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区域教育,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搭建各区域教育局长深度对话的渠道与平台,分享与交流全国各区域教育改革经验与模式,2011年11月9日至10日,区域教育发展论坛在杭州市隆重召开。
  论坛由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承办。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董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盛昌黎,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杭州市副市长陈小平,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上城区区委书记陈红英等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上海、重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陕西、内蒙古、江苏、福建、湖南、四川、广东、海南、浙江等省市的近百位教育局领导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刘希平、陈红英致辞,朱永新发表重要讲话。开幕式后顾明远做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主题报告,谈松华做了《区域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的主题报告,董奇做了《教育创新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题报告。
  在各区县教育改革创新交流中,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夏惠贤、江苏如东县教育局局长唐国钧、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局长钟为春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与会代表在认真聆听了专家报告和地区代表发言后,分组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理念、管理机制改革、保障体系建设、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讨论会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边玉芳教授和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主持,代表们纷纷发言、各叙已见,对区域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代表们都表示这次论坛对开拓思路、确定工作方向等方面给予很大帮助,获益匪浅。
  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代表大会宣读了《区域教育发展杭州共识》,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建平宣布了《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论坛的成功召开,对于推动我国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管理职能转变、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发展区域教育,要有改革的勇气和智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也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根本要求。发展区域教育,提高区域教育质量,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真正的教育智慧永远在民间,教育改革不能“等、靠、要”,教育局长要拿出勇气和智慧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发展区域教育,重点要解决区域内的教育公平问题。当前的教育改革要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道路。一要尽可能去做区域教育标准,如硬件建设配备标准、教师资源标准、工资标准等。二要组建教育集团,这是短期内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办法。三要用最大的精力去解决最薄弱的环节。当下在区域内部,尤其要关注农村学校。
  发展区域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让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教育。发展区域教育,要大力提高三种人的基本素质,即教育局长、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要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学生身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教育公平不仅有机会公平,还有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办好每一所学校,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要给学校升学的压力,山东省政府发文让全省不补课就是很好的做法。其次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建设在细微,学校的成长则在活动中。特色学校是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等形成的特色风格。再次是社会的责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最后是家长的责任,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要让家长看到教育的成果。北京市月坛小学每周一次到社会上课、郑州某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就是很好的探索。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需要在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建立一支热爱教育的教师队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要建立在师生互相信赖的基础上;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状况,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公平而差异是普及教育的必然选择,要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建立区域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区域问题是教育发展研究的新问题。中国的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是从地方开始的,研究区域教育,必须综合研究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情况。
  影响区域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主要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主导。行政区域中,政府主导作用明显,但是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所以,在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要划清政府责任的边界。(2)市场调节。要承认市场对教育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少数人超过基本教育需求的特殊教育需求,可以由市场去满足;另外,政府也可以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3)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要素,教育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参与机制。(4)学校自主。如何在这四个要素中建立一个良性运作机制,是各地需要探索的问题。
  区域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实现保障,就是建立区域教育制度。要建章立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区域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是区域发展的最后落脚点,要建立一种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同时让优秀个人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制度。二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处理好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确保学校的法人地位。三是建立政府治理制度。政府要从管理走向治理,在管理过程中有更多的社会参与,以及规范化的程序,同时,要强化服务职能。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管理创新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质量。过去十年甚至更久的区域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但是,教育质量究竟提升了没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其中一些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建立机制,另一方面是投入仍然不足而且存在浪费现象。
  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区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第一,区域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进步需要为工作评估标准和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第二,区域教育管理的各项政策与措施要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第三,有效的区域教育管理要区分内部服务对象和外部服务对象。外部服务对象就是学生和家长。当前的现状是,太多的工作放在了内部服务对象上,以致教师“被服务”。第四,要全面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层面因素,提高区域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在教育管理方式上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内涵管理;由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科学化管理;由缺乏监督的管理,转变为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检查与问责;由封闭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信息公开、全社会参与的管理;由各部门各自为战,转变为所有部门协同合作。另外,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教育评价的理念、工具与标准,需要创新教育者素质和培训模式,需要总结交流、创新实践。
  
  
  
  蒋莉(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构建服务导向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上城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学生发展”成为上城教育内涵发展新的生长点。但是,如何应对杭州市“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标杆要求,实现区域教育质量优质均衡整体提升,仍是上城教育的一大瓶颈。尤其是直属部门服务基层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如何满足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缺乏充分的研究。为改变这些弊端,按照“发展与稳定、分工与协作、职责与权限”相结合的原则,上城区提出了“管办助评”的服务型组织机制架构变革方案。
  管,即行政部门的依法管理。办,即基层学校的自主办学。助,即职能部门的助力引导。评,即评价部门的诊断指导。这次机构改革首先突出导助机构的职能。将上城区教育学院、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城区教育后勤管理中心定为上城区教育局的三个导助机构,指导、帮助、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其次,强化督导评价的权威。将教学评价工作从业务部门中分离开来,整合原上城区教育学院评价部与督导室办公室,成立上城区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独立的评价机构,避免了原来的“教练员”与“裁判员”一身兼的现象,确保了督导评价工作的权威性。最后,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撤销三个导助部门原有办公室,设立综合办公室(与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综合办公室既是高效、便捷的对外办事机构,也是为服务型机构提供再服务的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统筹局机关科室、各业务部门之间诸如会议安排、通知文件、业务指导等各项事务。
  从2010年10月试行以来,机构改革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成果:首先,增强了服务理念。在管理体系的推进过程中,各部门聚焦于学生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理念,如教育局及直属部门精简了会议,整合了通知,从而减少了指令,增强了对基层学校的服务。其次,保障了自主办学。机构改革明确了学校与管理、导助、评价部门之间的关系。从2009年的初中试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到小学、幼儿园的全面铺开,形成了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础、学校自评和外部督导评价相结合、学校自主发展与行政监督指导相统一的学校管理改进模式,保障了办学自主权。再次,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教育教学等信息和资源整合的区域教育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等多项功能,减少了会议和报关资料,提升了工作效能。
  当然,“管办助评”机构改革是一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区域教育改革的错综复杂性、周边组织环境的认同度、新组建机构与对外的对接度也将羁绊着“管办助评”服务型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改革实践中,要不断处理好与上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的关系,要预先设计好与之对口的对接关系,以寻求最大程度的周边组织环境支持。
  
  张国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从转变职能入手 办人民满意教育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转变部门职能入手,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初步构建起以市为主、区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
  首先,坚持部门监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全面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二是组建教育督导巡视团,形成有报必查、违规必究的快速维权机制。三是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全员参与问题整改与提高。四是建立学校满意度测评和教师师德前置审核制度,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评价中来。五是建立育人为本的基本制度和失职渎职问责制度,让每个学生的安危与校长和教师利益直接联动。
  其次,坚持政策引领与专家办学相结合,建立健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从2004年起,我市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行校长职级制。这种校长“去行政化”的改革,彻底解决了非专业人员为解决职务级别而去争抢校长职位的突出问题,校长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落实。二是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录取制度。实行多次考试、等级表达:从初一开始,学生每年都可以选择参加某些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对自己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考试,以最好的成绩参加录取。考试成绩由分数表达变为等级表达,每门学科成绩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将学生从成绩分分必争、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与高中录取挂钩。另外,还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教研和师训机制改革等工作。
  最后,坚持争取领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抓落实办实事的教育优先发展长效机制。坚持年年向社会公开各县市区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为民办实事的过程和结果,将部门行为置于领导和舆论的双重监督之下。
  
  夏惠贤(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以科学教育质量观为引领 推进长宁教育评价改革
  什么是学生、家长认为最好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如何体现?围绕“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核心理念,长宁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适合的,二是可选择的,三是有竞争力的。基于此,长宁区整体设计了新的育人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学生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幸福、学业成就发展”三个指数,成为推动长宁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切入口和有力抓手。
  依据“顺天性而教”的教育理念,长宁区设计了三个指数的主要内容:“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评估分为身体素质评价指数和心理成长评价指数两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指数”涉及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多个维度,评价注重改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引导学生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中快乐地学习生活;“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指数”主要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成本、学习品质三个维度,该指数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关注能力水平、健全的人格基础以及终身发展潜力的开发。
  2010年底,长宁区教育局决策,由区教育督导室牵头,集聚了区域内教育行政、教育研究、教育科研的智慧和力量,建立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引导和促进区域整体推进“三个指数”。同时,组建“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评估专题工作组”“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监测评估专题工作组”“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监测评估专题工作组”等三个专题工作小组,在“中心”领导组的统一安排下相对独立地运行,具体负责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的实施。
  
  唐国钧(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教育局局长):破解择校难题 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两年前,如东县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存在着城乡教育两极发展、校际差距大、择校严重等教育发展失衡问题。近年来,县教育行政部门以破解择校难题为突破口,注重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改革体制机制,加速资源整合,在义务教育阶段彻底根除了择校现象,成为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力推动了加快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步伐。
  第一,取消假民办,理顺体制。将5所改制学校全部回归公办,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进行招生办学,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为此,打破教育管理机制界限,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一致性,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各校办学条件均衡性。县域学校的均衡发展,打消了学生择校的意愿。
  第二,整合资源,名校反哺。注重推进学校共同体建设,促进名校反哺薄弱学校。先后分批次组织农村学校校长到名校驻点培训,举行名校“开放日”活动,600多名农村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听课培训。名校也多次派出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参加由县局组织的送培到镇、送培到校活动,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第三,规范办学,改革招生。在消除择校、推进均衡的过程中,强化规范办学意识,努力做到“五严”: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同时,进行招生制度改革,从政策上堵塞了学生择校路径。以县城义务教育招生改革为重点,在调查各学区生源数量的基础上限定年龄,划片招生,免试、免费,使学校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积极稳妥推进中等学校招生改革,将各普通高中50%的招生计划根据初中学生数,同比例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推荐报考、加分投档录取,增加农村学校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另外,还在优化教师队伍、建立文化学校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钟为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局长):两大战略与五项机制破解教育均衡与学校特色发展之困
  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化的进程中,如何让名校资源辐射放大,实现区域普惠,又能让名校自身保持高位、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有思想、勤实践、善创新的校长团队?如何使区域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生动局面?
  基于对“均衡”与“特色”这一矛盾与困惑中的沉静思索,锦江区提出并实施了“扬峰填谷、精彩纷呈”两大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扬峰填谷——公平、优质、均衡化发展战略。精彩纷呈——多元、特色、个性化发展战略。支撑这两大战略的是锦江教育发展的五项机制。
  一是学校链动发展机制,推动基于实现优质学校延伸性发展、与链点学校整体性提升的优质教育链建设。优质教育链是在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基础上,以机制变革为突破,按照“名校+弱校”“名校 新校”“学术机构+学校”等方式建立的学校共同体。“教育链”以多向链动的运行方式将优质教育的核心资源在链内快速传递、共享并因“校”制宜进行重组与创新,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校长专业发展机制,基于自主提升和团队共进的“做中学”培养,建设“自主提升与互动促进相结合、个体发展与群体共生相结合、主观能动与制度激励相结合、岗位实践与理性提炼相结合、平台搭建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机制。三是人力资源统筹机制,促进基于缓解制约区域均衡发展的师资瓶颈与保障学校个性发展的人事管理。四是物质资源优配机制,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保均衡、促特色的“三三”制,即校园建设生态化、智能化、人文化;物资配备周期化、个性化、集约化;经费均衡投入保基本、项目投入促特色、专项投入促绩效。五是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是基于简化行政考核、扩大办学自主的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责任编辑:林静)
其他文献
“来讲讲您的家庭故事吧。”在酒泉市肃州区西洞镇滚坝村,我们与蒋凤萍坐在一起聊天,虽已进入冬日时节,但午后的阳光依旧明媚透亮地洒向屋内,加上烧得正旺的炉火,整个房间充满了温暖。  过了一会儿,客厅门帘被掀开了,一位慈祥的老人走了进来。“这是我的婆婆。”她一边笑着向我们介绍,一边赶紧上前搀扶老人家。两个人坐在沙发上,将彼此的手紧紧拉在一起,然后,蒋凤萍开始向我们讲述她与这个家的故事。  其乐融融的婚后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思想决定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可以说,优质教育生态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构建优质教育生态的工作中,我们把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首位,多方位、多举措地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一、人文管理,打造优质教育生态的良好环境    人文、公平、和谐的发展空间,是教师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
安学明(贵州省德江县青龙二小) 中西部远程项目(贵州)  在这个严寒的岁末  登上国培方舟你我他默默起航  我们张开推进课堂改革的帆  我们竖起振兴农村教育的樯  凌风舞动憧憬的橹  沐月荡起向往的桨  齐声唱响温总理910讲话精神这曲号子  共同驶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那湾成功的海港    李雅妮(山西省交口县教育体育科技局) 中西部远程项目(山西)  以铜为镜,我照出了自己理念的陈旧与落后;以人为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
他和地质队员一样,右手握着地质锤,左手拿着土壤刀,奔走于荒郊野外;他和农科所农艺师一样,研究水、肥、土,琢磨光、气、热;他和建设局技术员一样,搞区域规划,画施工图纸——他是一名中学地理特级教师,一名基础教育名家。  他在中学教书,初一学生的野外发现让地理专家颔首称赞。他在北京教育学院带教,100多名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脱颖而出。他年已古稀但退而不休,年轻教师登门,他有求必应。求教者不仅来自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及推广——网络环境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下通称为“跨越式试验”)是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也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
当代社会,教师中存在着不学习、不研究、不合作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也变成了不喜欢读书的教师。在我看来,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除了爱教书外,还要爱读书,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教师,使教师的读书习惯影响学生、影响校园、影响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书香校园,让我们的民族真正成为爱读书的民族,让爱读书的习惯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下是我多年读书获得的几点深切体会:  读书,让我品
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结构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导致了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教学理论来源于社会互动论。互动教学理论认为:学校和课堂是由一个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学校和课堂生活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一、互动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符号互动论  米德创立的符号互动论探讨了
那一秒的呆滞,是心失去了方向,还是我青春的通告即将上演?那一天的挣扎,是梦的不屈服,还是我年轻的岁月将有所改变?那一年的坚持,是恨的不自觉,还是我渐熟的心智将焕发光彩?  一年、两年、三年。  我在记录,我在成长,我——是特岗教师!  我,在寻找我的路!  一、那一秒  2009年9月1日上午10点3分26秒,手里的碳素笔停滞在空中,脑海一片空白!  一秒钟,就让我静一秒钟吧!一秒钟,或许对于许多
一、关于移情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移情就是一种投射。弗洛伊德说过,人类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安到新接近相识的人身上,这就是“移情”。今天,虽然在精神分析领域里对“移情”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由对过去的记忆激活的。也就是说,过去生活经历中某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在现今的人际关系中无意识地表现了出来。更通俗的来说,“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