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bu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c离散度(QTcd)的关系及QTcd在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方面的价值。

方法:

观察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组与阴性组QTcd的改变。

结果:

VLP阳性组QTcd明显高于VLP阴性组(63.2±11.2和41.8±17.1,P<0.01),VLP阳性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VLP阴性组(26.7%对3.3%,P<0.05),发生室速和室颤者QTcd≥80ms。

结论:

本组结果提示QTcd与VLP具有良好的平行性,QTc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的一种简便可靠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对器质性心脏病的恶性心律失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重要治疗手段,作者报道6例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病例。方法:6例器质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3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年龄30~68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经静脉植入ICD。结果:随访中1例患者停服胺碘酮后室速频率增快,超过设置的室速频率窗口而启动2
期刊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长期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2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用胺碘酮治疗10年的结果。其中,室性心律失常45例(36%),房性心律失常52例(4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例(22%)。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负荷剂量分别为600mg/日共7天和600~1200mg/日共14天,每日维持剂量分别为194±48和206±55mg。
目的: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3例患者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方法:2例ICD在胸部植入,1例在左下腹壁植入,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植于右室心尖部,其近端及远端电极分别为放电的正负极。结果:植入后18次持续性室速发作中16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刺激终止;2例未终止者1例发展成室颤,另1例室速频率超过220bpm,均经高能放电转复成功。1例术后囊袋血
期刊
期刊
目的:报道以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终点的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方法,观察该终点对长期疗效的作用。方法:对5例Ⅰ型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进行射频消融。根据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窦口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评价峡部传导阻滞。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结果:5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2例)和窦性心律(3例)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窦口起
目的:对50例间隔旁路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以期提高间隔旁路RFCA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50例间隔旁路的电生理特性和导管射频消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50条间隔旁路一次消融成功49例,成功率98%。旁路传导均在放电后5s内阻断。1例右后间隔旁路在阻断旁路的同时出现了完全性房室阻滞,两周后恢复1:1房室传导(PR间期0.28s),余无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后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的影响。方法:6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选择性房室结慢径消融,除1例失败外,66例消融成功,其中45例消融后慢径不存在(I组),12例消融后残存慢径前传功能(II组)。结果: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在I组显著变短(331±74ms vs 271±77ms, P<0.001),在Ⅱ组无显著变化(346±49ms vs 314±50ms, P=
目的: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在冠心病患者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有用指标。旨在估价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对QTd的影响。方法:对21例冠心病患者行PTCA术后QTd进行分析。男性1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6.5岁,患者为单支血管病变。本组对PTCA术前后12导联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测定。结果:术后与术前比较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少(P<0.01)。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