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有声读物;自出版模式;数字出版平台;版权经营;场景生态
【作者单位】周月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2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容量急速扩张,在分割人们的注意力,令其更为碎片化的同时,也给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的视觉感官带来极大压力。为了填补、缝合读者的碎片化时间,解放人们的视觉及活动范围,具有强伴随性的听觉阅读方式强势回归,且在有声阅读载体丰富且便捷化的技术加持下实现了跨越空间的“时时阅读,处处阅读”的线性阅读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土壤所孕育的有声读物出版业态,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有声读物的自出版形态开发与流程再造
2020年4月23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召开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集团布局长音频领域的战略方向。直播这场发布会的酷狗音乐,也同时宣布企业将推出长音频产品——酷狗电台。腾讯音乐与酷狗电台争相布局的长音频领域,正是已被视听经济领域、出版业界视为新增长点的有声读物市场。2020年3月18日,腾讯音乐获得阅文集团授权,开始制作长音频有声读物。酷狗电台则主要引入《盗墓笔记》《鬼吹灯》《诛仙》《白夜追凶》等有声书热门IP。同年10月,腾讯微信传出内测“微信听书”的消息,逐步推进以微信为平台,切入有声读物市场的产品布局。此外,知乎、当当阅读、京东阅读、阅文集团等读书平台,B站等视频平台,字节跳动等传媒公司,以及以中信出版社为代表的传统出版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硬件厂商和广告商等有声读物出版产业链的参与方纷纷入局。众多资本力量的布局,让人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市场的火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出版是一种普遍的大众传播行为,其目的在于促进文学、知识等信息的广泛传播。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角度分析,出版也是一种可以实现知识信息传播目的的媒介通道,其媒介功能的实现应以是否达到信息传播目的来进行判断。也就是说,移动化的数字阅读背景下,在有声读物平台上传播的数字化有声读物作品也应被视为实体出版(书刊、光盘、U盘)之外的一种新型自出版形式。其最具体的展现形态就是各类有声读物数字平台。
1.有声读物数字平台牵头与内容版权方合作制作分发有声读物的特色发展模式
与国外出版商主导平台分发的有声读物产品不同,我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在发展之初,就形成了有声读物数字平台牵头与内容版权方合作制作分發有声读物的特色发展模式。喜马拉雅 、蜻蜓FM、酷听网、懒人听书等有声读物平台纷纷与中信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或起点中文网、盛大文学网等网络文学机构合作,制作或是引入有声书作品。最初的有声书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内容提供方、音频制作方、播放平台和用户四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环节相关业务方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业务渗透与合作。一些内容版权方(主要是出版机构)会独立制作有声书,甚至开发自有平台;一些大型音频制作方会联系作者获得版权后制作有声书成品;一些有声读物平台在获取内容版权后会签约主播进行音频制作;一些用户也会在有声读物平台上发布UGC类型的有声书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出版商对有声读物自出版流程的影响力减少,作者或非作者的内容创作者都可以直接与平台对接,甚至全程参与有声读物的出版过程,优质品牌内容与版权运营成为有声读物自出版产业链的内在驱动力。一种集内容聚合、生产、交流、发行于一体的数字出版模式正在成型。
有声读物出版工作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但其受到音频技术与存储媒介的限制,此时的有声读物只是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种补充出版形式,其内容一般是纸质书和电子书内容的有声化,呈现唱片、磁带、光盘、U盘等不同时期的实体出版形态,主要为盲人、儿童和低文化群体提供有声阅读服务。因此,《辞海》对有声读物的语意解释是“录制在磁带里的出版物,或可称其为有声音的电子书”。但随着科技语境的变化,有声读物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延展。在人们已经习惯数字阅读方式的2020年,有声读物的出版形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走向云端化和虚拟化。移动互联网覆盖下的智能手机、移动电子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车载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多屏端路径,成为数字化有声读物输出的主要载体。伴随式的有声阅读服务,无限制的有声读物存储容量,跨越时空的传播效率,娱乐性、实用性、咨询性等多主题种类的阅读板块,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数字化的内容形式与传播样态是当下有声读物蓬勃发展的立身之本。因此,本文对有声读物的定义为,技术人员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将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的原创文字作品内容(涵盖纸质书刊、电子书籍、网络文字等多种作品形式)作为创作基础,直接使用或再度创作加工后通过音频形式向大众展现的一种网络出版物形式。在这里,本文选用的是较为宽泛的有声读物概念,涵盖了目前有声读物市场流行的有声小说、文学鉴赏、名家讲座、儿童教育、养生助眠、广播剧、评书等多种有声读物的内容类别。可以说,现阶段的有声读物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口语化文化特征,可实现语言信息跨时空的传播,还挖掘出情感传递、知识阐述与情境适用等深层次的声音文化特征,充分填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为人们整合出一个情感贴合充沛、内容丰富多元的立体听觉世界。
2.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扩容与“伴听”市场
在威尔伯·施拉姆看来,信息的传播渠道——“媒介”可以令人们得到一种自身与周围的事态发展和社会现实相关联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媒介为人们构建的融合了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的“拟真实”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在移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信息数据的数字化传播令媒介生态进一步扩容,表现为有关部门对媒介产业的政策力度加大,受众群体的需求增加,媒介传播的功能扩展等。有声读物的媒介生态亦同样被丰富与延展。 据统计,2020年全球有声书市场规模达到35亿美元,全球有声书消费者数量已超过5亿。在国内,近5年中国有声书市场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20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已达到近80亿元。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经有将近30%的读者有听书习惯。究其原因可知,第一,相比需要在“拟真实”环境中投入更多注意力的视觉阅读,使用听觉阅读的用户可以随心切换本能性收听、辨识性收听以及解读式收听等多种收听方式,从而达到“一心多用”的效果,提高自身的知识接收效率;第二,移动数字阅读时代的有声阅读使用场景更为多元化,无论是乘车出行、运动、做家务,还是休息、睡前,人们都可以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接收数字化信息,相伴进行的有声阅读具有广阔的场景适用空间;第三,有声读物自带的贴近性、口语化的“听”式阅读特性,天生就区别于严谨、专注,可与文本构成深度对话的“看”的阅读方式,且与当下人们浅层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更为契合。这些都是诸多互联网平台布局长音频阅读领域、调整业务布局的着眼点。
二、有声读物自出版载体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代社会的作者、内容团队、音频制作人提供了电子平台运作的自出版方式,令原创作品绕过传统出版流程中的编排限制与资格管制,得到广泛的数字化传播。这也是各资本力量参与有声读物出版市场运营的新方向。
1.有声读物自出版的内容孵化与品牌战略实践
对诸多资本力量而言,参与有声读物自出版的实践模式之一就是成为内容输出方,搭建完整的内容创建机制,并以优质内容打造品牌IP。如知名儿童教育品牌“凯叔讲故事”,由团队进行规模化生产,工作人员从选题确定、文稿创作、插画配置、演播录音、产品制作上线,到用户互动、新旧产品更迭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把控,高质量产品的持续输出构建了“凯叔讲故事”这个优质品牌。自创立至今,“凯叔讲故事”已生产2万多个有声读物内容,与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荔枝、爱奇艺、优酷等多个平台合作,数字化的自出版方式令“凯叔讲故事”的分发覆盖效果达到了最大化,目前该品牌有声读物的总用户数已超过3700万。
与“凯叔讲故事”等专业内容输出方相比,有声读物数字平台的内容核心转型是以聚合性平台功能为依托,提升自有内容孵化能力,流程格局更为复杂宏大。以喜马拉雅为例,早在2018年,喜马拉雅就推出20个名人音频IP,制作了《郭论》《多多读书》《杨澜说2018》《檀谈》等有声读物作品,孵化自有有声读物品牌IP。2020年,喜马拉雅开启了“百大主播计划”,对音频主播进行培养和挖掘。喜马拉雅的这一举动同样是为了产出优秀音频作品,孵化自有品牌内容。其通过拓展平台功能,培养平台自有内容、音频主播与制作团队,进而打造可以高效“造血”的内容品牌作品,逐渐形成产品梳理、品牌构建、出版发行、商业变现等一系列完整的闭合性孵化体系,实现了聚合性音频平台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IP孵化运营平台的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有声读物出版形态和内容资源的局限性。
2.版权运营中心下的产业链制高点之争
随着有声读物数字化出版模式的普及,有声读物自出版产业链由实现出版形态为中心转向以版权经营为中心。版权经营背景下,版权资源更为优质独特,对有声读物自出版环节把控力量越强的那一方,越能占领整个有声读物市场产业链的制高点,这也是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参与的各方力量追逐优质内容品牌的根本原因。在版權运营层面上,人们可以看到各方版权拥有者在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的牵头下所展现的实践方向。
手握大量优质文字版权的传统出版社,纷纷将有声读物市场视为新的发力点。如接力出版社在纸质书的基础上开发了500余种有声书,中国出版集团在喜马拉雅上线了300多种有声书产品,收获了40多万粉丝。传统出版社通过与有声读物出版平台合作进行版权二次分销,实现了版权经济的动态流动。这其中,也有许多版权拥有者致力于开发更自主、更完整的生产链运营模式。如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以自主管理的有声书频道“磨铁图书”入驻喜马拉雅,人民文学出版社则搭建自由有声读物出版平台,以优质的版权内容与成熟的运营方式,积累了5万用户。
相比版权明晰的出版社力量,早期的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产品来源复杂。除了引入的有声读物成品,多是靠用户“自助式出版”制作、分享形成有声读物作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介入产品的版权获取、选题策划、内容表达、销售流通、交流反馈等环节,有声读物出版平台正以PUGC模式开发文字作品语音呈现的二次版权作为产业链破局之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有声读物独立版权及其二次版权分销网络将为传统出版机构、作家、自媒体、音频制作者等版权拥有者们提供更高层级的产品推广与营销升值空间,也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3.场景建设下的有声读物自出版形态理念升级
在探讨有声读物自出版产业链所包含的版权运营与内容品牌构建实践之后,出版从业者也要认识到,有声读物自出版模式在数字出版背景下,可延伸实现由用户本位与有声读物特质共同决定的全场景生态特征,进而构造一种颠覆性的出版形态理念。数字阅读时代,用户本位,多元点餐式分流增长态势愈发明显。在限制有声书阅读发展的内容体量小与存储介质少等障碍基本消除后,有声读物伴随式的介质特点与移动屏端设备完美契合,用户可以用其轻松切换、填充甚至缝合很多碎片化的分流场景。因此,各有声读物出版平台功能打造都以场景构建为基准,不断追求细化场景的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有声读物自出版模块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而为用户打造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衔接交互的三维空间。
在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场景划分上,阿基米德FM运营较为成熟。不但细分出“刚起床”“上班路”“逛街”“带孩子”“泡澡”“准备睡”等与用户的实时环境、生活习惯极度适应的虚拟场景,还为其一体搭配设计了有声读物内容元素。设计人员在有声读物的表达风格、作品时长、朗读者感情与语速上加以把控,让有声读物产品精准契合用户场景需求。此外,阿基米德FM还利用大数据针对用户个体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对相应的有声读物进行精准推送,并随时对有声读物的语速、时长和情感表达进行调整,为用户提供更契合生活的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随着网络智能化的发展,在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功能划分全场景化的同时,未来的有声读物出版载体也会深入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墙壁、眼镜、汽车、智能家居产品甚至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有声读物的出版智能载体,有声阅读的自出版场景将会由线上向线下全方位拓展与延伸。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信息的过量超载、智能终端的多样式覆盖令受众已有的数字阅读方式再度质变。在受众“解放双眼”“伴随式阅读,填充碎片时间”的阅读需求引领下,数字阅读的音频化成为时代潮流。本文将有声读物视为纸质书刊、电子书之外的新兴出版介质,通过探讨其包含的平台功能、品牌构建、版权经营、用户本位、场景生态等自出版载体产业链内容特点,展望移动化数字阅读时代下有声读物作为下一个出版产业蓝海的风口走向,以期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成昕,马立军. 有声读物出版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 出版广角,2020(6):80-82.
[2]张岩. 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建构模式及媒介功能重塑[J]. 编辑之友,2016(6):23-27.
[3]林佩,王兆谷. 传播载体变迁视阈下的有声读物[J]. 出版发行研究,2019(5):22-27.
[4]陈曦,宫承波. 智能出版视野下有声读物内容的四个“供给侧”[J]. 出版广角,2019(16):24-26.
【作者单位】周月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2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容量急速扩张,在分割人们的注意力,令其更为碎片化的同时,也给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的视觉感官带来极大压力。为了填补、缝合读者的碎片化时间,解放人们的视觉及活动范围,具有强伴随性的听觉阅读方式强势回归,且在有声阅读载体丰富且便捷化的技术加持下实现了跨越空间的“时时阅读,处处阅读”的线性阅读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土壤所孕育的有声读物出版业态,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有声读物的自出版形态开发与流程再造
2020年4月23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召开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集团布局长音频领域的战略方向。直播这场发布会的酷狗音乐,也同时宣布企业将推出长音频产品——酷狗电台。腾讯音乐与酷狗电台争相布局的长音频领域,正是已被视听经济领域、出版业界视为新增长点的有声读物市场。2020年3月18日,腾讯音乐获得阅文集团授权,开始制作长音频有声读物。酷狗电台则主要引入《盗墓笔记》《鬼吹灯》《诛仙》《白夜追凶》等有声书热门IP。同年10月,腾讯微信传出内测“微信听书”的消息,逐步推进以微信为平台,切入有声读物市场的产品布局。此外,知乎、当当阅读、京东阅读、阅文集团等读书平台,B站等视频平台,字节跳动等传媒公司,以及以中信出版社为代表的传统出版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硬件厂商和广告商等有声读物出版产业链的参与方纷纷入局。众多资本力量的布局,让人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市场的火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出版是一种普遍的大众传播行为,其目的在于促进文学、知识等信息的广泛传播。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角度分析,出版也是一种可以实现知识信息传播目的的媒介通道,其媒介功能的实现应以是否达到信息传播目的来进行判断。也就是说,移动化的数字阅读背景下,在有声读物平台上传播的数字化有声读物作品也应被视为实体出版(书刊、光盘、U盘)之外的一种新型自出版形式。其最具体的展现形态就是各类有声读物数字平台。
1.有声读物数字平台牵头与内容版权方合作制作分发有声读物的特色发展模式
与国外出版商主导平台分发的有声读物产品不同,我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在发展之初,就形成了有声读物数字平台牵头与内容版权方合作制作分發有声读物的特色发展模式。喜马拉雅 、蜻蜓FM、酷听网、懒人听书等有声读物平台纷纷与中信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或起点中文网、盛大文学网等网络文学机构合作,制作或是引入有声书作品。最初的有声书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内容提供方、音频制作方、播放平台和用户四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环节相关业务方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业务渗透与合作。一些内容版权方(主要是出版机构)会独立制作有声书,甚至开发自有平台;一些大型音频制作方会联系作者获得版权后制作有声书成品;一些有声读物平台在获取内容版权后会签约主播进行音频制作;一些用户也会在有声读物平台上发布UGC类型的有声书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出版商对有声读物自出版流程的影响力减少,作者或非作者的内容创作者都可以直接与平台对接,甚至全程参与有声读物的出版过程,优质品牌内容与版权运营成为有声读物自出版产业链的内在驱动力。一种集内容聚合、生产、交流、发行于一体的数字出版模式正在成型。
有声读物出版工作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但其受到音频技术与存储媒介的限制,此时的有声读物只是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种补充出版形式,其内容一般是纸质书和电子书内容的有声化,呈现唱片、磁带、光盘、U盘等不同时期的实体出版形态,主要为盲人、儿童和低文化群体提供有声阅读服务。因此,《辞海》对有声读物的语意解释是“录制在磁带里的出版物,或可称其为有声音的电子书”。但随着科技语境的变化,有声读物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延展。在人们已经习惯数字阅读方式的2020年,有声读物的出版形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走向云端化和虚拟化。移动互联网覆盖下的智能手机、移动电子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车载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多屏端路径,成为数字化有声读物输出的主要载体。伴随式的有声阅读服务,无限制的有声读物存储容量,跨越时空的传播效率,娱乐性、实用性、咨询性等多主题种类的阅读板块,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数字化的内容形式与传播样态是当下有声读物蓬勃发展的立身之本。因此,本文对有声读物的定义为,技术人员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将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的原创文字作品内容(涵盖纸质书刊、电子书籍、网络文字等多种作品形式)作为创作基础,直接使用或再度创作加工后通过音频形式向大众展现的一种网络出版物形式。在这里,本文选用的是较为宽泛的有声读物概念,涵盖了目前有声读物市场流行的有声小说、文学鉴赏、名家讲座、儿童教育、养生助眠、广播剧、评书等多种有声读物的内容类别。可以说,现阶段的有声读物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口语化文化特征,可实现语言信息跨时空的传播,还挖掘出情感传递、知识阐述与情境适用等深层次的声音文化特征,充分填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为人们整合出一个情感贴合充沛、内容丰富多元的立体听觉世界。
2.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扩容与“伴听”市场
在威尔伯·施拉姆看来,信息的传播渠道——“媒介”可以令人们得到一种自身与周围的事态发展和社会现实相关联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媒介为人们构建的融合了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的“拟真实”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在移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信息数据的数字化传播令媒介生态进一步扩容,表现为有关部门对媒介产业的政策力度加大,受众群体的需求增加,媒介传播的功能扩展等。有声读物的媒介生态亦同样被丰富与延展。 据统计,2020年全球有声书市场规模达到35亿美元,全球有声书消费者数量已超过5亿。在国内,近5年中国有声书市场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20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已达到近80亿元。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经有将近30%的读者有听书习惯。究其原因可知,第一,相比需要在“拟真实”环境中投入更多注意力的视觉阅读,使用听觉阅读的用户可以随心切换本能性收听、辨识性收听以及解读式收听等多种收听方式,从而达到“一心多用”的效果,提高自身的知识接收效率;第二,移动数字阅读时代的有声阅读使用场景更为多元化,无论是乘车出行、运动、做家务,还是休息、睡前,人们都可以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接收数字化信息,相伴进行的有声阅读具有广阔的场景适用空间;第三,有声读物自带的贴近性、口语化的“听”式阅读特性,天生就区别于严谨、专注,可与文本构成深度对话的“看”的阅读方式,且与当下人们浅层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更为契合。这些都是诸多互联网平台布局长音频阅读领域、调整业务布局的着眼点。
二、有声读物自出版载体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代社会的作者、内容团队、音频制作人提供了电子平台运作的自出版方式,令原创作品绕过传统出版流程中的编排限制与资格管制,得到广泛的数字化传播。这也是各资本力量参与有声读物出版市场运营的新方向。
1.有声读物自出版的内容孵化与品牌战略实践
对诸多资本力量而言,参与有声读物自出版的实践模式之一就是成为内容输出方,搭建完整的内容创建机制,并以优质内容打造品牌IP。如知名儿童教育品牌“凯叔讲故事”,由团队进行规模化生产,工作人员从选题确定、文稿创作、插画配置、演播录音、产品制作上线,到用户互动、新旧产品更迭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把控,高质量产品的持续输出构建了“凯叔讲故事”这个优质品牌。自创立至今,“凯叔讲故事”已生产2万多个有声读物内容,与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荔枝、爱奇艺、优酷等多个平台合作,数字化的自出版方式令“凯叔讲故事”的分发覆盖效果达到了最大化,目前该品牌有声读物的总用户数已超过3700万。
与“凯叔讲故事”等专业内容输出方相比,有声读物数字平台的内容核心转型是以聚合性平台功能为依托,提升自有内容孵化能力,流程格局更为复杂宏大。以喜马拉雅为例,早在2018年,喜马拉雅就推出20个名人音频IP,制作了《郭论》《多多读书》《杨澜说2018》《檀谈》等有声读物作品,孵化自有有声读物品牌IP。2020年,喜马拉雅开启了“百大主播计划”,对音频主播进行培养和挖掘。喜马拉雅的这一举动同样是为了产出优秀音频作品,孵化自有品牌内容。其通过拓展平台功能,培养平台自有内容、音频主播与制作团队,进而打造可以高效“造血”的内容品牌作品,逐渐形成产品梳理、品牌构建、出版发行、商业变现等一系列完整的闭合性孵化体系,实现了聚合性音频平台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IP孵化运营平台的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有声读物出版形态和内容资源的局限性。
2.版权运营中心下的产业链制高点之争
随着有声读物数字化出版模式的普及,有声读物自出版产业链由实现出版形态为中心转向以版权经营为中心。版权经营背景下,版权资源更为优质独特,对有声读物自出版环节把控力量越强的那一方,越能占领整个有声读物市场产业链的制高点,这也是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参与的各方力量追逐优质内容品牌的根本原因。在版權运营层面上,人们可以看到各方版权拥有者在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的牵头下所展现的实践方向。
手握大量优质文字版权的传统出版社,纷纷将有声读物市场视为新的发力点。如接力出版社在纸质书的基础上开发了500余种有声书,中国出版集团在喜马拉雅上线了300多种有声书产品,收获了40多万粉丝。传统出版社通过与有声读物出版平台合作进行版权二次分销,实现了版权经济的动态流动。这其中,也有许多版权拥有者致力于开发更自主、更完整的生产链运营模式。如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以自主管理的有声书频道“磨铁图书”入驻喜马拉雅,人民文学出版社则搭建自由有声读物出版平台,以优质的版权内容与成熟的运营方式,积累了5万用户。
相比版权明晰的出版社力量,早期的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产品来源复杂。除了引入的有声读物成品,多是靠用户“自助式出版”制作、分享形成有声读物作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介入产品的版权获取、选题策划、内容表达、销售流通、交流反馈等环节,有声读物出版平台正以PUGC模式开发文字作品语音呈现的二次版权作为产业链破局之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有声读物独立版权及其二次版权分销网络将为传统出版机构、作家、自媒体、音频制作者等版权拥有者们提供更高层级的产品推广与营销升值空间,也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3.场景建设下的有声读物自出版形态理念升级
在探讨有声读物自出版产业链所包含的版权运营与内容品牌构建实践之后,出版从业者也要认识到,有声读物自出版模式在数字出版背景下,可延伸实现由用户本位与有声读物特质共同决定的全场景生态特征,进而构造一种颠覆性的出版形态理念。数字阅读时代,用户本位,多元点餐式分流增长态势愈发明显。在限制有声书阅读发展的内容体量小与存储介质少等障碍基本消除后,有声读物伴随式的介质特点与移动屏端设备完美契合,用户可以用其轻松切换、填充甚至缝合很多碎片化的分流场景。因此,各有声读物出版平台功能打造都以场景构建为基准,不断追求细化场景的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有声读物自出版模块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而为用户打造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衔接交互的三维空间。
在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场景划分上,阿基米德FM运营较为成熟。不但细分出“刚起床”“上班路”“逛街”“带孩子”“泡澡”“准备睡”等与用户的实时环境、生活习惯极度适应的虚拟场景,还为其一体搭配设计了有声读物内容元素。设计人员在有声读物的表达风格、作品时长、朗读者感情与语速上加以把控,让有声读物产品精准契合用户场景需求。此外,阿基米德FM还利用大数据针对用户个体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对相应的有声读物进行精准推送,并随时对有声读物的语速、时长和情感表达进行调整,为用户提供更契合生活的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随着网络智能化的发展,在有声读物自出版平台功能划分全场景化的同时,未来的有声读物出版载体也会深入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墙壁、眼镜、汽车、智能家居产品甚至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有声读物的出版智能载体,有声阅读的自出版场景将会由线上向线下全方位拓展与延伸。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信息的过量超载、智能终端的多样式覆盖令受众已有的数字阅读方式再度质变。在受众“解放双眼”“伴随式阅读,填充碎片时间”的阅读需求引领下,数字阅读的音频化成为时代潮流。本文将有声读物视为纸质书刊、电子书之外的新兴出版介质,通过探讨其包含的平台功能、品牌构建、版权经营、用户本位、场景生态等自出版载体产业链内容特点,展望移动化数字阅读时代下有声读物作为下一个出版产业蓝海的风口走向,以期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成昕,马立军. 有声读物出版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 出版广角,2020(6):80-82.
[2]张岩. 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建构模式及媒介功能重塑[J]. 编辑之友,2016(6):23-27.
[3]林佩,王兆谷. 传播载体变迁视阈下的有声读物[J]. 出版发行研究,2019(5):22-27.
[4]陈曦,宫承波. 智能出版视野下有声读物内容的四个“供给侧”[J]. 出版广角,2019(1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