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人:《大众DV》记者
采访对象: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流媒体负责人 梁音
“‘流媒体’不是升级,而是克服长期‘跛脚行走’的不良传统,回归记者应有的本分。新闻素养是内功,无论图片、文字还是多媒体只是外在表达形式。”
《大众DV》:流媒体的概念时下纷纷扬扬,然而在国内真正付诸实践者为数不多。南方都市报最早开展流媒体试验,摸爬滚打中有哪些可用以借鉴?
梁音: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惊讶于《圣荷西信使报》在北京拍摄奥运题材的全部“装备”:一个记者、一个背包,就可以把所有的静态、动态新闻尽收囊中,而这些的成本都是很小的。因此,南方都市报没有理由袖手旁观。
但是,现在流媒体新闻在内容建设上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在渠道建设上还相对滞后。全国报业都是如此。我们创造的有价值的流媒体新闻,一旦放在门户网站上,所有的网站都会转载,但转载的过程中南方都市报的LOGO也被抹掉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作品是出自南方都市报的。结果就是我们自身网站的点击量没有办法得到加增,所以在南都网上,如果某一个视频超过了1万次的点击量,就非常了不起了,足以排在当天南都网所有网络新闻的第一名,而这个点击量是没有办法跟门户网站来比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每个平台都有自己固定的用户。有的人看网易,是为了去看博客,有的人上搜狐,可能是为了看视频,有的人上QQ也许就是想登几个Q币,很多网民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绝大部分浏览南都网的用户,是因为喜欢南方都市报。还有一些是我们发行不到的地方,所以用户上网去看。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阅览报纸习惯的人,但喜欢到南都网上阅读。南都网的浏览用户,相对于我们纸媒的用户来说,还是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发现7000次的点击量,就可以排在当天的点击排名第一。
《大众DV》:是否有可能,部分新闻摄影工作者会变成纪录片工作者,或者延展出新的产品,同时也会增加所在品牌的知名度?
梁音:是的,纪录片导演周浩,他所在的“二十一世纪”,并不是首先考虑给团队带来多大商业收益,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品牌,借助纪录片受众得到了更多的传播。现在我们还在做探讨。我们会利用手机视频的普及,给它们提供资源,由手机用户来订阅我们的产品。在周边产品的开发上,南方都市报也相应按照美国“媒体风暴”的模式,比如生产光盘出版物,DVD产品;策划展映活动,也许可以使流媒体走进小型院线;或者把相关内容题材制作成文化衫。
《大众DV》:也许通过南方都市报的流媒体发展,也对中国的纪录片行业有一个扩展?
梁音:有这个可能。实际上,南方都市报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记者全部接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他们的视角和观察方式总是更加深入和细腻。同时,依托南方报业品牌,在新闻资源和采访便利上,是相当有优势的。
例如我们着手采访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南方都市报可以派出一整个记者团队,包括视频记者、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出镜记者,一直沿着铁路行程走下来,介绍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火车线路对周边经济的影响。这样的新闻采访成本不是一般的采访团队可以承受的,其次是我们有相对丰富的采访资源和采访经验,在许多场合只有新闻行业的人可以拍摄得到。另外,和一般在网络上搜寻到的资源不同,我们每天收到的大量新闻资讯,都是经过价值的甄别、整合、精心编排而成的。
《大众DV》:背靠大树本该好乘凉,南方都市报流程化的操作,包括南方都市报视觉研究中心在内的良好平台,为何没有相应渠道来发布?
梁音:我们自己有渠道,但在渠道的铺成和内容建设上,对接不是很顺畅。比如服务器问题的解决,可能浏览一个视频会非常慢,你根本没有耐心看。因为带宽的问题,大量上传的视频只能压缩,这就失去了高清视频的优势,根本没有高质量的视音频体验。这样反过来就会对内容、题材有一个新的要求,如果作品本身不吸引人,哪怕你画面拍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在渠道的铺成上,想象力很重要。比如亚马逊推出的阅读器,它就像一本书一样,屏幕也是纸色,同时可以链接到亚马逊的图书网。你只要付费,就可以把图书下载下来阅读,甚至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一旦这个技术普及开来,谁还会再看报纸。这个阅读器的价格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然你所阅读的内容也是需要付费的。
“‘全能记者’首先是能独立完整表达新闻的传播者。”
《大众DV》:在新闻记者向流媒体记者转型的过程中,南方都市报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了哪些培训?
梁音:我们请英国《卫报》记者张丹专门来做讲座,“媒体风暴”主创也三次来此讲课。他们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张丹更注重前期拍摄和执行力。“媒体风暴”更在乎后期编排的严谨性和流程控制。我们也会逐步请一些纪录片导演或编剧,普及一些如何用镜头来讲故事的经验。最需要克服的是,从以前的点性思维到线性型思维的改变,所拍摄的素材在整体作品中究竟是个什么位置,需要你不断有一个通盘考虑,需要做一个很精确的流程控制。
对于图片摄影记者来说,进入动态语言上确实需要一个转型,但这个转型也并不十分困难。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大多是一个杂家,只要掌握学习方法,上手都会很快。我们在培训课程里,首先开始于如何制作一个五分钟的流动相册,慢慢开始讲到动态方面需要用到的硬件、软件、视频编码知识、工作流程等等。基本上我们部门的记者已经都可以上手制作视频产品,比如新闻设计、小型的纪录片、交互设计等。
而且,技术在发展,佳能EOS 5D Mark II现在只是一个开始,没有人知道将来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机型来应对变化。当每一种技术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转型将会更加容易。
《大众DV》:南方都市报的流媒体新闻流程是怎样的?
梁音:我们没有固定的后期剪辑人员,一般都是独立完成。拍摄视频的记者,都要自行处理后期。如果你不会流程,就只是一个素材的记录者,这不是我们要求的。自己不动手剪,就不会有先期计划、导演策划的意识。
我们很多记者都会做采访脚本或是分镜头。在我们以“父亲要杀死脑瘫女儿”这个新闻计划里,记者先是找到拍摄背景资料、可以参考的文本、可能的主题、题材、方式,还有可能出现的人物介绍、需要拍摄的不同景别,也包括详细的录音计划和要采集的音频。母亲唱歌给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哭声,许多录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配乐。因为我们对声音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切菜的声音、拨浪鼓的声音,都会进行专门采集。尤其是人物采访,我们很少用同期声,都是布置相对安静的环境,让被采访者缓缓讲述。
“无论是否存在纸媒危机,‘流媒体’都是传媒从业人员必要的锻炼。”
《大众DV》:面对流媒体的未来未知的挑战,新闻记者如何面对?
梁音:“流媒体”应该成为新闻摄影记者适应媒体生存所需的重要技能。多通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和感官接受,跨平台的发布模式、容量的无限性、形态的多样化、音频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媒体传播者要有充分的迎接准备。但当你明白它并非“救世主”,只是新媒体传播的一种方式时,你所面对的就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责任编辑:傅文斯荔)
采访对象: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流媒体负责人 梁音
“‘流媒体’不是升级,而是克服长期‘跛脚行走’的不良传统,回归记者应有的本分。新闻素养是内功,无论图片、文字还是多媒体只是外在表达形式。”
《大众DV》:流媒体的概念时下纷纷扬扬,然而在国内真正付诸实践者为数不多。南方都市报最早开展流媒体试验,摸爬滚打中有哪些可用以借鉴?
梁音: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惊讶于《圣荷西信使报》在北京拍摄奥运题材的全部“装备”:一个记者、一个背包,就可以把所有的静态、动态新闻尽收囊中,而这些的成本都是很小的。因此,南方都市报没有理由袖手旁观。
但是,现在流媒体新闻在内容建设上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在渠道建设上还相对滞后。全国报业都是如此。我们创造的有价值的流媒体新闻,一旦放在门户网站上,所有的网站都会转载,但转载的过程中南方都市报的LOGO也被抹掉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作品是出自南方都市报的。结果就是我们自身网站的点击量没有办法得到加增,所以在南都网上,如果某一个视频超过了1万次的点击量,就非常了不起了,足以排在当天南都网所有网络新闻的第一名,而这个点击量是没有办法跟门户网站来比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每个平台都有自己固定的用户。有的人看网易,是为了去看博客,有的人上搜狐,可能是为了看视频,有的人上QQ也许就是想登几个Q币,很多网民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绝大部分浏览南都网的用户,是因为喜欢南方都市报。还有一些是我们发行不到的地方,所以用户上网去看。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阅览报纸习惯的人,但喜欢到南都网上阅读。南都网的浏览用户,相对于我们纸媒的用户来说,还是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发现7000次的点击量,就可以排在当天的点击排名第一。
《大众DV》:是否有可能,部分新闻摄影工作者会变成纪录片工作者,或者延展出新的产品,同时也会增加所在品牌的知名度?
梁音:是的,纪录片导演周浩,他所在的“二十一世纪”,并不是首先考虑给团队带来多大商业收益,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品牌,借助纪录片受众得到了更多的传播。现在我们还在做探讨。我们会利用手机视频的普及,给它们提供资源,由手机用户来订阅我们的产品。在周边产品的开发上,南方都市报也相应按照美国“媒体风暴”的模式,比如生产光盘出版物,DVD产品;策划展映活动,也许可以使流媒体走进小型院线;或者把相关内容题材制作成文化衫。
《大众DV》:也许通过南方都市报的流媒体发展,也对中国的纪录片行业有一个扩展?
梁音:有这个可能。实际上,南方都市报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记者全部接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他们的视角和观察方式总是更加深入和细腻。同时,依托南方报业品牌,在新闻资源和采访便利上,是相当有优势的。
例如我们着手采访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南方都市报可以派出一整个记者团队,包括视频记者、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出镜记者,一直沿着铁路行程走下来,介绍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火车线路对周边经济的影响。这样的新闻采访成本不是一般的采访团队可以承受的,其次是我们有相对丰富的采访资源和采访经验,在许多场合只有新闻行业的人可以拍摄得到。另外,和一般在网络上搜寻到的资源不同,我们每天收到的大量新闻资讯,都是经过价值的甄别、整合、精心编排而成的。
《大众DV》:背靠大树本该好乘凉,南方都市报流程化的操作,包括南方都市报视觉研究中心在内的良好平台,为何没有相应渠道来发布?
梁音:我们自己有渠道,但在渠道的铺成和内容建设上,对接不是很顺畅。比如服务器问题的解决,可能浏览一个视频会非常慢,你根本没有耐心看。因为带宽的问题,大量上传的视频只能压缩,这就失去了高清视频的优势,根本没有高质量的视音频体验。这样反过来就会对内容、题材有一个新的要求,如果作品本身不吸引人,哪怕你画面拍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在渠道的铺成上,想象力很重要。比如亚马逊推出的阅读器,它就像一本书一样,屏幕也是纸色,同时可以链接到亚马逊的图书网。你只要付费,就可以把图书下载下来阅读,甚至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一旦这个技术普及开来,谁还会再看报纸。这个阅读器的价格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然你所阅读的内容也是需要付费的。
“‘全能记者’首先是能独立完整表达新闻的传播者。”
《大众DV》:在新闻记者向流媒体记者转型的过程中,南方都市报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了哪些培训?
梁音:我们请英国《卫报》记者张丹专门来做讲座,“媒体风暴”主创也三次来此讲课。他们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张丹更注重前期拍摄和执行力。“媒体风暴”更在乎后期编排的严谨性和流程控制。我们也会逐步请一些纪录片导演或编剧,普及一些如何用镜头来讲故事的经验。最需要克服的是,从以前的点性思维到线性型思维的改变,所拍摄的素材在整体作品中究竟是个什么位置,需要你不断有一个通盘考虑,需要做一个很精确的流程控制。
对于图片摄影记者来说,进入动态语言上确实需要一个转型,但这个转型也并不十分困难。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大多是一个杂家,只要掌握学习方法,上手都会很快。我们在培训课程里,首先开始于如何制作一个五分钟的流动相册,慢慢开始讲到动态方面需要用到的硬件、软件、视频编码知识、工作流程等等。基本上我们部门的记者已经都可以上手制作视频产品,比如新闻设计、小型的纪录片、交互设计等。
而且,技术在发展,佳能EOS 5D Mark II现在只是一个开始,没有人知道将来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机型来应对变化。当每一种技术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转型将会更加容易。
《大众DV》:南方都市报的流媒体新闻流程是怎样的?
梁音:我们没有固定的后期剪辑人员,一般都是独立完成。拍摄视频的记者,都要自行处理后期。如果你不会流程,就只是一个素材的记录者,这不是我们要求的。自己不动手剪,就不会有先期计划、导演策划的意识。
我们很多记者都会做采访脚本或是分镜头。在我们以“父亲要杀死脑瘫女儿”这个新闻计划里,记者先是找到拍摄背景资料、可以参考的文本、可能的主题、题材、方式,还有可能出现的人物介绍、需要拍摄的不同景别,也包括详细的录音计划和要采集的音频。母亲唱歌给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哭声,许多录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配乐。因为我们对声音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切菜的声音、拨浪鼓的声音,都会进行专门采集。尤其是人物采访,我们很少用同期声,都是布置相对安静的环境,让被采访者缓缓讲述。
“无论是否存在纸媒危机,‘流媒体’都是传媒从业人员必要的锻炼。”
《大众DV》:面对流媒体的未来未知的挑战,新闻记者如何面对?
梁音:“流媒体”应该成为新闻摄影记者适应媒体生存所需的重要技能。多通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和感官接受,跨平台的发布模式、容量的无限性、形态的多样化、音频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媒体传播者要有充分的迎接准备。但当你明白它并非“救世主”,只是新媒体传播的一种方式时,你所面对的就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责任编辑:傅文斯荔)