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舆论对于浙商的形象似乎早已“达成共识”,一张浙商的标准画像是:吃苦耐劳的商人、40多岁、文化程度不高、多来自农村,从事服装、纺织、制鞋等传统产业,喜欢圈地、炒房、炒煤等等。
但IT浙商的形象似乎与传统浙商的形象截然不同,有人用了4个“令人发指”这种诙谐的说法来描述这个商人群体:富得“令人发指”,丁磊、陈天桥资产超过百亿,连鲁冠球、南存辉等老牌浙商也只能望其项背;学历高得“令人发指”,绝大多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博士也不乏其人,和许多传统浙商连初中文化程度都不到截然相反;年轻得“令人发指”,多数IT浙商出生在1970年以后,投资上亿建网络公司的金津,则出生于1984年7月;高调得“令人发指”,大唐风云3D网络游戏的老板郭羽,游戏尚未推出,但《大唐风云》游戏在Google的搜索量已达600万条。
陈天桥、丁磊、马云、求伯君、江南春、孙德良、郭羽、林东……IT浙商,这个日益庞大的商人群体,据称占据了中国民营IT业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2005年IT富豪排行榜中,前4名中有3人来自浙江。似乎正和他们20年前的前辈一样,IT浙商们正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财富神话,而实现这些财富神话的核心,则是自主创新。
孙德良:首创中国B2B
中国化工网的创始人孙德良在浙江IT圈内朋友很多,《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无论是企业规模大小,只要提起孙德良,许多IT浙商都会说,“孙德良是我兄弟”。
这位一身休闲服、看起来有些瘦弱的年轻亿万富翁,打扮和高校研究生毫无二致。但正是此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B2B模式(厂商对厂商模式)。
孙德良在许多场合,都自称取得成功是靠运气。回忆起创办中国化工网的前后经过,孙德良不禁感慨万千。
1996年,孙德良在深圳一家IT企业打工,当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公司老板叫他做一件事,那就是从美国网站上获得当天的比赛信息,然后翻译成中文,卖给国内媒体。这也是孙德良第一次接触网络,他对互联网的便捷大为震惊:美国的大量信息,居然能通过网络在短短几秒钟内发布到全世界,而这些信息还可以卖钱。孙德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自从这次经历后,我就拿定主意,无论怎么换工作,都一定要和网络有关。”
1997年夏天,25岁的孙德良失业了,他供职的那家IT公司已揭不开锅。于是,孙德良四处找工作,但他发现,国内和网络有关的职位很少,更不用说互联网公司了。
于是,孙德良拿定主意,干脆自己办一个网站。他一开始打算办一个服装网站。理由很简单,浙江是服装大省,而服装业需要各种供求与设计信息。1997年的一天,杭州武林门市场原定举办服装展销会,但一场大雨使展览会临时取消。孙德良一时没了方向,想到有个老同学在附近上班,便顺路去找他。这位从事化工贸易的同学整整一抽屉的名片让孙德良叹为观止:竟然有这么多人从事化工业。通过与老同学的闲聊,原本对化工一无所知的孙德良了解到,化工产品数量极多,价格变动大,出口量大,利润高,国际标准统一,并且浙江是个化工大省。
孙德良敏锐地觉察出化工网站将有很大商机。于是,他在萧山临浦的老家,以2%的月息,向亲友借贷2万元,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一开始,办这个网站如何盈利,也让这位年轻人颇为头痛。
孙德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拍拍脑袋随便想了想,干脆以会员收费、登广告收费的方式赚钱,一开始会员年费12000元,广告每一小块收费几万元。”
孙德良那时候或许没有想到,他这种收会员费、广告费,为厂商与厂商之间沟通信息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会成为行业网站的经典模式,无论是后来成为大鳄的阿里巴巴,美国、欧洲诸多后起的行业网站,基本套路和孙德良的中国化工网毫无区别。
这个初始投资只有12万元的网站,利润却十分惊人。网站创办的两三年之后,利润就已达数千万元。而如今孙德良不但拥有化工网,还创办了纺织、医药等行业网站,并收购了浙江都市网等浙江本地传媒网站。根据孙德良透露,目前他的公司销售额已超过亿元,利润则达到近6000万元。
作为网络B2B类型浙商的先行者,孙德良无疑是成功的。IT浙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传统产业提供服务。目前,活跃在浙江网络业的行业网站和其他B2B网站,已获得一定成功的就有数十家,比如中国家纺网等等。
金津:21岁的网络亿万巨鳄
IT浙商从不缺乏传奇人物,生于1984年7月的金津无疑是其中一位。这位还不到22周岁、看见陌生人还有一点怯生生的男生,如今已是杭州渡口网络科技公司总裁。
根据金津透露,该公司正在开发《天机》大型网络游戏,总投资将超过5000万元,而该公司的另一个项目是网络休闲平台,总投资将超过《天机》,也就是说,这位年仅21岁的新生代浙商,已能够动用上亿元资产。
金津的另一个名头则更和他的年龄不相称:柏盛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根据公开资料和金津本人透露,金津的父亲是一名出生在绍兴的极为低调的成功商人,他们的印染企业曾是绍兴规模最大的印染企业,几年前的自营出口额就达4000多万美元,除此之外,他父亲旗下还拥有一家热电厂,数家房地产公司,在内蒙古还有一个储量高达数亿吨的煤矿,毫无疑问,金津是典型的富家子弟。
但年纪轻轻的金津似乎并不喜欢只坐享家庭带来的富裕。他希望开拓一番自己的事业。
金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开始接触电脑游戏,到了1998年前后,又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坦率地讲,学习成绩曾因为网络游戏而直线下降,我想,既然从游戏中跌倒,干脆就从游戏中崛起。”好强的金津把高考成绩不理想看成是一次“跌倒”。
2004年,年轻的他就开始在杭沪两地奔波,为他预想中的网络公司筹建团队,寻找项目,并到盛大等许多成功网络企业参观学习。金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成立的网络公司将是家族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家族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印染企业起步,然后转型到资本密集型的热电厂,现在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金津坦言,从一个游戏玩家到游戏商家的转变并不容易,初创的公司也曾经历过团队不稳定等危机,但幸运的是都一一克服了。对于正在开发的网络游戏,金津期待颇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和某些炒作很多的网络游戏相比,我们比他们至少要高两个档次。”
这位年仅21岁的大学在读生,心境之成熟也令人惊讶。动用父母的上亿元资金创办网络公司,在常人眼里,当事人肯定会十分紧张。但金津则十分坦 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哪怕万一投资方向有偏差,造成投资损失,我也不会过于在意,毕竟刚出道,交点学费并不奇怪。”
如此年轻的大学在读生创办一家投资上亿的网络公司,无疑具有许多新闻卖点。但金津却和他的父辈一样,对媒体并不感冒,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讨厌成为新闻人物。
毫无疑问,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已具备浙商的许多品质。
郭羽:网络只是现实延伸
和陈天桥一样,浙商中不乏网络游戏“玩家”,郭羽是其中代表之一。
2006年4月的杭州国家动漫节上,太极茶馆表演的一道名为“大唐风云”的茶道之后,让业内人士感慨郭羽点子之多。
从“边锋”到现在的“大唐风云”,郭羽始终记住一个对他影响深刻的人,此人就是他的师兄马云。“是马云让我知道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在郭羽的眼中,马云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先驱,是他佩服的人。
早在1995年,郭羽还在杭州一家电视台当记者,从美国回来的马云来到他的办公室。“他当时非常兴奋,告诉我他在美国发现了互联网,还带回了一些电视资料。”对此,郭羽至今印象深刻。用这些资料,他做了中国较早的关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中国黄页冲击波》。
在剪辑电视片段的过程中,特技展示出来的画面让郭羽看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开始接触互联网。长途拨号到上海上网,成为浙江的第一代网民。至今郭羽已经先后用过12台电脑,从最初的艺高电脑,到14000多元的美国AST486电脑,再到4台手提电脑。用郭羽的话说,“这是中国网络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郭羽的经历颇为丰富,大学时代就游遍全国大江南北,在澳洲留学读MBA时,曾单人14天驱车12000公里穿越澳洲无人区,但对这位网络游戏新贵影响很大的还是边锋游戏的投资经历。
1999年,郭羽投资边锋。“兴趣是一方面,更多的则是基于两个判断:一是互联网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娱乐将成为互联网生活的主流。”说到杭州边锋网络,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是联众的鲍岳桥。郭羽称:“因为杭州边锋网络,某种意义上来说脱胎于联众。”
1999年,浙江人鲍岳桥创办联众不到一年,郭与鲍两人在网上相识。当时,联众有1000多人同时在线,在当时的全国位居第一。但此时鲍资金紧张,他从北京来杭州,郭羽采访了他,并借给鲍一台服务器,作为联众的资源,成为联众杭州边锋站。
后来,联众做得越来越成功,鲍找到郭羽,提出联众杭州边锋站每年交广告费8000元。郭羽考虑另起炉灶。之后他和几个程序员编写了第一个棋牌程序。3个月后成功,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杭州边锋棋牌网络。现在,杭州边锋网络的注册用户3000多万人,同时在线30多万人。
边锋游戏成功的经验,让郭羽形成了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看法。那就是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区别并不大,而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人们希望在虚拟社会获得现实社会中不能得到的满足。
郭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人是两面性的,一方面是现实世界,想当官发财娶妻生子,一方面是江湖世界,武林帮派、行侠仗义,但现实世界中99%的人在两个世界都不是成功者,所以我们需要在网络游戏中满足他。在我们创办边锋游戏平台时,觉察到官本位意识十分重的中国,很少有人是能走上处长及以上的官阶,因此,我们在开发游戏时,除了普通的积分之外,还设定了科员、科长、处长等级别,你只要打牌打得好,努力三个月,就可以成为处长,这无疑是满足了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成为该平台的重要卖点。现实社会中有小团体,但不能像江湖世界那样形成帮派,快意恩仇,因此,我们就在边锋游戏中首创了帮派。”
但IT浙商的形象似乎与传统浙商的形象截然不同,有人用了4个“令人发指”这种诙谐的说法来描述这个商人群体:富得“令人发指”,丁磊、陈天桥资产超过百亿,连鲁冠球、南存辉等老牌浙商也只能望其项背;学历高得“令人发指”,绝大多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博士也不乏其人,和许多传统浙商连初中文化程度都不到截然相反;年轻得“令人发指”,多数IT浙商出生在1970年以后,投资上亿建网络公司的金津,则出生于1984年7月;高调得“令人发指”,大唐风云3D网络游戏的老板郭羽,游戏尚未推出,但《大唐风云》游戏在Google的搜索量已达600万条。
陈天桥、丁磊、马云、求伯君、江南春、孙德良、郭羽、林东……IT浙商,这个日益庞大的商人群体,据称占据了中国民营IT业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2005年IT富豪排行榜中,前4名中有3人来自浙江。似乎正和他们20年前的前辈一样,IT浙商们正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财富神话,而实现这些财富神话的核心,则是自主创新。
孙德良:首创中国B2B
中国化工网的创始人孙德良在浙江IT圈内朋友很多,《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无论是企业规模大小,只要提起孙德良,许多IT浙商都会说,“孙德良是我兄弟”。
这位一身休闲服、看起来有些瘦弱的年轻亿万富翁,打扮和高校研究生毫无二致。但正是此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B2B模式(厂商对厂商模式)。
孙德良在许多场合,都自称取得成功是靠运气。回忆起创办中国化工网的前后经过,孙德良不禁感慨万千。
1996年,孙德良在深圳一家IT企业打工,当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公司老板叫他做一件事,那就是从美国网站上获得当天的比赛信息,然后翻译成中文,卖给国内媒体。这也是孙德良第一次接触网络,他对互联网的便捷大为震惊:美国的大量信息,居然能通过网络在短短几秒钟内发布到全世界,而这些信息还可以卖钱。孙德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自从这次经历后,我就拿定主意,无论怎么换工作,都一定要和网络有关。”
1997年夏天,25岁的孙德良失业了,他供职的那家IT公司已揭不开锅。于是,孙德良四处找工作,但他发现,国内和网络有关的职位很少,更不用说互联网公司了。
于是,孙德良拿定主意,干脆自己办一个网站。他一开始打算办一个服装网站。理由很简单,浙江是服装大省,而服装业需要各种供求与设计信息。1997年的一天,杭州武林门市场原定举办服装展销会,但一场大雨使展览会临时取消。孙德良一时没了方向,想到有个老同学在附近上班,便顺路去找他。这位从事化工贸易的同学整整一抽屉的名片让孙德良叹为观止:竟然有这么多人从事化工业。通过与老同学的闲聊,原本对化工一无所知的孙德良了解到,化工产品数量极多,价格变动大,出口量大,利润高,国际标准统一,并且浙江是个化工大省。
孙德良敏锐地觉察出化工网站将有很大商机。于是,他在萧山临浦的老家,以2%的月息,向亲友借贷2万元,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一开始,办这个网站如何盈利,也让这位年轻人颇为头痛。
孙德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拍拍脑袋随便想了想,干脆以会员收费、登广告收费的方式赚钱,一开始会员年费12000元,广告每一小块收费几万元。”
孙德良那时候或许没有想到,他这种收会员费、广告费,为厂商与厂商之间沟通信息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会成为行业网站的经典模式,无论是后来成为大鳄的阿里巴巴,美国、欧洲诸多后起的行业网站,基本套路和孙德良的中国化工网毫无区别。
这个初始投资只有12万元的网站,利润却十分惊人。网站创办的两三年之后,利润就已达数千万元。而如今孙德良不但拥有化工网,还创办了纺织、医药等行业网站,并收购了浙江都市网等浙江本地传媒网站。根据孙德良透露,目前他的公司销售额已超过亿元,利润则达到近6000万元。
作为网络B2B类型浙商的先行者,孙德良无疑是成功的。IT浙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传统产业提供服务。目前,活跃在浙江网络业的行业网站和其他B2B网站,已获得一定成功的就有数十家,比如中国家纺网等等。
金津:21岁的网络亿万巨鳄
IT浙商从不缺乏传奇人物,生于1984年7月的金津无疑是其中一位。这位还不到22周岁、看见陌生人还有一点怯生生的男生,如今已是杭州渡口网络科技公司总裁。
根据金津透露,该公司正在开发《天机》大型网络游戏,总投资将超过5000万元,而该公司的另一个项目是网络休闲平台,总投资将超过《天机》,也就是说,这位年仅21岁的新生代浙商,已能够动用上亿元资产。
金津的另一个名头则更和他的年龄不相称:柏盛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根据公开资料和金津本人透露,金津的父亲是一名出生在绍兴的极为低调的成功商人,他们的印染企业曾是绍兴规模最大的印染企业,几年前的自营出口额就达4000多万美元,除此之外,他父亲旗下还拥有一家热电厂,数家房地产公司,在内蒙古还有一个储量高达数亿吨的煤矿,毫无疑问,金津是典型的富家子弟。
但年纪轻轻的金津似乎并不喜欢只坐享家庭带来的富裕。他希望开拓一番自己的事业。
金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开始接触电脑游戏,到了1998年前后,又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坦率地讲,学习成绩曾因为网络游戏而直线下降,我想,既然从游戏中跌倒,干脆就从游戏中崛起。”好强的金津把高考成绩不理想看成是一次“跌倒”。
2004年,年轻的他就开始在杭沪两地奔波,为他预想中的网络公司筹建团队,寻找项目,并到盛大等许多成功网络企业参观学习。金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成立的网络公司将是家族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家族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印染企业起步,然后转型到资本密集型的热电厂,现在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金津坦言,从一个游戏玩家到游戏商家的转变并不容易,初创的公司也曾经历过团队不稳定等危机,但幸运的是都一一克服了。对于正在开发的网络游戏,金津期待颇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和某些炒作很多的网络游戏相比,我们比他们至少要高两个档次。”
这位年仅21岁的大学在读生,心境之成熟也令人惊讶。动用父母的上亿元资金创办网络公司,在常人眼里,当事人肯定会十分紧张。但金津则十分坦 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哪怕万一投资方向有偏差,造成投资损失,我也不会过于在意,毕竟刚出道,交点学费并不奇怪。”
如此年轻的大学在读生创办一家投资上亿的网络公司,无疑具有许多新闻卖点。但金津却和他的父辈一样,对媒体并不感冒,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讨厌成为新闻人物。
毫无疑问,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已具备浙商的许多品质。
郭羽:网络只是现实延伸
和陈天桥一样,浙商中不乏网络游戏“玩家”,郭羽是其中代表之一。
2006年4月的杭州国家动漫节上,太极茶馆表演的一道名为“大唐风云”的茶道之后,让业内人士感慨郭羽点子之多。
从“边锋”到现在的“大唐风云”,郭羽始终记住一个对他影响深刻的人,此人就是他的师兄马云。“是马云让我知道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在郭羽的眼中,马云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先驱,是他佩服的人。
早在1995年,郭羽还在杭州一家电视台当记者,从美国回来的马云来到他的办公室。“他当时非常兴奋,告诉我他在美国发现了互联网,还带回了一些电视资料。”对此,郭羽至今印象深刻。用这些资料,他做了中国较早的关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中国黄页冲击波》。
在剪辑电视片段的过程中,特技展示出来的画面让郭羽看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开始接触互联网。长途拨号到上海上网,成为浙江的第一代网民。至今郭羽已经先后用过12台电脑,从最初的艺高电脑,到14000多元的美国AST486电脑,再到4台手提电脑。用郭羽的话说,“这是中国网络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郭羽的经历颇为丰富,大学时代就游遍全国大江南北,在澳洲留学读MBA时,曾单人14天驱车12000公里穿越澳洲无人区,但对这位网络游戏新贵影响很大的还是边锋游戏的投资经历。
1999年,郭羽投资边锋。“兴趣是一方面,更多的则是基于两个判断:一是互联网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娱乐将成为互联网生活的主流。”说到杭州边锋网络,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是联众的鲍岳桥。郭羽称:“因为杭州边锋网络,某种意义上来说脱胎于联众。”
1999年,浙江人鲍岳桥创办联众不到一年,郭与鲍两人在网上相识。当时,联众有1000多人同时在线,在当时的全国位居第一。但此时鲍资金紧张,他从北京来杭州,郭羽采访了他,并借给鲍一台服务器,作为联众的资源,成为联众杭州边锋站。
后来,联众做得越来越成功,鲍找到郭羽,提出联众杭州边锋站每年交广告费8000元。郭羽考虑另起炉灶。之后他和几个程序员编写了第一个棋牌程序。3个月后成功,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杭州边锋棋牌网络。现在,杭州边锋网络的注册用户3000多万人,同时在线30多万人。
边锋游戏成功的经验,让郭羽形成了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看法。那就是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区别并不大,而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人们希望在虚拟社会获得现实社会中不能得到的满足。
郭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人是两面性的,一方面是现实世界,想当官发财娶妻生子,一方面是江湖世界,武林帮派、行侠仗义,但现实世界中99%的人在两个世界都不是成功者,所以我们需要在网络游戏中满足他。在我们创办边锋游戏平台时,觉察到官本位意识十分重的中国,很少有人是能走上处长及以上的官阶,因此,我们在开发游戏时,除了普通的积分之外,还设定了科员、科长、处长等级别,你只要打牌打得好,努力三个月,就可以成为处长,这无疑是满足了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成为该平台的重要卖点。现实社会中有小团体,但不能像江湖世界那样形成帮派,快意恩仇,因此,我们就在边锋游戏中首创了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