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教材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具体阐述了营造问题教学的氛围,向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问题教学;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实践活动,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而教学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家期普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品德的统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人通过“问题教学”教改实验,认识到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师生地位关系,体现学生为主角。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是教学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主,要相信学生,摆正位置,甘当配角。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积极评价学生,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思考、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同时,要进一步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猜测结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揭开数学严谨、抽象的面纱这一过程中活生生的数学“返朴归真”地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获得“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按数学家思想来思考、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不是先提出结论,后用实例验证,而是运用类比手段先重温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接着,我问学生: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去猜测、思考、验证、议论,最后总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象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第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培养自主学习精神
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获取知识的引路人,这就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借鉴新的教学观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习惯
纵观古今中外名家,自学成才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当今,无论什么人,舍弃勤奋自学,都难以成才。良好的看书习惯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数学课本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但有的学生只是把数学课本当成习题集,而淡化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结果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习惯,我们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如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之中,达到专心致志的读书目的。(2)养成勤读善思,精读品味的习惯,通过读、思、画、点、注等方式在教材中找出重、难、疑点,质疑问题,提出问题。(3)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学习内容。让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查阅参考资料的良好习惯。
2、指导编拟自学笔记。自学笔记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归纳,重难点的体现,疑难问题的提出,自学的体会等方面。教师可通过示范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详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自学中内容的归纳,重难点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自学体会。如:在数学《同类项》这一节,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如何判断两个单项式是否为同类项?(2)几个常数项是否为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的根据是什么?(4)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做好自学笔记,并通过预习初步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方法。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做好自学笔记,我在检查学生自学笔记基础上根据其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都有成功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编拟自学笔记的积极性。量的积累,必定要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自学笔记拟出新课的知识纲要,找出新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
3、指导学生讨论自学笔记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做好自学笔记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各自笔记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把同学的意见归纳综合,真正达到解疑的目的。同时各小组代表对小组问题进行综合,以便集中到班级中去讨论。对于小组未能解决问题上交班级,班级未能解决问题上交老师解决。
4、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改造或引伸,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如我在《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节教学中,讲了例题:“在△ABC中,AB=AC,∠A=30°,求∠B、∠C”之后,让学生对例题变式,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ABC中,AB=AC,∠B=30°,求∠A、∠C;②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75°,求其它两个角;③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外角是75°,求三内角;④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外角是150°,求三内角。 5、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归纳,疑难问题的提出、小组讨论的合作情况,作业答题的正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大胆的评价,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如:在《有理数的乘法》一节中,有一道例题:计算,学生通过预习,有如下三种解法发:
①……
②(9+)×15=9×15+×15=……
③=(10-)×15=10×15-×15=……
然后我让学生展开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最后让一位同学其中的最佳解法,提高学生评判能力。
第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激励学生多思多问。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因此,问题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思多问。
1、鼓励和培养学生“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
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问”。知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赋予学生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从正面、反面、侧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乐问”。如:我们在《等腰三角形》这一节中,先通过实验,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等边对等角。接着让让学生讨论提出三条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殊途同归”,最后再由学生总结出“三线合一”。这样让课堂充满着问题,让学生品尝到提出问题的乐趣。
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会问”。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提问往往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教会学生提问,达到会问的目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ABC≌△A′B′C′,若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中线。求证AD=A′D′。我讲完这道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若题中的中线改为高线或角平分线,结论是否成立。这样,不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会问”的能力。
4、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多问”。有些教师学说一句话是:学生不爱提“问题”,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更不用说“多问”。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碰撞与补充,并适时点拔与引导,使学生获得更多提问的空间。例如:我讲了全等三角形性质之后,然后问学生: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需要六个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交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从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到三个条件,从“SSS”到“HL”。这样不但获得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获得“多问”的方法。培養了学生提问敏捷性和提问的主动性。
总之,“问题教学”教改实验证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去问、去发现,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提出新问题,新想法。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学生自己多想、多思、多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问题教学”教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2]王培德《数学思想应用及探究——建构数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5
【关键词】 问题教学;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实践活动,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而教学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家期普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品德的统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人通过“问题教学”教改实验,认识到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师生地位关系,体现学生为主角。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是教学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主,要相信学生,摆正位置,甘当配角。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积极评价学生,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思考、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同时,要进一步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猜测结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揭开数学严谨、抽象的面纱这一过程中活生生的数学“返朴归真”地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获得“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按数学家思想来思考、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不是先提出结论,后用实例验证,而是运用类比手段先重温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接着,我问学生: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去猜测、思考、验证、议论,最后总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象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第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培养自主学习精神
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获取知识的引路人,这就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借鉴新的教学观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习惯
纵观古今中外名家,自学成才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当今,无论什么人,舍弃勤奋自学,都难以成才。良好的看书习惯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数学课本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但有的学生只是把数学课本当成习题集,而淡化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结果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习惯,我们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如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之中,达到专心致志的读书目的。(2)养成勤读善思,精读品味的习惯,通过读、思、画、点、注等方式在教材中找出重、难、疑点,质疑问题,提出问题。(3)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学习内容。让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查阅参考资料的良好习惯。
2、指导编拟自学笔记。自学笔记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归纳,重难点的体现,疑难问题的提出,自学的体会等方面。教师可通过示范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详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自学中内容的归纳,重难点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自学体会。如:在数学《同类项》这一节,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如何判断两个单项式是否为同类项?(2)几个常数项是否为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的根据是什么?(4)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做好自学笔记,并通过预习初步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方法。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做好自学笔记,我在检查学生自学笔记基础上根据其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都有成功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编拟自学笔记的积极性。量的积累,必定要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自学笔记拟出新课的知识纲要,找出新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
3、指导学生讨论自学笔记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做好自学笔记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各自笔记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把同学的意见归纳综合,真正达到解疑的目的。同时各小组代表对小组问题进行综合,以便集中到班级中去讨论。对于小组未能解决问题上交班级,班级未能解决问题上交老师解决。
4、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改造或引伸,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如我在《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节教学中,讲了例题:“在△ABC中,AB=AC,∠A=30°,求∠B、∠C”之后,让学生对例题变式,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ABC中,AB=AC,∠B=30°,求∠A、∠C;②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75°,求其它两个角;③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外角是75°,求三内角;④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外角是150°,求三内角。 5、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归纳,疑难问题的提出、小组讨论的合作情况,作业答题的正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大胆的评价,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如:在《有理数的乘法》一节中,有一道例题:计算,学生通过预习,有如下三种解法发:
①……
②(9+)×15=9×15+×15=……
③=(10-)×15=10×15-×15=……
然后我让学生展开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最后让一位同学其中的最佳解法,提高学生评判能力。
第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激励学生多思多问。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因此,问题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思多问。
1、鼓励和培养学生“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
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问”。知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赋予学生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从正面、反面、侧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乐问”。如:我们在《等腰三角形》这一节中,先通过实验,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等边对等角。接着让让学生讨论提出三条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殊途同归”,最后再由学生总结出“三线合一”。这样让课堂充满着问题,让学生品尝到提出问题的乐趣。
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会问”。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提问往往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教会学生提问,达到会问的目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ABC≌△A′B′C′,若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中线。求证AD=A′D′。我讲完这道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若题中的中线改为高线或角平分线,结论是否成立。这样,不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会问”的能力。
4、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多问”。有些教师学说一句话是:学生不爱提“问题”,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更不用说“多问”。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碰撞与补充,并适时点拔与引导,使学生获得更多提问的空间。例如:我讲了全等三角形性质之后,然后问学生: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需要六个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交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从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到三个条件,从“SSS”到“HL”。这样不但获得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获得“多问”的方法。培養了学生提问敏捷性和提问的主动性。
总之,“问题教学”教改实验证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去问、去发现,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提出新问题,新想法。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学生自己多想、多思、多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问题教学”教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2]王培德《数学思想应用及探究——建构数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