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公共音乐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的课程设置、高效的课堂教学是音乐审美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解决的办法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公共音乐教学 分析 思考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文字、数字、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自然科学注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公共音乐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康人格。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没有专门音乐院系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普及工作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公共音乐课堂问题的表现
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音乐课都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公共选修课相对于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来说,更容易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甚至轻视,从而导致课堂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或者身在课堂,却做着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的活动等现象,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影响公共音乐教学的原因
(一)教师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不合理。
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师大都是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专业音乐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容易把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学方式和内容照搬到理工科院校中来。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实践上都与现阶段的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现状不相符。
(二)学生音乐本体知识缺乏,对选修课缺乏重视。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①要实现对美的认知,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否则即使是身处美景也无法发现美的所在。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音乐本体知识缺乏严重。在随堂音乐基础知识的调查中,5%的学生不认识简谱,仅有10%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五线谱只有不足2%的学生达到熟练。连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想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经典作品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学生对音乐知识框架非常陌生,除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除了能说出几个音乐家的名字及众所周知的名作外,对音乐其他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问及大学生是否喜欢音乐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又是矛盾的。学生所说的音乐一般指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当代大学生眼里几乎就是音乐的代名词。对于当下的流行歌手、流行新曲及歌星逸事他们都可以如数家珍,但对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音乐却知之甚少。试看周围的环境,媒体、商业区等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学生的音乐视野变得狭窄,尤其流行歌曲的快速更替的快餐性质,很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严肃音乐相比起来就显得很枯燥,加上自身缺少专业素质,使大学生很自然地远离严肃音乐。
三、合理定位、因材施教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除极少数文艺特长生外,大多数学生都未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这时候如果和他们讲过于专业的音乐知识,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公共音乐教师应该明确,我们从事的不是“专才教育”,而是艺术素质的普及教育,讲课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从学生喜欢的角度着手,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讲解清楚,使学生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这些都需要教师本身具备除音乐基本技能以外的一些综合能力,能够从审美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程定位,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教师在课程定位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尽量让课程设置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基本状况,做到“浅”、“广”、“趣”、“实”。
“浅”,课程设置尽可能浅显易懂,循序渐进开展知识的讲授。“广”,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在课程定位上,要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当中传递更多、更广的知识给学生,使之对音乐的基本框架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根据知识框架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家作品进行进一步欣赏。“趣”,这是抓住学生耳朵和眼球的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选择授课材料时,要尽可能在保持音乐本身的艺术性的同时,选择带有一定特点或者有视频的资料,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的冲击,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实”,即实用性。课程结束时,学生要知道自己在课程中得到了什么东西,可以是知识的框架、音乐素材的积累,也可以是今后音乐选择的丰富。艺术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要在每次课程中有所体现。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更多应该是“引导者”,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异,加强课堂交流,让各种起点的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以审美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注重情景性的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掘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兼顾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及艺术实践。单纯地讲理论、讲欣赏或者进行艺术实践都是收效甚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将理论、欣赏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理性的理解和行之有效的艺术实践。
(四)学校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前就积极提倡音乐教育,为此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在孔子看来“乐”是造就一个完人及理想人格的最终环节,也是兴邦的环节。现阶段虽然高校逐渐对艺术教育重视起来,但由于教学、科研以及就业的压力,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处于口头上支持、思想上滞后的边缘状态,致使学生对公共音乐选修课不够重视。如果开设几门音乐必修课,增强音乐共选课的地位,我想这种状况会有一定的改观。此外,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环节。校园广播站作为校园内唯一的公共播放机构可以被充分利用,播放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欣赏高雅音乐的耳朵。
注释:
①赵星.浅谈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美与时代,2006.1.下.
②Ma.M.Volk7著.田林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基本概念[J].北京中国音乐育,2001,(1).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公共音乐教学 分析 思考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文字、数字、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自然科学注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公共音乐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康人格。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没有专门音乐院系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普及工作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公共音乐课堂问题的表现
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音乐课都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公共选修课相对于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来说,更容易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甚至轻视,从而导致课堂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或者身在课堂,却做着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的活动等现象,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影响公共音乐教学的原因
(一)教师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不合理。
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师大都是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专业音乐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容易把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学方式和内容照搬到理工科院校中来。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实践上都与现阶段的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现状不相符。
(二)学生音乐本体知识缺乏,对选修课缺乏重视。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①要实现对美的认知,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否则即使是身处美景也无法发现美的所在。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音乐本体知识缺乏严重。在随堂音乐基础知识的调查中,5%的学生不认识简谱,仅有10%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五线谱只有不足2%的学生达到熟练。连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想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经典作品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学生对音乐知识框架非常陌生,除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除了能说出几个音乐家的名字及众所周知的名作外,对音乐其他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问及大学生是否喜欢音乐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又是矛盾的。学生所说的音乐一般指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当代大学生眼里几乎就是音乐的代名词。对于当下的流行歌手、流行新曲及歌星逸事他们都可以如数家珍,但对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音乐却知之甚少。试看周围的环境,媒体、商业区等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学生的音乐视野变得狭窄,尤其流行歌曲的快速更替的快餐性质,很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严肃音乐相比起来就显得很枯燥,加上自身缺少专业素质,使大学生很自然地远离严肃音乐。
三、合理定位、因材施教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除极少数文艺特长生外,大多数学生都未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这时候如果和他们讲过于专业的音乐知识,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公共音乐教师应该明确,我们从事的不是“专才教育”,而是艺术素质的普及教育,讲课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从学生喜欢的角度着手,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讲解清楚,使学生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这些都需要教师本身具备除音乐基本技能以外的一些综合能力,能够从审美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程定位,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教师在课程定位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尽量让课程设置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基本状况,做到“浅”、“广”、“趣”、“实”。
“浅”,课程设置尽可能浅显易懂,循序渐进开展知识的讲授。“广”,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在课程定位上,要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当中传递更多、更广的知识给学生,使之对音乐的基本框架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根据知识框架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家作品进行进一步欣赏。“趣”,这是抓住学生耳朵和眼球的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选择授课材料时,要尽可能在保持音乐本身的艺术性的同时,选择带有一定特点或者有视频的资料,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的冲击,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实”,即实用性。课程结束时,学生要知道自己在课程中得到了什么东西,可以是知识的框架、音乐素材的积累,也可以是今后音乐选择的丰富。艺术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要在每次课程中有所体现。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更多应该是“引导者”,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异,加强课堂交流,让各种起点的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以审美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注重情景性的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掘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兼顾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及艺术实践。单纯地讲理论、讲欣赏或者进行艺术实践都是收效甚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将理论、欣赏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理性的理解和行之有效的艺术实践。
(四)学校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前就积极提倡音乐教育,为此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在孔子看来“乐”是造就一个完人及理想人格的最终环节,也是兴邦的环节。现阶段虽然高校逐渐对艺术教育重视起来,但由于教学、科研以及就业的压力,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处于口头上支持、思想上滞后的边缘状态,致使学生对公共音乐选修课不够重视。如果开设几门音乐必修课,增强音乐共选课的地位,我想这种状况会有一定的改观。此外,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环节。校园广播站作为校园内唯一的公共播放机构可以被充分利用,播放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欣赏高雅音乐的耳朵。
注释:
①赵星.浅谈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美与时代,2006.1.下.
②Ma.M.Volk7著.田林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基本概念[J].北京中国音乐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