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文章主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做了详细探讨,将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以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倦心理。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周边事物融入到课堂中,针对初中生特点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已经不再只重视学生分数。但从实际上来看,仍有很多初中学校的教育还依然侧重于分数教育,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在中学生生活导向教育,未成年人思政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各类考试、升学压力下,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育目标,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例如,教师向学生布置大量的抄写、背诵作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可以说这种教育已经完全忽视了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初中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存在以上问题。
此外,很多初中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只需要背诵知识内容,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对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较低,再加上课堂教学乏味、单一性,学生学习热情逐渐丧失。很多教师也没有联系实际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一些教师虽然会给学生介绍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事件,但并没有做到透过事件看本质,学生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很多内容都是根据社会实际生活进行编制的,有着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同时,很多理论知识呈现出抽象的特点,学生要想彻底了解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最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作为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熟知的生活学习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揭示事物本质,深刻反映理论观点,大大降低了教育难度,学生轻松学习,其学习兴趣也就逐渐增加。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使得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逐渐生活、形象化,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切身感知理论知识内涵,并逐渐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巧用表演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在上课时会分心。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根据道德和法律课程的规则,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情景据表演活动。学生在参与表演组织、学习实践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灌输,以此从中得到启示。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友谊与成长同行”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与最好朋友认识的经历编创交友情境据,回想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生活琐事,矛盾和感人的故事。学生在演绎自身实际经历时,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去,并激发了参与积极性。通过生动的表演,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体现出了生活化特点,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并增强情感体验,获取最佳的学习感受。
(二)道德與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
经常了解和讨论时事政治热点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思政教师还需要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的相融合,在实际案例事件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长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在开展这部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十九大报告”,其中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学生了解法治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真正了解什么样的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无论我们开展什么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此培养学生的正确法律意识。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巩固理论知识,并检验知识学习成果的最佳方法,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重视起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例如,为了培养学生消费者保护权益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索关于消费者权益法的信息,在课上,教师为学生举出一个案例“某人在超市买了一瓶假酒,但他发现时并没有及时要求退款,而是私自买了更多的假酒,之后向超市索要天价赔偿,超市认为自己遭到了诈骗,双方都提起了诉讼。”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模拟实际法庭,要求一组学生充当法官,一组学生充当消费者,学生通过开展实际活动,在参与、辩论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身的消费者维权意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四)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学生无法自由的发表意见。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主动行动,关系并了解学习想法,努力成为他们心灵的朋友和教师,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尽量少用职责、批评的语气,同时重视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大大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受到教师尊重后也会更加积极的开展学习。
总结
总之,将实际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高课堂乐趣和有效性的一种方式。教师需要提高对创新的认识,将课本的内容与课堂上真实的学生生活相结合,并精心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场景中开展学习,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文玉玲.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2(8):61-63.
[2] 朱庆明.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相融合[J].华夏教师,2018(34).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倦心理。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周边事物融入到课堂中,针对初中生特点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已经不再只重视学生分数。但从实际上来看,仍有很多初中学校的教育还依然侧重于分数教育,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在中学生生活导向教育,未成年人思政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各类考试、升学压力下,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育目标,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例如,教师向学生布置大量的抄写、背诵作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可以说这种教育已经完全忽视了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初中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存在以上问题。
此外,很多初中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只需要背诵知识内容,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对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较低,再加上课堂教学乏味、单一性,学生学习热情逐渐丧失。很多教师也没有联系实际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一些教师虽然会给学生介绍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事件,但并没有做到透过事件看本质,学生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很多内容都是根据社会实际生活进行编制的,有着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同时,很多理论知识呈现出抽象的特点,学生要想彻底了解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最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作为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熟知的生活学习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揭示事物本质,深刻反映理论观点,大大降低了教育难度,学生轻松学习,其学习兴趣也就逐渐增加。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使得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逐渐生活、形象化,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切身感知理论知识内涵,并逐渐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巧用表演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在上课时会分心。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根据道德和法律课程的规则,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情景据表演活动。学生在参与表演组织、学习实践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灌输,以此从中得到启示。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友谊与成长同行”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与最好朋友认识的经历编创交友情境据,回想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生活琐事,矛盾和感人的故事。学生在演绎自身实际经历时,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去,并激发了参与积极性。通过生动的表演,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体现出了生活化特点,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并增强情感体验,获取最佳的学习感受。
(二)道德與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
经常了解和讨论时事政治热点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思政教师还需要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的相融合,在实际案例事件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长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在开展这部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十九大报告”,其中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学生了解法治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真正了解什么样的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无论我们开展什么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此培养学生的正确法律意识。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巩固理论知识,并检验知识学习成果的最佳方法,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重视起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例如,为了培养学生消费者保护权益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索关于消费者权益法的信息,在课上,教师为学生举出一个案例“某人在超市买了一瓶假酒,但他发现时并没有及时要求退款,而是私自买了更多的假酒,之后向超市索要天价赔偿,超市认为自己遭到了诈骗,双方都提起了诉讼。”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模拟实际法庭,要求一组学生充当法官,一组学生充当消费者,学生通过开展实际活动,在参与、辩论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身的消费者维权意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四)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学生无法自由的发表意见。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主动行动,关系并了解学习想法,努力成为他们心灵的朋友和教师,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尽量少用职责、批评的语气,同时重视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大大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受到教师尊重后也会更加积极的开展学习。
总结
总之,将实际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高课堂乐趣和有效性的一种方式。教师需要提高对创新的认识,将课本的内容与课堂上真实的学生生活相结合,并精心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场景中开展学习,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文玉玲.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2(8):61-63.
[2] 朱庆明.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相融合[J].华夏教师,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