甚至用惩罚来强制少数人改变自己——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编辑在线
  没有完美的学校,只有对教育改良的不断探索。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事物,我们应该给予单性学校更多的时间和宽容。
  最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的男性和女性,能不被整个社会的既定标准所限制。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可能性。就像买一样商品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或者适合,还有自己的经济能力。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对于学校的选择应该是一样的。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一个人,不论男女,能根据自己的特质受到合适的教育,这样也就无所谓混合学校还是单性学校了。但现实是我们暂时只有按照地域、性别或专业分类的学校。不过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从现在回望过去,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取得了多大的进步——我们没有理由不拭目以待。
  每期话题将会在《高中生学习》读者群(4734037)提前讨论。
  加入《高中生学习》读者群,把你的看法印在杂志上!
其他文献
杜甫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作者时任左拾遗)秋所写的五言《北征》诗中有“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在马嵬坡及时除去杨氏祸根后,唐王朝即将平定安史之乱的坚定信心和忧国思想。其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句若从字面解释就是:之所以没有听到夏朝、商(殷)朝衰亡的事在今天发生,那是因为唐王朝及时诛杀了像褒姒和妲己一类的祸国女人。
期刊
fault 过错在哪儿?  n. 过错,故障,毛病,断层   vt. 挑剔   vi. 弄错   It is completely his fault. 纯粹是他的不是。  【巧辨】  fault,mistake,error  这些名词均有“错误”或“缺点”之意。  fault 一般指小并且可宽容的缺点、错误。  mistake 最普通用词,泛指思想或行为方面的错误。  error 指思想或行动背
期刊
2011年2月8日,湖北省潜江市的彭高峰通过微博找回了自己被拐卖的儿子。网友们深受感动,一段七分钟的父子相见的视频几个小时内被点击了14万多次。知名学者于建嵘于2011年1月25日开通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建议网友凡是看到伤残儿童(10岁以下者)在街头行乞就报警,并拍下未成年人行乞的照片上传至网上,以便让那些父母找到自己丢失的孩子。这个被简称为“微博打拐”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网友的热情
期刊
To sit on rocks, to muse1 o’er2flood and fell3,  To slowly trace the forest’s shady scene,  Where things that own not man’s dominion dwell,  And mortal foot hath ne’er4 or rarely been;  To climb the t
期刊
Human brain has been shrinking for the last 20,000 years.It’s not something we’d like to admit, but it seems the human race may actually be becoming increasingly dumb.  “Over the past 20,000 years, th
期刊
诗歌是心灵的低语,是诗人在现实世界作用于内心世界之后苦闷、疼痛甚至绝望的低叹,它不是狂风掀动湖面时的波澜,而是之后归于平静时的涟漪。你不要小看诗歌的这种低语,它往往能够释放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能量,而给读者带来苦闷之后的欢颜,疼痛之后的欢笑和绝望之后的欢叫。而范小雅,就是这群人中不断给读者送来心灵低语并能抚慰灵魂的女诗人。  请欣赏她的诗歌《等待》——  秋天带着她的野花,和树上残留的果子  从大地
期刊
爱情是一张票根,凭它我们乘上时光机器,穿过长长短短的岁月,寻找那么一些些曾经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回忆。爱情也是一张船票,它曾漂荡在大西洋的无垠碧海,沉入海底几万英尺的寂寞深渊。爱情还是一张电影票,它见证了十五年光阴似水,历久弥新,再次击中我们怅然若失的心。有些事,无法启齿,终是冷暖自知,仿佛自己私密于心的那些恋爱琐事,尘封在记忆的底端,却时不时情不自禁,想拿出来回味一番。  1997年的时候,张国荣还
期刊
“散文之部”的学习,其实就是两个大问题,一是“欣赏什么”,二是“如何欣赏”。下面,谈三种基本方法:  一、鉴赏形象  “鉴”是甄别、评价,“赏”是欣赏、品悟、悦纳,因此鉴赏就是一个发现、评价、领悟的过程。同是讲“形象”,诗歌和散文不同,即使面对同一形象,作家也有眼光的差异。苏轼和陆游笔下的大小孤山就都有“发现”,陆文写实为主,苏诗写意为主。有“评价”,陆文所展现的山水形象让人身临其境,苏诗则带给人
期刊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比利·赞恩 / 凯西·贝茨  上映日期:2012-04-04(美国) /  2012-04-10(中国大陆)  豆瓣评分:9.5分  1912年4月10日,承载着民众万千希望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鸣着震耳欲聋的汽笛,由英国南安普顿驶向大洋彼岸的纽约。头等舱内,美丽女孩罗丝和她的母亲及未婚夫卡尔相对而坐,可是罗丝从心底反感这种
期刊
本单元的六篇散文,在形式上不拘定式,灵活多样;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富于情趣。本单元鉴赏的角度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古代散文写法的灵活性和内容的趣味性等特点。学习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欣赏它的洒脱不羁。本单元的这些杂文、小品文,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记等多种样式,既有散体,又有骈体(《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在章法字句方面也不受羁绊,用笔灵活,《游沙湖》的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